黑头鹮鹳
黑头鹳(学名:鹮鹳属 americana):大型涉禽。体长102厘米,翼展150-175厘米,体重2050-2640克。寿命10年。嘴长而粗壮,飞时头颈伸直。雌雄相似。成鸟上体白色,下体白色。翼下覆羽有黑色横带,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羽缘。虹膜淡黄色;嘴橙黄色;基部红色;脚灰黑色,趾粉红色。
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常见于林木茂盛的沼泽地中,在树上栖息和筑巢。走路安详沉静,缓慢而从容地扇翅飞翔。在泥塘、沼泽、湿草地中捕食鱼、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和昆虫,能以喙在泥浊的水中感觉水中动物而捕捉猎物。巢位于树冠顶部,用树枝筑成的薄平台。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
形态特征
黑头鹮鹳是大型涉禽。体重最大可达4.5千克。寿命10年。羽色美丽,姿态优美。脸颊黑色,深褐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橙黄色的嘴粗而长。通体白色。脖子及胸具宽阔的黑色横带。头的前半部裸出无羽,呈橙色。嘴橙黄色,长而粗,先端向下弯曲,脚亦特长,胫的下部裸出。
雌雄相似。成鸟上体白色,初级飞羽、外侧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淡红白色,羽缘和尖端粉红色;小覆羽、中覆羽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和宽阔的白色羽缘;肩羽和大覆羽玫瑰白色。下体白色。翼下覆羽和下胸宽阔的横带黑色,且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羽缘。
虹膜淡黄色;嘴橙黄色;基部红色;脚灰黑色,趾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2050-2640g;体长930-1020mm;嘴峰190-250mm;翅420-490mm;尾145-152mm;跗175-215mm。
栖息环境
黑头鹮鹳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沿海海边和红树林等水域岸边,浅水处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非繁殖季节也常出现在农田和耕地。
生活习性
常见于林木茂盛的沼泽地中,在树上栖息和筑巢。走路安详沉静,缓慢而从容地扇翅飞翔。在泥塘、沼泽、湿草地中捕食鱼、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和昆虫,能以喙在泥浊的水中感觉水中动物而捕捉猎物。巢位于树冠顶部,用树枝筑成的薄平台。
活动:结群繁殖于水中树丛。于池塘、湖泊及河流的水边取食,也流连稻田。行动迟缓。白天常长时间地缩着脖子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显得很懒散。有时又安闲地漫步在沼泽、草地上觅找食物。
食性:主要以鱼为食,但也吃蛙、爬行纲、甲壳类和昆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偶尔也吃少许植物性食物。通常成对或成小群在水边浅水处觅食,在雨季食物丰富的时候也常成大群。觅食时常在水边浅水处缓慢地行走,半张着嘴,脚一边在水中或泥中移动,一边探索,同时煽动两翅干扰它的潜在被捕获物,有时也通过嘴在水中来回运动来探觅食物。饱食后常单腿站立在岸上休息,身体呈驼背状。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
繁殖方式
黑头鹮鹳大多数为留鸟,也有部分种群在繁殖期后进行局部的扩散和游荡,觅找适合的觅食场所。通常营巢于水边树上或高的灌丛上,有时数对甚至10多对同在一棵树上营巢,一棵树多达个25巢,巢与巢之间彼此挨得很近,营巢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承担。雄鸟主要负责运送巢材,雌鸟负责筑巢。营巢活动多在早晨和下午,通常每小时雄鸟运送巢材5-6次,每个巢大约需要4-8天即可造好。它也常常利用旧巢,特别是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通常将旧巢稍加修理,即可使用。巢的形状为盘状,结构较为松散粗糙,主要由枯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中心处稍微下凹,巢内不垫任何东西,或仅垫少许的树叶和稻草。巢的大小为直径50-80厘米。
每窝寓产卵3-5枚,卵重57克,卵的颜色为暗白色,有时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雄鸟和雌鸟共同参与孵卵和育雏。孵化期为27-32天左右。
在繁殖季节,黑头鹮鹳每天需要超过180千克的食物,以养活自己和它们的后代。当天气很热时,家长也要收集水,并把它带到巢用嘴喂给益鸟。当幼鸟4周龄地,父母双双离巢去寻找食物,直到小鸟羽毛丰满或离巢。
早成雏为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被有白色的绒羽,由亲鸟共同觅食饲喂,在天热的时候亲鸟还不时地张开翅膀为雏鸟挡住灼热的阳光。经过亲鸟60天的喂养,雏鸟已经具有飞翔的能力,可以离巢了,但也有个别的直到115天时,虽然已经能够独立觅食和主要靠自己生活了,亚成鸟在10到15天期间可能继续回到原巢,继续向亲鸟索要食物。通常在第三年时幼鸟才能拥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第四年时达到性成熟。寿命10年。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黑头鹮鹳是一个亚热带和热带物种,在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孕育。黑头鹮鹳是北美唯一的鹳。在美国,有一个小的繁殖种群生活在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以及北卡罗来纳州东南部也发现有群栖。在美国东南部的数量由于三十年成功的保护工作而增加,已经从濒危物种名单中删除,2014年,在圣卡塔琳娜州,巴西,其数量衰落同样已经逆转:在6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的阔别后,该物种又经常遇到了,特别是在图巴朗河地区,它可能是普拉塔河地区的湿地的主要品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保护联盟认为这已经是一个无危物种,其生长范围正在扩大。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