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克勤

徐克勤

徐克勤,地质学、矿床学家。安徽巢县人。南京大学教授。以花岗石钨矿等金属矿床的研究所长。早年从事钨矿地质研究。1943年所 著《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对赣州市区域地质及造山运动、花岗岩类与钨矿关系、钨矿床特征等作了科学论述。长期从事很早就重视花岗岩类及其成矿作用的关系,以及华南钨、锡、铁、铜、金、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矿床和南岭区域地质研究,对华南不同时代和不同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研究及喷流沉积与后期热液叠加改造类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个人简历

安徽巢县人,(1907年3月——2002年12月19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中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等职。长期从事矿床和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尤为花岗石白钨矿等金属矿床的研究见长。

1943年所著《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对赣州市区域地质及造山运动,花岗岩类与钨矿关系,钨矿

床特征等作了科学论述。1947年在湖南瑶岗仙镇发现中国第一个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后经勘探证实为大型矿床,为中国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范例。随后,又相继发现了铜陵新屋里铜矿(今名凤凰山铜矿)当涂马山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和南京岔路口硫铁矿。1954年,首次肯定了花钒钛磁铁矿的矿床类型,产状及其重要经济价值,并建议立即进行大规模勘探,现攀技花已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钢铁基地。1973年起,对中国南部数十个铁铜硫铅锌等矿产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华南产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印支期断裂拗陷带中的矿床多系由沉积、后期热液叠加改造而成,这项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教教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大事年表

1930-1934“台湾中央大学”地质系,获学士

1939-194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硕士学位

1941-1944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

1934.8-1939.9中央地质调查所

1945.11-1946.7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

1946.8-1947.5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1947.6-1949.8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1949.8-1984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4-南京大学地质系(现为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系主任

学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徐克勤,安徽巢县人,1907年生,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7月,徐克勤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并获学士,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数十年来,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精力与地质科学和祖国的地质矿产事业融合在一起,做出了卓越贡献。1934-1939年,徐克勤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从事江西省境内的地质调查和矿山考察。其间,他与黄汲清共同编制了萍乡安源煤田的地质报告,合著有《江西萍乡煤田之中生代造山运动》。他们首次发现上三迭系至下侏罗系萍乡市煤层底部砂岩与其下青龙石灰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论证了印支运动在该地区的存在。同期,他与高平市合著了《江西南部地质志》。江西是中国钨矿资源最丰富、开采历史最悠久的省份,赣南钨矿在世界钨矿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徐克勤在这一地区工作期间,调查研究了数十个钨矿区,实测绘制各矿区地形地质图40幅及赣州市区域地质图一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写成《江西南部钨矿地质志》。该书不仅对赣南钨矿床的特征作了比较详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而且对该地区的区域地质、地层划分、造山运动、花岗石类的分布及其与钨矿的关系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

