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马新七
有马新七(1825-1862.5.21)(生于文政8年(1825年),卒于文久2年4月23日(1862年5月21日)),讳正义,号武麿、植铃子,是幕末的尊王攘夷派志士,为第一次寺田屋骚动的主角之一。
有马新七
新七本来出自萨摩藩伊集院乡的低级乡士家庭。因为父亲坂木四郎兵卫过继给了更高级的城下士有马家为养子,所以,新七也改姓有马,成为城下士。具有良好家庭条件的新七得以在文方面学习儒家朱熹学说、武方面加入萨摩藩真影流(直心影流)。在本藩的学习之后,他和很多与他同期的青年人一样,于天保14年(1843年)到江户城学习。此时的江户不仅是日本学问的中心,更是青年人才和思想的聚集地。特别是从宽永3年(1791年)由藤田幽谷创作的《正名论》之后逐渐形成的水户市学,在水户9代藩主德川齐昭一代更是发展得越加成熟、深入人心,在新七的学习时期也在江户广泛传播。水户学深受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提倡尊王攘夷。这里的王是天皇,夷是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希望通过闭关锁国政策驱逐的外国势力。因此水户学对德川幕府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是存在威胁的。这些也对新七此后的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到了安政4年(1857年),新七来到江户萨摩藩邸的学问所作教授师范。在这段时间,正赶上因为德川家定后继问题产生的一桥派与南纪派之争,后者的代表幕府大老井伊直弼更兴起“安政大狱”,特别针对原有属于一桥派的大藩和因为持有尊王攘夷思想而对幕府存在威胁的志士。作为报复,有马新七参与了此后暗杀井伊大老的樱田门之变的筹划过程,不过因为没有得到本藩的同意而最终退出,没有真正参加最后的行动,也未因此事件被通缉或拘捕。
萨摩藩在藩主岛津齐彬因安政大狱发生,准备率兵上洛申诉的时候猝死之后,把握藩内权力的是岛津久光,而久光在初期的政策并非排斥德川幕府式的尊王攘夷,而是通过公武合体、改革幕府实现攘夷。因此作为藩内重要藩士的新七未能得到准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樱田门之变发生后,新七仍然联络和自己一样满怀激情的尊王攘夷志士,积极活动,希望继续通过暗杀等方式削弱幕府。他们在后来被称为攘夷过激派。因为象萨摩藩这样提倡公武合体的大藩存在和幕府自身的实力威慑,攘夷过激派在当时的行动不仅不能撼动德川幕府的根基,更成为了岛津久光这样人的绊脚石。这也为日后新七一派被杀埋下了伏笔。
在文久2年(1862年),有马新七、真木和泉、田中河内介等人聚集到位于京都伏见萨摩藩常驻的旅舍寺田屋,密谋突袭当时亲幕府的关白九条尚忠和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的官邸。这件事被久光得悉后,为了解决藩内这批存在已久的尊王攘夷人士,让大久保利通(当时名一藏)负责派出藩内剑术高超的藩士9名(奈良原繁、大山纲良、道岛五郎兵卫、铃木勇右卫门、铃木昌之助、山口金之进、江夏仲左卫门、森冈善助和上床源助)进行袭击。旧历4月23日(5月29日),当奈良原繁等人在寺田屋对新七等人提出一同回萨摩藩邸的要求时候,双方激战开始。激战结果,9人中只有道岛五郎兵卫战死,而另一方,包括有马新七在内的6人当场战死,两人重伤(后切腹),其他人投降,并被各自引渡回本来的属藩,受到打压。这其中还有此后的维新名人大山岩、西乡从道(西乡隆盛之弟)等。寺田屋的此次骚动大大提升了岛津久光在政局中的地位,但却是有马新七人生的最后舞台。后来岛津久光主政,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操纵的萨摩藩从公武合体转变为倒幕,已经是5、6年后的事情了。
有马新七战死时享年38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