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义居寺
临县义居寺古名佛堂寺,因处于县辖义居都而得名,寺院位于临县县城南二十六公里,枣圪垯村北,湫水河西岸。寺内现有教职人员一名(释德久),教徒人数321名。据民国六年县志载:义居寺为天宫寺下院,创建于宋代,历经重修,现存多为明、清建筑,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组成
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寺院坐西朝东,主要建筑物有山门、接引佛殿(前殿)、大佛殿(正殿)、喊经楼等,都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万佛洞在喊经楼西南。山门面阔17.40米,进深9米,前殿是悬山顶,正殿是歇山式,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喊经楼座于切割较为齐整的石崖上,前后两重。前楼依崖而砌,顶呈拱形,套室凿石为洞,顶为平面。正堂主尊是佛,两侧均为菩萨。套间就是刻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两组,各置一,左右对称。艺术家根据题材精雕细刻,打磨的一十二尊佛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中原地区典型的后壁两龛。佛龛顶端浮雕各种图案,纹呈平面方格,满刻蟠龙、优虎、卧牛、奔马、灵猴、走鹿及一些珍禽异兽,形象逼真,神情各异,是古代精美的艺术遗产,2005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洞是义居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系古建筑石窟类。佛洞依山开凿,因岩结构,洞高6米,阔5米,深12.4米,其中有宽0.7米,高6.6米,齐棱平面方柱两根,全部在崖壁的整石上凿成。洞内因塑佛像万尊而得名。万佛洞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开凿、雕刻和塑造的综合体。洞门石雕圆柱两根,柱上镂雕张牙舞爪的蟠龙两条,昂首引颈,张吻鼓腮,吞云吐雾,势欲飞腾。洞内面积不大,欲雕万尊佛像,年深月久,易于剥落。艺术家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塑浮彩形式,创造了瑰丽而细腻的彩塑10080余尊。内容包括千佛、单身菩萨、弟子、金刚、罗汉、天龙八部、天王力士等。主像为释迦牟尼佛,两壁置迦叶佛、弥勒佛,有一佛两菩萨的三身组合,有一佛七身的连络群像,还有千手千眼,倒坐观音等形象。这些高浮塑像,有的端庄穆肃,有的低眉含嫣,千变万化,精巧细腻,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厚,泥塑上彩而不重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
现状
义居寺山环水绕,景色宜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碑载云:义居寺龙蟠虎踞宛若天台之奇形,鸟语花香恍如桃园之佳境。前临湫水,后枕柏山,左接金堆,右连笔架,高楼涵洞,学士来游而忘归,芳草甘泉,驿人赏玩而得趣。翠柏森林而可荫,古槐郁郁而增荣,固西河之名区,实北部之胜地也。然而,这个名胜古迹在明末清初,精美的佛龛石像被外国人盗窃一空,成林的古翠柏拍均被砍伐。后来塑像均搬,壁画俱毁,只有一些大型建筑及石龛浮尚未为留存。
这些规模宏大,为数惊人的宗教艺术品,是中原地区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但是,多年来历经变故,洞内珍品已经荡然无存,顶部浮雕隐约可见,洞壁柱面留有一万余个塑像痕迹,石洞完整,尚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畅游临县.临县人民政府.2023-11-08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大型采访活动上午九点进行第十六场直播:探秘千年古刹义居寺.今日头条.2024-09-29
李家山奇观:层层砖砌窑洞错落青山坡 大峡谷妙景:叠叠水蚀浮雕峭立黄河岸.今日头条.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