1939年10月,徐克勤以该书初稿的成果获得中美“文化基金”资助,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留学,194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美国Sigma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接着,他仍以钨矿为研究课题,进一步总结了自己在江西钨矿区的工作成果,研究了世界各地钨矿的资料,又到美国西部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野外调查,著成《钨矿床的地质》。1944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其间,他在美国《经济地质》上发表了《中国赣南钨矿床地质》等,受到学术界的重视。1945年11月徐克勤回国,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6年8月应聘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教授,次年6月始任系主任。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后,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现为地球科学系)教授,并长期担任系主任(1984年后任名誉系主任)。从本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徐克勤教授始终是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中央大学地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也是中国地质学界享誉国际的知名学者,还是中国地质找矿事业功绩卓著的专家。他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20项的中方负责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后称院士)。发现中国第一个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是徐克勤教授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1947年,他受当时的国家资源委员会委托,率领毕业班学生前往湖南资兴市,对瑶岗仙镇钨矿进行资源评价。瑶岗仙时为一个有近30年历史的老矿区,但只是零星开采脉石英黑钨矿。在这里,徐克勤以地质学家的渊博学识,从对路旁草丛中出露的一种棕黑色土状物分析入手,首次发现了矿区半风化的矽卡岩露头。根据十余年对钨矿地质的研究经验,他推断这种颜色较深、成分较复杂的矽卡岩可能含有白钨矿。于是采集了岩石样品,带回南京进行室内研究,其结果令他极为振奋--对样品的显微镜下鉴定和紫外光灯检测都证实含有高品位的白钨矿。这是在中国最早找到的矽卡岩白钨矿。由此,徐克勤根据成矿环境预见:这种刚刚被认识的白钨矿资源在华南地区一定不会少。1948年他再赴湖南省,对瑶岗仙镇矽卡岩型白钨矿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储量分析,得出这是一个大型矿床的结论。当时他曾提出通过钻探工程加以验证的愿望,但在落后的旧中国没能实现。几年后,徐克勤关于勘探开发瑶岗仙矽卡岩型白钨矿的建议很快被新中国的矿产部门所采纳。1956年,当他又一次来到瑶岗仙时,大规模的勘探工程已近尾声,查明了这是一个特大型矿床。这一成果为中国寻找同类矿床提供了范例,引起地质界的广泛重视,许多大到特大型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在华南相继被发现。现在中国已探明的矽卡岩型白钨矿储量已超过黑钨矿的总储量,徐克勤的早期推断得到充分证实。科学探索奖永无止境,徐克勤教授从没有在某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后停步,这种精神使他对钨矿地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建树不断丰富。1957年,他总结了瑶岗仙镇白钨矿的发现和勘察成果,在《地质学报》上发表《湖南钨锰铁矿矿区中矽卡岩型钙钨矿的发现并论两类矿床在成因上的关系》。随后,他把视野扩展到更广的范围,于1959年发表《中国钨矿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1973年,他进一步提出要研究钨的矿源层问题,在70年代末领导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对赣州市等地区钨的矿源层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981年10月,他在国际钨矿学术讨论会上作《华南钨矿床的区域成矿条件分析》的学术报告,明确指出华南存在多时代的钨的矿源层,尤以震旦系、寒武系和泥盆纪的某些层位重要。钨的矿源层的发现,开创了钨矿地质研究的新局面。需要说明的是,徐克勤教授研究钨矿地质的成就,还与由他发起并领导的两个重大科研课题--“华南不同时代花岗石类及其与成矿关系”的研究和矿床成因理论的研究紧密相联,体现在这两个课题的成果中,同时又自成体系。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徐克勤教授急国家之所需,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积极带领师生到第一线参与矿产资源普查,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在1950年一年之内相继发现了安徽当涂马山硫铁矿(矿石储量近1亿吨)、铜陵新屋里铜矿(今名凤凰山铜矿)和南京岔路口硫铁矿。他在50年代初对铜陵狮子山、雄黄等地和江西九江城门山地区的金属矿藏作出科学推断,若干年后均为地质勘察成果所证实,找到了金矿铜矿

