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自由法
信息自由法,是美国的说法,在其他地方被称为获得信息的自由或知情权,意思大致相同,都指公众有权获得政府掌握的信息。
简介
《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简称FOIA,也译作情报自由法)是美国关于联邦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行政法规,颁布于1967年。主要内容是规定民众在获得行政情报方面的权利和行政机关在向民众提供行政情报方面的义务。
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原则上向所有的人开放,但是有九类政府情报可免于公开;公民可向任何一级政府机构提出查阅、索取复印件的申请;政府机构则必须公布本部门的建制和本部门各级组织受理情报咨询、查找的程序、方法和项目,并提供信息分类索引。
《信息自由法》是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各机构公开政府信息的法律,系《美国法典》第五编“政府组织与雇员”第552条的通称。该法于1967年6月5日由美国总统批准,同年7月6日(美国独立日)施行,是美国当代行政法中有关公民了解权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是规定民众在获得行政情报方面的权利和行政机关在向民众提供行政情报方面的义务:
第一、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原则上向所有的人开放,但是有九类政府情报可免于公开;
第二、公民可向任何一级政府机构提出查阅、索取复印件的申请;
第三、政府机构则必须公布本部门的建制和本部门各级组织受理情报咨询、查找的程序、方法和项目,并提供信息分类索引;
第四、公民在查询情报的要求被拒绝后,可以向司法部门提起诉讼,并应得到法院的优先处理。这项法律还规定了行政、司法部门处理有关申请和诉讼的时效。
《信息自由法》是美国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的重要成果之一。该法律虽然是面对一般公民的,实际上真正查阅资料的是记者,他们有了更大的采访权利。
制定和修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政府机构的活动是否公开由政府机构自由裁定,公民无权要求政府公开行政活动的依据和理由,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诉讼中公民可以要求有关行政当局公开必要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美国于1946年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APA),该法第3节规定了公众有权得到政府信息,同时规定,政府为了公共利益或其他正当理由,可以拒绝公众公开信息的请求。1966年,美国对《联邦行政程序法》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出台了《信息自由法》,由传统上的政府信息以保密为原则转变为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信息自由法》实施以后,美国国会于1974年通过了一系列修正案,要求政府机构对《联邦登记》(FederalRegister)上没有公布的文献做出索引,划定必须依法公开的信息,允许公民查阅联邦机构掌握的有关本人的信息。
1976年,对《信息自由法》第3项豁免公开事项附加了必要的条件,对在其他法律中不予公开的信息能否适用于《信息自由法》作出了规定。1986年,对《信息自由法》中的收费标准作出了修改,规定政府机构在一定的情况下应减免信息服务的费用。
进入90年代,威廉·克林顿政府对信息公开的态度逐渐明朗,于1996年对《信息自由法》作了又一次重大修改,对电子信息的检索、公开等问题进行了规范,以解决政府信息电子化和政府对信息请求反应迟缓给政府信息公开带来的问题。
《信息自由法》适用于联邦政府的所有行政机构。包括各个行政部门、军事部门、政府控制的企业、政府部门所属的其他机构等。
主要原则
1.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该法限制政府机构自由决定不公开信息的权力。依据该法,除涉及国家安全、公民隐私、商业秘密等豁免提供的九项信息外,所有的政府信息均应公开。即使属于豁免公开的事项,政府机构仍然有权决定是否公开。
2.政府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政府信息具有公共财产的性质,人人享有平等获取的权利。不仅和信息有关的直接当事人可以申请获取,其他任何人都可以申请,没有申请人资格的限制。个人申请获取信息无需申明理由。
3.政府拒绝提供信息要负举证责任
政府拒绝提供申请人查询的信息,必须负责说明理由,例如证明该信息属于豁免公开的事项。联邦政府机构每年要向国会提供一份年度报告,汇报有关情况——诸如申请提供信息而被拒绝的次数和理由,当事人就此向政府官员提出申诉的次数、结果及理由;拒绝提供信息的官员姓名、职称、职位及参与案件的数目,等等。
4.法院具有重新审理的权力
在政府机构拒绝提供信息,申请者请求司法救济时,法院对行政决定所根据的事实可以重新审理。《信息自由法》规定:法院拥有重新审理的权力,除了事实问题以外,法院还可以秘密审查政府机构拒绝提供的信息是否属于豁免公开的事项。如果发生不服从法院判决的事件,法院可以蔑视法庭罪处罚有关责任人。
