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远
冯志远,男。中宁县鸣沙中学退休教师。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主动到偏远西部支教。冯志远被评为2005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省”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区人民向冯志远学习。中央和宁夏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电影《冯志远》就是根据冯老师在中宁县教书育人42年,培育出上万名学生的感人事迹改编而成。
一心向学
只顾着学生很少回家,至今未得到妻儿理解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期间他一直与妻子分居,以致在他40岁的时候,才和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每年暑假和寒假回上海市时。每次回家,儿子都哭着求他快点回来吧,可他每次都是一边答应,一边告诉妻子好好照顾儿子,因为他的心早就飞回学校了。一次儿子生病了,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他一咬牙留在了课堂上,直到学生们中考结束才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坐火车返回上海。由于冯志远常年不回家,和妻儿的关系也越来越淡,以致他至今未得到妻儿的谅解。
没时间治病双目失明,就凭记忆给学生讲课
1984年,冯志远突然感到眼前越来越模糊,双眼视力急剧下降,由于没时间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语文课上双目失明。那一年他55岁,学生们担心他离开学校,而他却作出了“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的决定。失明后的他,没有办法备课,就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历史课。从远古时代到新中国解放,他用说评书的方式将历史讲给学生们听,成为了学生们最喜爱的历史老师。
被学生扶着走向课堂,直到患重病无法自理
每天早晨,都会有两名学生来到冯志远的床前,为他打来洗脸水,扶着他下床,然后拿着毛巾站在旁边,等老师洗完手后,再将毛巾递过去。上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张涛就会牵起老师的手扶着他走向课堂,全班同学看着冯志远摸索着走上讲台,总会起立齐声高喊:“老师好!”
下课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扶着他,来到食堂,争着把自己碗里的菜夹到老师碗里,有的学生干脆直接喂老师吃,常常是十几双筷子同时伸出去,放在冯志远的嘴边,等着老师吃完再送上下一口菜。就这样,在学生们的照顾下,冯志远又坚持当了5年盲人老师,直到60岁退休才正式离开讲台。然而,退居二线的他,仍旧住在学校,只要孩子们需要,他就义务为孩子们辅导,直到他身患脑血栓,无法自理的那一天。
病重回乡
想与妹妹见最后一面,回到阔别47年的故乡
2000年4月的一天,远在长春市的妹妹冯宝珍接到哥哥打来的电话:“妹妹呀,等放了暑假你来接我吧,晚了恐怕就看不见我啦。”妹妹听后泪如泉涌:“哥,你终于肯回来了,还等什么暑假,我现在就去接你!”5天后,妹妹冯宝珍坐火车来到中宁县关帝中学,在一间狭窄的学生宿舍里,见到了自己四十多年没回故乡的哥哥。
脏得发黑的棉袄,被烟头烧得只剩半截的褥子,露出棉花的薄被,还有洒了一地的菜汤,让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哥哥每次在信里提到的条件很好的宿舍。也是在那时,冯宝珍才知道,哥哥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患上了脑血栓,时常手脚麻痹无法行动,已经入院治疗一次,在双目失明实在不能再上课的情况下,才给她打来电话。就这样,在和他教过的最后一届学生们合了影后,冯志远于2000年6月4日回到了阔别47年的故乡长春市。
得到资助
校庆时得知老师近况,几位学生邮来万元钱
2005年11月,上海市男子中学举行百年校庆,冯志远当年的几位学生认出了冯志远的老伴。得知老师已身患重病并双目失明时,便委托一位学生在长春的弟子前去探望。12月11日,一张万元汇款单从上海寄来,上面只有4个学生的姓氏。记者与给老人汇款的一个学生取得联系,这位远在上海的学生已经68岁,他叫何寅,是冯老师当年的学生,另外三人分别叫史蜀君、刘翰民、董梅荣。何寅说,冯老师在他印象里是个睿智而才华横溢的人,是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知道了亚历山大·普希金,知道了俄国文学,成为了他们的文学启蒙人。现在,老师的遭遇让他们十分震惊,这些钱不多,只能聊表他们做学生的一点心意,他们希望老师早日康复,有一个康乐的晚年。
吐露心声
最大的愿望还是讲课,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儿
冯老师说,他从教47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呆了42年,教过的学生已有10000多人,其中最有出息的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上了大学的人就数不过来了。说起自己这一生,老人一点都不后悔,他爱教课,爱给学生们讲故事,讲知识。
他说:“如果现在还让我当老师,我依然愿意,虽然我看不见学生,下不了床,但我还能说话,我可以为学生们讲讲历史,讲讲做人的道理。”采访最后,老人说,他这一生唯一的遗憾是太愧对妻儿,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他们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