等,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矿山开发。他于1954年对四川攀枝花市地区的铁矿资源做出科学评价,为国家建成西南钢铁基地提供了可靠依据。当时人们对攀枝花的认识,只视其为由3个孤立的小山头组成的铁矿床,控制储量仅为1千万吨。徐克勤教授经过详细踏勘后,确认这是一个厚度大、延长至少达7.5公里的层状矿体,并利用技术手段分析了矿石的可选性及品位,进一步肯定其是特大型的钒钛磁铁矿。1954年10月2日,向地质部报告了工作成果。历时1年余,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床勘探成功,后又相继发现同类型矿床,从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结合开展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徐克勤教授这个时期在地质学基础研究上亦有诸多新发现。1951年他赴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矿区铁矿考察,指出了闪长石的钠长石化和碱性辉石、碱性角闪石的存在,并确认矿区南面海西期花岗石基的边缘混合岩化,花岗岩与砂岩呈逐渐过渡关系。1955年他与同事合作成功地建立了宁芜地区龙王山、大王山、姑山、娘娘山4个火山活动旋回,至今仍被沿用。徐克勤教授长期担负南京大学地质系的主要领导工作,为该系的建设倾注了心血,使该系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始终居于最出色的地位,成就斐然,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他的科学素养和领导艺术,使他既能在学术上敏锐地抓住科学问题的实质,选定意义重大的研究方向,又善于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从而形成南京大学地质系多年来围绕大课题集体攻关的科研工作特色,结出累累硕果。南京大学地质系开展的“华南不同时代花岗石类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是建国以来中国地质学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这项由徐克勤教授发起和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科学研究,广泛涉及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许多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地学界一直把华南未变质花岗岩归为单一燕山期的认识,确立了华南多时代多旋回花岗岩体系;它发现和总结了华南多时代花岗岩的继承、演化和发展规律,并把花岗岩的演化与地壳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进一步阐明了中原地区东南部大陆地壳成长、演化的规律性;它揭示了华南多时代花岗石类与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关系,总结了钨、锡、铍、、和稀土等成矿元素向多时代花岗岩演化的晚期集中,并在燕山期花岗岩中富集成矿的规律;它还深入探讨和系统划分了华南花岗岩的成因系列和成因类型。总之,这项研究成果使有关花岗岩的一系列实际和理论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对于在花岗岩地区寻找有关矿产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徐克勤教授在华南花岗岩研究中起到了开拓、引路和构建理论体系的关键性作用。早在30年代,他就注意到地质演化中多旋回造山运动在华南地区的普遍存在,开始关注花岗石的分布与时代问题。1957年他在南康区龙回和上犹陡水首次发现了加里东期花岗岩,使华南未变质花岗岩为单一燕山期的定论开始动摇,为华南多时代花岗岩类研究的突破打开缺口。1958年他又与郭令智教授在休宁县琅?发现了雪峰期花岗岩。虽然当时这些重要发现并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但徐克勤教授仍领导全系师生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历时5年,于1962年春发表研究成果--《论华南四大旋回花岗岩类》,初步确立华南雪峰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4大旋回花岗岩体系,引起学术界重视并得到承认。1963年,他又发表了《华南多旋回的花岗岩类侵入时代、岩性特征及成矿关系》研究论文。1965年,国家科委主持成果鉴定,由徐克勤教授领导编著的《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及其与成矿关系研究》作为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报告(第1415号)正式印行。70年代中期,徐克勤继续领导对花岗石类的系统研究,并把研究重点转向物质来源、形成机制等方面,其综合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他首次提出华南花岗岩的两个主要成因类型--同熔型和陆壳改造型,同年发表《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岩石演化、成因类型和成矿关系的研究》,把花岗岩类划分为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3种成因类型。1981年,一部总结南京大学地质系20多年研究华南花岗岩丰硕成果的60万字专著--《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在徐克勤教授主持下著成出版,这项成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年10月,“国际花岗石地质与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到会的国外知名学者惊叹:“没想到中国的花岗岩研究达到如此深度!”盛赞南京大学地质系“是世界花岗岩研究中心之一”。其后,徐克勤等对花岗岩的研究又有新进展,于80年代末进一步把华南花岗岩类划分为4个成因系列、9种成因类型,其成果始终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继全面展开对华南花岗岩的研究之后,南京大学地质系由徐克勤率先提出命题并具体指导完成的层控矿床理论研究,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又一重要成就。70 年代初,徐克勤综合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最新资料,在批判40年代美国矿床学家的单一岩浆—热液成矿模式基础上,指出内生矿床的成矿物质可以有上地幔、地壳等多种来源,并进一步把热液矿床的热液来源分为岩浆热液、花岗石化—变质热液和地下水热液3类,于1972年发表《论成矿物质来源问题》,次年又在长春地质干部培训班作《花岗岩类与成矿关系—兼论内生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的学术报告。当时他已注意到:宁芜地区某些铁矿,如当涂南区的姑山、白象山等,矿体都在三迭系地层中;虽然华南的钨矿都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燕山期花岗岩都有钨矿……那么,地层与矿是一种什么关系?钨除了来自花岗岩外,还有什么别的因素控制成矿?这些问题引出了那时还极少有人问津而后来被广泛接受的矿源层和层控矿床等思想。徐克勤抓住“物质来源”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自1973年起组织师生考察了中原地区南部数十个铁、铜、硫、铅、锌等矿床。是年6月,他考察绍兴市西裘铜矿,指出该矿床属于前震旦系优地槽型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形成的黄铁矿型铜矿;同年8月考察云浮市大降坪正在勘探的黄铁矿区,将该矿分为贫矿富矿两类—贫矿属于沉积形成,富矿是由贫矿在热液富集作用下改造而成;1974年6月,与其他几位教师共同考察安徽铜陵新桥铜矿区,发现黄龙灰岩中下部层状含铜黄铁矿中夹有火山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从而推论长江中下游平原断裂拗陷带中,中石炭世火山喷发沉积形成黄铁矿型铜矿,后经燕山期岩浆热液迭加改造。徐克勤的这些新见解为