主要内容
1.政府信息的获取权
《信息自由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确保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权(Right of Access),为公众提供获取政府信息的机会。
根据这一法律,公众有权了解政府机构的活动情况、政府机构制定的政策、作出的决定、颁布的命令以及对某一问题形成的意见。美国公民享有从政府的档案馆、手稿馆、图书馆、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情报所、科研所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年代的限制,无论有关信息是保存在档案馆里、文献中心的库房里,还是在政府机构的办公室里。《信息自由法》的生效,实现了公开政府信息的决定权由政府机构向国会和法院的转移,从而确立了公众对政府信息的获取权。
2.政府信息的公开方式
《信息自由法》强调信息的自由传播,规定了公民获取政府信息的办法和公众可以查询的信息。政府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任何人服从应该公布而没有公布在《联邦登记》上的文件,也不应使其受此种文件的不利影响,除非他实际上已经及时地得知该文件的内容。
第一,政府机构必须在《联邦登记》上登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性信息。包括:
(1)该机构的总部及其在各地的工作部门;公众从该部门获得情况和决定、向其呈文、提出要求的固定地点、方式和办事人员;
(2)各部门开展活动、决定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程序规则、通用的表格、索取表格的地点,对各种文书、报告书、检验证书的说明;
(4)政府机构制定的实体法规章以及相关的政策说明和解释;
(5)对上述各项的修正和废止。
第二,有些政府信息不要求在《联邦登记》上公布,但必须以其他方式主动公开。
对这类信息,政府机构必须提供索引,方便公众查询和复制。包括:
(1)具有法律效力,但不是普遍适用的文件;
(2)作为先例的政策说明和解释;
(3)对公众有影响的行政职员手册和指示;
(4)合议制行政机构表决结果的记录。
第三,既不登记,又不主动公开的信息,可以根据查询人的申请进行公开。这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信息自由法》规定,对于《联邦登记》和政府出版物上找不到的政府信息,个人和团体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查询申请,政府应在10日以内作出决定。对于拒绝提供信息的决定,当事人可以提出复议,政府机构收到复议申请后要在20日以内作出答复。如果行政机构仍然拒绝提供信息,申请人可以向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
3.政府信息的豁免公开
《信息自由法》明确规定了九项豁免条款(Exemptions),旨在保护特殊种类的信息。向未经授权的人披露这种信息会导致明显的危害或出现违反法律的行为。
《信息自由法》规定了九项豁免公开的政府信息:
(1)根据总统行政命令明确划定的国防或外交秘密;
(2)纯属行政机构内部的人事规章和工作制度;
(3)其他法律明确规定不得公开的信息;
(4)第三方的商业秘密以及第三方向政府机构提供的含有特惠或机密情况的金融、商务与科技信息;
(5)除了正与该机构进行诉讼的机构之外,其他当事人依法不能利用的机构之间或机构内部的备忘录或函件;
(6)公开后会明显地不正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人事、医疗档案或类似的个人信息;
(7)为执法而生成的某些记录和信息;
(8)金融管理部门为控制金融机构而使用的信息;
(9)关于油井的地质的和地球物理学的信息。
4.政府信息的可分割性
虽然《信息自由法》明确规定了豁免条款,但决不意味着政府对含有豁免事项的信息一律不予提供。该法规定了“可分割性”(Severability)原则,即凡是可以从含有豁免公开的信息中分离出来的非保密信息,都应毫无保留地予以提供。根据这项原则,信息中可以合理分离的任何部分,在删除根据豁免条款应予保密的部分之后,应当提供给请求获取该信息的任何人。
5.《信息自由法》的诉讼
对于政府机构应当公开而没有公开的信息,以及政府机构拒绝公众的请求而不公开的信息,公众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适用的范围包括:
(1)必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布而没有公布信息的情况;
(2)不在《联邦登记》公布范围之内,政府机构必须以其他方式公布信息而没有公布的情况;
(3)上述两种情况以外,政府机构根据公众的请求必须公开信息而没有公开的情况。其中,最典型也是数量最多的诉讼发生在第三种情况下,争论的焦点通常是该信息是否属于豁免公开的事项。
6.反《信息自由法》的诉讼
向政府机构提供秘密信息者,有权为阻止政府机构向第三方公开该信息向法院提起诉讼。这种诉讼,原告一般是公司或企业的经营者,其目的与《信息自由法》公开政府信息的意图相反,称为反《信息自由法》的诉讼(reverse FOIA action)。
