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山高原鳅

巴山高原鳅

巴山高原鳅是一种新发现于陕西省高原鳅属新种,学名为Triplophysa bashanensis。它属于辐鳍鱼纲鲤形目条鳅科高原鳅属,种加词“bashanensis”意为“大巴山脉的”。巴山高原鳅分布于亚洲中国陕西省嘉陵江流域,栖息在溪流底层水域,生活习性不明。这种鱼体长可达10.7公分,属于石鳅属的一种。它在陕西省嘉陵江的支流中被发现,是一种小型鱼类。

物种学史

为2009年发现的新种。

形态特征

背鳍III-7~ 8; 臀鳍II-5; 腹鳍I-6; 胸鳍I-9~ 10; 尾鳍分枝鳍条16~ 17。第 1 鳃弓内侧鳃耙 10~ 11。脊椎骨 4+ 35~ 37。体长为体高的 5.1~ 6.3 倍, 为头长的 4.0~ 4.8 倍, 为尾柄长的 4.1~ 5.3倍, 为尾柄高的8.9~ 11.3 倍。头长为吻长的 2.0~ 2.4 倍, 为眼径的 4.7~ 7.6 倍, 为眼间距的3.4~ 4.6 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 1.8~ 2.4 倍。

体长, 前躯近圆筒形, 尾柄长而侧扁。体全裸无鳞。吻端钝, 吻长稍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下位, 口裂呈弧形, 口裂后端达鼻孔前缘下方。唇厚, 其上有许多乳突, 下唇具皱褶, 中央间断, 唇后沟 不连续, 口角须后伸达眼中央下方。上颌弧形, 下 颌匙状, 边缘均锐利。眼较大, 侧上位; 眼间较宽。前后鼻孔近邻, 后鼻孔大, 前鼻孔在瓣膜中。鳃孔较小。背鳍前距为体长的 45.8% ~ 52.6% , 背鳍长 短于头长, 背鳍外缘平截或微凹。胸鳍长, 末端钝 或稍尖, 后伸明显超过胸、腹鳍基的 1/2。腹鳍起点 在背鳍起点之后, 一般与背鳍第 2、3 根分枝鳍条相 对, 其末端达到或超过肛门。肛门不紧靠臀鳍起点, 其距离约为腹、臀鳍起点距离的 1/6。尾柄起点处, 高约是宽的 1~2.5 倍; 尾柄高度向尾鳍方向不降低。尾鳍内凹, 其最凹处长度约占最长处鳍长的 62.8%, 上下叶等大, 末端圆或稍尖。侧线完全、平直。鳔 前室包于骨囊内, 鳔后室退化。肠短, 自 % U\u0026 字 形的胃发出向后, 在胃的后方前折, 至胃的 % U\u0026 型底部后面再后折, 呈 % Z\u0026 字形。体背灰黑色或灰黄色; 背部有 6~ 7 个黑色横 斑, 横斑向两侧延伸到达或超过侧线, 背鳍前 3 个, 背鳍后 3~ 4 个 ∋3个的有 22尾, 4 个的 15 尾; 二者 之间 ( 除 3 个从背部延伸至侧线以下的黑斑外, 另 在两侧对称各有 1黑斑, 即没有背脊的连续) 的有 2 尾(。体侧浅黄色, 腹部黄色, 尤其颊部下部、颏部 及胸、腹鳍基部周围黄色尤著。背鳍灰白色, 有数 列或无黑点。胸、腹、臀鳍几呈白色, 接近基部呈 黄色; 分枝鳍条有黑色斑点, 以胸、腹鳍为著。尾鳍灰白色, 一般至少在尾鳍基和尾鳍近末端沿尾鳍叉的走向有两列黑斑, 并且尾鳍基的黑斑一般下伸接近, 但不到达腹面。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约700m,水面相对较开阔, 流速较缓, 水深约 40~ 50 cm,河床底质为砾石的河流中。

生活习性

底栖,食水生昆虫,藻类等。

分布范围

嘉陵江流域。

繁殖方式

卵生。

种群现状

分布可能较为狭窄,种群数目应不大。

保护级别

未保护,但笔者认为很可能因为环境变化和认为捕捞影响该物种的生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