南京大学地质系后来大范围的考察研究工作所证实,他对这类层控矿床的时空认识也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他与朱金初等于1978年写成《中国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迭加类铁铜矿床成因探讨》,指出在中国东南部几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印支期断裂拗陷带中,发育一种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迭加改造型的铁铜(铅锌硫)矿床成因;探讨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同生沉积矿床,又不是单纯的热液矿床。1980年7月,徐克勤出席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宣读论文《论中国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某些铁铜矿床成因问题》。这项研究成果,是徐克勤对中国矿床学理论的重要贡献,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作为成就卓著的矿床学家和岩石学家,徐克勤教授同时也是受人尊敬的地质教育家,他从事地质教育工作已达半个多世纪,除长期为学生开设矿床学外,还多年讲授岩石学、光性矿物学、矿相学、应用岩石学等课程。其中“应用岩石学”这门课,是他在常年收集全国各地矿床围岩蚀变的大量标本切片的基础上开创的。他所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个层次的学生,许多已经是地质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绝大多数成为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骨干。而今步入九秩,他雄心未减,仍然专注于做学问,精心指导博士生,正可谓“踏遍青山人未老”。

科研成果

徐克勤等 华南不同时代花岗石及其成矿关系研究 全国科学大会

徐克勤等 华南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迭加矿床的成因研究 江苏自然科学奖1978

徐克勤,俞剑华胡受奚等华南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2

徐克勤,朱金初,刘孝善,阮惠础,顾连兴,富士谷等华南海西—印支期断陷带中沉积—热液叠加层状铁、铜、硫、铅、锌、银、金等矿床的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

徐克勤,朱金初,刘孝善,阮惠础,顾连兴,富士谷等华南海西—印支期断陷带中沉积—热液叠加层状铁、铜、硫、铅、锌、银、金等矿床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

徐克勤,华南某地矽卡型钙钨矿的发现南京大学第一届科学讨论会报告提纲1955

徐克勤,论成矿物质来源问题地质科技资料(南京大学地质系)1973

徐克勤,花岗石类与成矿关系及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一册冶金工业部东北地质干部培训班会议1973

徐克勤、朱金初中原地区东南部几个断裂拗陷带中沉积(或火山沉积)热液迭加类铁铜矿床成因的探讨北京科学大会献礼1978

徐克勤、陆建军倪培与金矿床有关的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桂林市冶金地质学报Vol.12,No.1P11992.02

孙晓明、徐克勤,任启江吉林夹皮沟公司北西向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No.11992.02

后世纪念

徐克勤院士铜像

2013年4月22日,徐克勤院士铜像安放仪式在仙林校区朱共山楼大厅举行,王德滋院士、莫宣学院士、薛禹群院士、郑永飞院士、刘丛强院士、陈骏校长、王汝成院长、王洪涛书记及徐克勤的学生代表和学院师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了铜像安放仪式  。

纪念徐克勤院士110年诞辰

2017年3月15日,为了纪念徐克勤先生110年诞辰,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4月8-10日举办徐克勤学术思想研讨会,缅怀徐克勤先生的杰出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作为纪念活动的内容之一,陈骏校长和王德滋院士分别在南京大学报上撰文纪念徐克勤先生  。4月9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朱共山楼举行了“徐克勤学术思想暨地质学科发展研讨会”  。

获得荣誉

1995年,徐克勤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0年,徐克勤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职务

徐克勤曾先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物理与大地测量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20项的中方负责人。

人物评价

徐克勤从事地质工作70年,为我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华南花岗石类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光明日报评)

正是由于徐克勤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长期不懈努力,激励了全系教职员工的巨大热情和智慧,使得南京大学地质系成绩斐然,声名鹊起,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奠定了在国内地质教育界领先的学术地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徐克勤院士既是国际公认的钨矿地质权威,更是我国华南地区花岗岩类研究的开拓者。他从事地质工作70余年,坚持尊重事实依据的科学原则,勤奋学习,锲而不舍,博采众长,为我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发展、地质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评)

参考资料

徐克勤院士铜像安放仪式在仙林校区朱共山楼大厅举行.南京大学.2021-09-15

我院将隆重纪念徐克勤院士110年诞辰.南京大学.2021-09-15

开拓、传承、发展、创新--记徐克勤学术思想暨地质学科发展研讨会.南京大学.2021-09-15

徐克勤传.www.casad.cas.cn.2024-08-05

徐克勤.中国科学院学部.2021-12-26

地学界纪念徐克勤院士诞辰100周年 .xgc.nju.edu.cn.2024-08-05

徐克勤.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展览馆.2024-08-05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克勤教授逝世.光明网.2024-08-05

【大地之子】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开拓者——徐克勤.微信公众平台.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