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
平山堂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八年(1048年)在扬州任知府时所建,因坐在堂内眺望远山,堂栏与山相平,故名平山堂。清康熙南巡维扬之时,曾在此题了“平山堂” “贤守清风” “怡情澄旷”等匾额,并赋《平山堂》诗一首。
平山堂在历史上屡有修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书舍人汪懋麟和时任扬州太守金镇重建平山堂。乾隆元年(1736年)汪应庚进行重建,增加了洛春堂,又在堂西建西园,从此改门额为“平山堂”。咸丰年间(1862-1874年)平山堂因兵火摧毁,现存的建筑是同治九年(1870年)两淮盐运使方濬颐重建的。民国四年(1915年),盐运使姚煜重修平山堂。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多次对平山堂进行了大修。
平山堂是扬州市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是蜀冈之标志性文化景集观,也是影响深远的欧阳修遗迹,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赋予了鲜明的文化意义,它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为了充分挖掘平山堂的精神文化内涵,2017年3月,扬州市纪委联合蜀冈-瘦西湖景区对平山堂进行全面提升,将其打造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始建于赵祯庆历八年(1048年),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重新修。清代咸丰年间,山堂毁于兵火,乃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因为平山堂名播海内,历史上人们便习惯地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乾隆御碑等统称平山堂。
平山堂确是个幽静所在,也是个驰目骋怀的好地方。门外建了木棚,棚上爬满藤蔓,走入时一片荫凉。堂前古藤错节,香蕉树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荫苒苒,因风摇曳。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似与堂平,“平山堂”之名即寓于此,似乎是把盛唐诗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变成了一幅画图,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堂上有一幅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风景这里独好。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有诗赞美:“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小,风日本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而同时的叶梦得则直称“壮丽为淮南第一”。
平山堂颇多前人匾联,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一匾,书法流畅,“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虽然都是异体字,用在这里却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
堂北檐挂着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堂前朱漆红柱上有清代知府伊秉绶所作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再现当年高朋满座,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则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名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被誉为平山堂楹联之冠。此外如朱公纯题平山堂联云“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正是当年溶溶月色入,荧荧烛光映窗,煦煦和风传出琅琅书声,远山近水江融入欢声笑语的所见所闻。
主要景观
谷林堂
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系苏轼由州徒知扬州市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槛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香蕉树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扬州知府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冈,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
参考资料
探访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一):文化高地升级为廉政教育高地 .搜狐网.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