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水母
筐水母(Narcomedusae)可能是筐水母目中的一个新物种,目前尚未有正式的科学描述和分类学定义。
简介
筐水母的伞状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这种腺体能够产生一氧化碳,导致伞状体膨胀。当筐水母面临威胁或遭遇强烈风暴时,会主动释放气体,从而使自身下沉至海底。而在海洋表面恢复平静之后,筐水母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能重新制造气体,使得自己再次膨胀并浮起。
相关信息
筐水母看似温和无害,实则非常凶猛。在其伞状体下方,有一系列细长的触手,这些触手既是筐水母的消化器官,也是其攻击工具。触手上遍布着刺细胞,类似于毒针,能够喷射毒素,使被捕食者迅速麻痹致死。随后,触手会紧握猎物,将其拉回伞状体下部,由息肉吸附固定。每个息肉都能分泌酵素,快速分解猎物的蛋白质。由于筐水母缺乏呼吸器官和循环系统,仅拥有原始的消化器官,因此捕获的食物会在腔肠内部直接消化吸收。在夏季海滩上,人们偶尔会被筐水母刺伤,通常表现为胸部、背部或四肢的刺痛感,伴随红肿症状。此时,使用消炎药物或食用醋即可缓解疼痛,数天后红肿便会消退。然而,在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海域,存在着两种名为海蜂水母(箱水母)和曳手水母的种类,其分泌的毒素极为致命,若遭其刺伤,可能在几分钟内因呼吸衰竭而亡,故又称杀手水母。若不幸被筐水母刺伤且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施行人工呼吸或注射强心剂,切勿轻视,以防严重后果。筐水母在捕捉猎物时毫不留情,但如同犀牛与其清道夫益鸟的关系,筐水母也拥有一些共生伙伴。其中一种是小牧鱼,身长约7厘米,能够在筐水母的触须间自由穿梭,丝毫不惧怕。当大型鱼类靠近时,小牧鱼会躲进筐水母的巨大伞盖下,借助其刺细胞防御机制,躲避敌人的攻击。有时,小牧鱼还会引导大鱼进入筐水母的捕食范围,帮助其消灭对手,同时也能享用筐水母未吃完的食物残渣。于小牧鱼的敏捷动作,能够巧妙规避毒刺,减少受伤风险,尽管偶有不慎也会成为毒刺的牺牲品。筐水母与小牧鱼共同生活,互惠互利,筐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则清除了筐水母身上的微小生物。
参考资料
筐水母(关于筐水母简述).爱问知识人 .2024-11-29
北极深海10种异形生物、大西洋10种深海动物、31种深海动物.人人文库.2024-11-29
图文:筐水母 .新浪网.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