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文
杨建文,男,汉族,20世纪50年代生人,浙江义乌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气功科学研究会会员。
他的生肖书法专著《灵予生》2016年8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其撰写论文阐述中国书法创作功力与激情的关系,提出书法创作需要情怀的理论。
人物经历
2014年10月,杨建文的诗词书法展“木易墨语”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本次书法展展出了杨建文教授40多年来所创作的近百幅书法精品。这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为本校老师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书展反响热烈,上海的媒体竞相报道。2015年5月,在浦江县美术馆举办了“故乡情——杨建文诗词书法展”,这是故乡人对杨建文所创造的艺术成就的褒扬,2015年8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墨屐无声——杨建文书法艺术展”。每一次书法展览,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都为杨建文书法的艺术境界而赞叹。中国书法家协会的领导都亲临展览现场并发言,高度赞扬了杨建文书法作品的艺术境界和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主要成就
1、《硬笔临池知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在大量论述了中国书法发展及学习的成败的同时,尖锐地提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值得中国人深思的问题。
2、《续墨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申江服务导报》刊发文章《\u003c续墨谣\u003e,百分百原创风》予以报道。本书是杨建文教授围绕着“书画同源”和“文字一体”的创作理论而展开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展示,论述精辟,实践精湛。
3、撰写论文阐述中国书法创作功力与激情的关系,提出书法创作需要情怀的理论。
4、提出中国书法可以起到教育熏陶作用的观点。
杨建文用书画同源理论,用书法与绘画两种方法同时表现汉字的形意,使作品呈现出传统象形和现代线条的美感,深受市场注目与追捧。用解构方法重塑汉字书写中的独特构架,产生变化和动感,使传统与现代审美和谐共存。其作品深得书法界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人物评价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为《墨履无声——杨建文书法艺术》作序言,他在序言中写道:“书画同源是杨建文先生书法创作的中心与亮点。自唐朝张彦远起到元代的赵孟頫,千百年来,多少有识之士都在不同程度研究与实践。
他有关书法的理论文章也在《创意》杂志、《劳动报》等发表。
1、《杨建文:书以载道》(《生活周刊》):
“中国书法是神圣的。”每次提笔之前,杨建文必做的一件事就是静坐、静思。有时候,的确需要一场沉默的仪式感,围拢一股不声张的力量,“日常环境的烦杂走了,胸臆间的超脱就来了。”至于笔法技艺,杨建文深感其精髓在于力度,力度的变化带动了点画的变化,形成了劲韧的线条,才能呈现结体和章法之美。因此,他用一种近乎苦行僧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臂力:将66根橡皮筋合在一起,一头悬挂在书房的天花板上,另一头扎在毛笔上,如此腕力、指力按下毛笔,才开始一天的练写。
2、《“墨痴”杨建文:书法朝圣者》(新民晚报):
近得书法家杨建文先生的墨宝,喜不自胜。杨建文,人称“墨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在他的视觉世界里,中国书法的审美法度:线条的起伏柔韧、气势的千转百回、对比的和谐大度,涵盖了所有艺术品的内在特征。
3、作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的杨建文看待书法自然与一般人不同。他说中国书法不是简单地将字写得好看而已,他认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将研习书法凝聚成具有炼心、启智功能的特殊实践和艺术样式。他在自己的书法专著《临池知鉴》《赶墨偶得》里,都特地写有如何营造“默坐静思、超逸脱尘”精神状态的章节。杨建文觉得,好的书法作品绝不是马马虎虎通俗表演可以造就的,好的作品一定需要精神力量的注。
4、2014年10月25日杨建文书法展在上海揭开帷幕。杨建文是“书文一体”的坚守者,他的书法除了书写几首唐诗,余下都是自己有感而发的诗作。在他眼里,舞文而后弄墨,深厚的文学底蕴也应该是书家一品。杨建文认为,“文”是主题,“书”是意境,这是中国书法的绝妙境界。
5、文心画境
《墨履无声——杨建文书法艺术》(青年报)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墨履无声——杨建文书法艺术》收录百余幅作品,都是杨先生创作的诗词,这些诗词作品既有浓浓的古韵,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其精湛的书法互映成趣。
6、杨建文书法作品《红尘》
——杨建文先生及其作品艺术(东方早报)
在笔墨艺术的世界里,中国书法因其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方面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无与伦比的优势,而成为人们心灵栖居的圣地。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走在这条通往心灵最深处的路上,他们的印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其他评价
杨建文先生的成功,在于其敢于挑战和过人的胆识,另一方面也在于他的睿智与不懈的坚持,最终找到书画同源正确的契合点。在慢慢的书法长河中成功解读出王羲之‘转左侧右侧,奇而反正’一论中所蕴含的‘立体主义’及萨尔瓦多·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有机关联。采用倾斜、扭曲、变体、移位、上升、架构、虚妄、变态的手法,塑造出崭新的二维平面立体之效果。”(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
杨建文先生是近年来涌现在海派书坛上的一颗新星。虽说是新星,但其从事书法事业已逾四十余载。他著书立说,淡泊名利,甘居斗室,取法高古,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范式上作出了重要的探索。他基于书画同源学说,吸纳西方艺术表现理念,融合平面构成现代艺术技法,大胆地提出了书法二维平面立体表现论和书法平面特异构成论。他坚持字文一体创作方式,提出书法应涵纳书者对自然本体洞悉的理念,让书法作品饱含故事感和意境画面感。
建文先生原学西画,坚持书法绘画化的理念,并贯彻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中。他吸纳西方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萨尔瓦多·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表现理念,融合现代科技美学之平面构成的艺术设计技法以及解剖学原理,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表现进行了革新。他提出的二维平面立体表现论和书法平面特异构成论,丰富了海派书法当代形态的多元样式,赋予了书画同源理论新的内容。
建文先生爱好传统诗词,醉心传统诗词创作。建文先生说,现代文学词物简洁易懂,但缺乏词性的美感和情感的含蓄,不利于书法表达。因此,他一直坚持传统诗词创作并用于书法作品创作的蓝本。这里不妨摘录两句他描写山村人家的词句来感受一下其中的美感,“青谷,紫坡,黄花;白云,绿竹,篱下”,是不是可以感受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古韵美?然而,用传统诗词创作这并不意味着他守旧复古,而是他赋予了传统诗词现代感和反思精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格律不应该成为现代人自由表达的障碍,格律要同步时代文化走向,满足人们审美的新时代要求,他的诗词作品对当代语境的尊重高于诗词的传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约束,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境界。
建文先生一直自许为中国书法艺术道路上的朝圣者,在他视野范围所及之处,皆为书法艺术,他看到空中侧翻飞过的小鸟,似看到了笔法的转侧之势,他看到冲泄而下的开闸之水,似看到了笔法的棱侧之形,他常常感叹:艺术创作就是将自然造化蕴蓄于胸后的再造化。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每每提笔之前,他必先默坐静思,排除一些日常环境的烦杂,在胸臆间营造出超逸、脱尘的精神世界。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任何艺术创作,如果没有情怀,没有创作者的全身心投入,仅仅凭着一点技艺,是无法创造出感人心怀的艺术品的。表面技艺的摆弄,只能取悦于短暂的一时一刻,无法让人久留心间。”
参考资料
《舞文而后弄墨,坚守“书文一体”》.腾讯·大申网.2015-05-26
《杨建文:书以载道》.上青网.2015-05-26
《“墨痴”杨建文:书法朝圣者》.凤凰网山东频道.2015-05-26
文心画境.青年报电子版.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