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学图书馆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是一份专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曾用名《大学图书馆动态》和《大学图书馆通讯》。该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图工委)承办。《大学图书馆学报》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截至2020年2月,《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编辑部由编辑2人和英文特约编审1人组成。根据2020年2月6日中国知网的数据,《大学图书馆学报》共出版文献5939篇,总被下载1648839次,总被引62048次。2019年版的复合影响因子为2.865,综合影响因子为2.635。此外,根据2020年2月6日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知识服务平台的数据,《大学图书馆学报》共载文3093篇,基金论文量为526篇,被引量为50517次,下载量为195773次,2017年影响因子为2.86。这些数据显示,《大学图书馆学报》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声誉。

历史背景

《大学图书馆学报》最初由1981年创刊的《大学图书馆动态》发展而来,1983年改为《大学图书馆通讯》,1989年改现名。1985年第4期,该刊首次出现北京市登记证第1308号。1987年第5期,该刊首次出现中国国内统一刊号:CN11-1258。1996年第一期,该刊首次出现标准刊号,含中国国内统一刊号:CN11-2952/G2和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1002-1027。2000年第1期,该刊首次出现广告许可证号。已有40多年办刊历史,形成了良好的办刊传统。当前,大学图书馆学报关注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如何完成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的转变。愿与图书馆界同仁共勉,共创21世纪图书馆事业的辉煌。

主要栏目

《大学图书馆学报》主要栏目有数字图书馆研究、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用户研究与服务、文献资源建设、文献组织与利用等。刊登内容密切关注和报道管理新理念、服务新手段、信息新技术在图书馆学事业中的应用。

投稿须知

《大学图书馆学报》投稿格式参考了相关国家标准和目前学术期刊界通行的惯例,使之尽量符合当今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潮流。在力图使之严谨规范的同时,也兼顾了可操作性,尽量简便易行。新格式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者的工作量,我们希望作者给予理解和支持,从维护学术共同体利益的高度,付出必要的劳动,认真对待和做好论文格式的规范。考虑到本格式的宣传贯彻需要一定的时间,自2005年8月20日起(以邮戳为准),凡是投往该刊的稿件必须符合新的格式要求,否则编辑部将不予审理。投稿给《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论文的行文顺序:标题、作者、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具体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中文题名、作者名称、作者单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单位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等。

办刊历史与成果

《大学图书馆学报》自1981年创刊以来,经历了多次更名和发展阶段。2012-2015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的百种学术期刊之一。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同年,在苹果公司商店、安卓市场上线APP——大学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是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来源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9-2020)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12年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被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录。连续五次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图书馆学优秀期刊”称号。2013年,《大学图书馆学报》获得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第二名。2015年,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评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权威期刊。2016年,被教育部学科评价中心评为图书馆学情报学A刊。

学术交流与文化传统

《大学图书馆学报》已经形成了理论联系实践、同步国际前沿、引领事业发展、培养年轻人才的鲜明特色。2013年4月22日,纪念《大学图书馆学报》创刊30周年座谈会暨四届二次编委会在深圳市科技图书馆召开。2016年4月16日,由《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五届二次编委会暨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发展研究高端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信息管理学院召开。2017年4月,《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年编委会在重庆大学召开,会议主题“大学图书馆的新趋势:环境、空间、资源、服务”。2019年3月,《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年编委会在江南大学图书馆召开,会议主题“面向未来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发展研究”。通过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期刊不断提升其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