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祥
杨荣祥(1880—1928),湘阴县滩头围白湖垸(今属望城区)人。家贫。十岁随家来本县陈祠桥开荒种地。初到,入塾读书二年。后帮人放牛、打散工。成人后,他分得哥哥们艰苦创业挣来的50多亩田和80多亩湖滩柴山,成为当地的小地主。但他忙时仍种田,闲时习武强身。
颇负声望
陈祠桥沟港纵横,邻近的白湖芦苇丛生,匪患严重,民众深受其害。1920年,杨组织了农民“亮团”。“亮团”成员拿着大刀、梭镖举行游行示威,使匪风大有收敛。因而杨在当地颇负声望。
杨常接济困难户,好打不平,1924年冬曾为抗议一起不平的案件被县政府监押八个月。出狱后,好心的人劝他:“满爹,今后地方的事还是少管的为好!”杨理直气壮地说:“当管的要管,当说的要说,我的脾气是改不了啦!”
参加革命
1926年9月,北伐军进军公安时,杨和他的外甥、青年农民李金生发动陈祠桥一带的民众,在十几里长的大道旁,摆满了卤鸡蛋、熟食和茶水,招待北伐军。北伐军进至黄金口时,遭到军阀部队的阻击。经过五昼夜的激战,终将军阀部队击溃,歼敌二千余人。在激战中,杨组织了陈祠桥方圆十几里的群众,给前线送饭送水,运送弹药重,救护伤员。黄金口之战胜利后,师长贺龙向军部拍发的捷电中称“我军竟能以少胜多,固因于士卒猛勇敢战,而农民暗中援助,如报告敌情、向导、追击等,收敛效亦至宏”。战后,杨又召集商家并带头捐款,把牺牲的北伐军将士遗体,妥为掩埋,于黄金口修“白骨塔”,以示纪念。翌月他被群众推举为乡农会主席后,镇压了匪首宋业明,组建了农民义勇大队,开展了减租减息、退押和向地主借粮的斗争。
1927年1月,杨任六区农会主席和除暴安良委员会主任。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任泽区人民自卫团副团长,这是一支五百余支枪、三千多人的革命武装力量。同月,鄂西特委遵照省委指示,决定发动鄂西秋收起义,目标是攻打江陵县重镇弥市镇“卞永丰”等大商号豢养的保商团,并确定杨为左路指挥。22日,杨率二百支枪的武装,沿虎渡河堤前进。他的队伍一路上向群众宣传说:“我们是为农友报仇的,是打土豪保护群众利益的!”许多群众手持大刀、梭镖自愿参加起义队伍。部队进至黄金口时,因临时参加的人太多,杨买了三匹白布,撕给每人一条扎在胳膊上,便于识别和指挥。当晚,杨部与其他两支部队包围了弥陀寺。翌日清晨一举占领弥陀寺。没收了“卞永丰”等大商号的财产,对中小商家则秋毫不犯。没收的金银财物用船装回作军需,布匹、煤油、盐、糖等就地发给贫苦民众。战后,鄂西特委任杨为鄂西农民革命军总司令,因个人要求,改任副总司令。
弥陀寺起义的胜利,震惊了湘、鄂两省反动派,他们电令驻宜昌市的鲁涤平二军和驻湖南津市的门炳岳师“围剿”公安革命武装。敌军入境前,公安反动派开始了对杨领导下的陈祠桥红色根据地大肆“围剿”。县政府先派县党部委员陶尧阶带领十余名随从进入陈祠桥,向杨封官许愿,遭到严词拒绝。复于12月初令七区团总吴克章率有60多条枪的区团防,向陈祠桥开始了第一次“围剿”。杨用伏击战术,把吴打得大败而逃。
壮烈牺牲
1928年3月初,吴带十余名卫兵由斗湖堤镇去县城南平市办案,行至龙翔潘家堤边,被农民军活捉。县政府闻讯,急忙纠合了四、六、七、八区团防,加上县警备大队,向陈祠桥进行规模最大的第三次“围剿”。
面对强敌,杨与同志们商量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一锅焖”,然后乘胜占领县城,扩大红色根据地,不然就把部队拖到洪湖市去。他将所属总队分为三部分:一部由大队长佘梅青率领,埋伏在后面的林家台子;一部由李金生领导,埋伏在卢通港;杨率一部驻毛家垱附近,布下了一个伏击圈。又从队伍中挑选出十几名青壮年组成敢死队,负责诱敌进入伏击圈。
临战前,杨对自卫团战士动员说:“敌强我弱,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仗打好”。会后,杨匆匆安排了家事,便带着儿子装作走亲戚的模样去侦察敌情。这时敌人已提前发动进攻,从黄金口、朱家咀、观音寺三面围来。杨得知敌情后,即带儿子赶往部队,因漫天大雾,视线不清,刚走不远就与敌遭遇。敌发现杨只父子二人,纷纷冲上抓他。杨举枪击中几个敌人,弹尽后操起木棒,又打倒三、四个敌人,最后被拥上来的一群敌人乱刀砍倒,父子同时遇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