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基座

基座

基座是古代建筑的三大部分之一,外文名base,基座又称台基,是一个四面砌砖,里面填土,上面砌砖的长方形台子,在房屋的底部,具有承重、加固、保护房屋的作用,也是等级地位的象征。基座按外部样式可以分为须弥座和平素座两种。

建筑介绍

基座又称台基,在房屋的底部,是一个四面砌砖,里面填土,上面砌砖的长方形台子。基座分为平素座和须弥座两种,平素座多见于等级较低的建筑中;须弥座常用于宫殿、庙宇、牌楼等建筑,有时也用于狮子座、落地罩和一些家具中。

建筑结构

基座四个转角处各有一方角柱石(埋头石)。其高等于整个基座的高减去阶条石的高,其宽等于1.5柱径。基座面上四周铺满一圈阶条石,其宽1.4柱径,厚0.5柱径。土衬石是主要在地下的一个结构,但地面上也有一部分,土衬石高出地面1至2寸,外边比基座宽出2至3寸,称作“金边”。土衬石之上阶条石之下,为陡板石,也可以用砖代替。基座面上柱子的位置安放柱础(柱顶石),柱础高一柱径,长宽各为两个柱径,中间有一个突出的“古镜”,古镜高0.2柱径,直径为1.2柱径。

地面到台面设有踏跺(台阶),民居中的踏跺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垂带式踏跺,其长等于明间面阔,两边各有一条垂带,垂带宽1.4柱径,厚0.5柱径;另一种叫如意式踏跺,如意式踏跺每上一级比下一级前、左、右都少一级踏跺的宽度。在一些重要的宫殿、庙宇的须弥座上有一至多座踏跺,往往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御路,上面雕有精美的图案。

从立面来看,须弥座比平素座造型更复杂,从上至下有十层,假设须弥座的总高分为五十一份,则每一层的具体高度是:

一、上枋(高九份)

二、皮条线(高一份)

三、上枭(高六份)

四、皮条线(高一份)

五、束腰(高八份)

六、皮条线(高一份)

七、下枭(高六份)

八、皮条线(高一份)

九、下枋(高八份)

十、圭脚(高十份)

因须弥座台基较高,所以一般基座边缘装有栏杆。栏杆由望柱和栏板组成,望柱分柱身柱头两部分,柱头作云龙、龙凤、石榴等雕饰。栏杆由杖扶手、花叶净瓶、中枋、下枋和环板组成。

计算方法

高度:平素座高为檐柱高的五分之一;须弥座高为檐柱高的四分之一。

面阔:一、带斗拱的大式建筑,因前后左右都有檐出,所以基座的面阔是房屋通面阔再左右各加一个下檐出。二、无斗拱建筑和小式硬山建筑,房屋通面阔左右各加一个外包金(一个半柱径)再各加一个2寸(古代的一寸等于3.2cm)金边。三、悬山建筑,房屋通面阔左右各加2柱径或2.5柱径。面阔的确定一是考虑使用功能,即实际需要;二是根据房基地大小、财力、物力条件而定。

进深:一、带斗拱的大式建筑,依据斗拱攒数而定,前后再各加一个下檐出。二、无斗拱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首先应确定建筑的梁架形式,假如后檐墙是露檐墙,则前后各加一个下檐出;假如后面是封护墙,就是房屋通进深前面加一个下檐出,后面加一个外包金(1.5柱径)再加两寸金边。

制作方法

首先根据柱网在地面刨槽,槽宽为柱径的两倍,槽深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地理条件而定,按《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其深不过一丈,浅止于五尺或四尺。”槽内一般使用灰土做法,七成土三成灰混合,用夯夯实,“每步虚土三寸,筑实五寸”;还有的使用柏木桩做基础。打好基础后,按柱子位置用砖砌墩,磉墩与磉墩之间,纵横方向砌成与磉墩同样高的墙体,称作“拦土”。柱顶石?便坐落在磉墩上,拦土之间填满土,土上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