立法历程
1966年以前,美国公民要想查阅本国政府部门持有的文献、档案等公务资料,可以依据美国1789年制定的“家政法”和1946年制定的“行政程序法”的有关规定,向文献、档案的保存单位提出查询申请但必须同时证明自己有提出该项申请的"正当理由",否则官方有权拒绝申请者的要求。在许多情况下,即便申请人能够提出申请的正当理由,政府部门仍可以援引"家政法"或"行政程序法"中的限制性条款,以"公众利益的需要"为由拒绝有关信息材料的公开。由于当时美国的制定法和司法解释尚未就上述情况中的"公众利益"给予更加明晰、具体的界定,也未对上述情况下"民告官"的救济措施作出规定,所以,当时联邦政府部门的官员经常滥用行政职权,动辄以"国家安全"、"政务机密"等含糊、笼统的理由,扣压本应公之于众或向申请人开放的资料和记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接踵而至的"冷战"给美国政府的信息流通政策投下一道道戒惧和防范的阴影,加之战后联邦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导致消极对待政务信息公开化、任意扩大保密权限的官僚主义倾向迅速蔓延。哈里·S·杜鲁门总统和艾森豪威尔总统都曾多次专门向行政部门下达过扣压公务记录和抵制情报公开的行政令,这种行政特权在1803年的马布瑞诉麦迪逊一案中曾得到最高法院判例的支持。
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项抵制情报公开的总统行政命令,是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发布的。那时参议院的一个委员会正在调查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与军方的一起纠纷。艾森豪威尔给陆军部长罗伯特·史蒂文斯下达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出席听证会的军职人员不要透露本部门机构之间情报交流的任何具体内容,也不要在听证会上出示与此有关的文件及其复制件。这一命令虽然是针对特定的事件和个别的行政单位下达的,但它很快就被其它行政部门田来作为封锁内部公共信息和记录的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国内的现代化进程,更有效地处理、协调日益复杂的经济、科技事务,更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美国公众、民间社团以及经济界要求信息共享的呼声日渐高涨,人们希望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联邦行政系统,能够而且应该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这种保密与公开的社会矛盾和反差,终于在50年代初期引发了一场由美国新闻界倡导和推动的"知情权"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新闻界先后成立了各种研讨、交流知情权理论和思想的学术社团,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关政务信息、公共纪录公开化的调查、报道和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为后来国会两院通过《信息自由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知情权”作为一个特指的政法概念,最早是由美联社的一位编辑肯特·库珀在1945年1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他在文章中呼吁:公民应当享有更加广泛的知情权,"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国家乃至在世界上便无政治自由可言"。几年之后,《华盛顿邮报》与《时代先驱》杂志的执行编辑飞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情报自由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拉塞尔撰写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文和评沦,进一步分析了知情权的合法性。他还在《自由还是保密?》一书中对"知情权"的内容作了更加宽泛的解释。拉塞尔认为,知情权是一种综合性的公民权利,它至少包含5个方面的权利要求,即"(1)获取信息的权利,(2)免于事前检查的出版权利,(3)免于因出版而遭受未经合法程序的报复的权利,(4)接近传播所必需之设施、资料的权利,以及(5)免受政府或其它公民以法律为借口干扰信息分配、传播的权利。"后来,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在1957年7月通过的一篇关于知情权的原则宣言,也对"知情权"的基本内容做了类似的阐释。
对拉塞尔的这种"知情权"界说,美国法律界和新闻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拉塞尔对知情权的解释过于宽泛,而且他所列举的5项权利并不具有同等的法律、政治地位。例如,免于事先检查的出版和新闻自由受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明确保护,而获知信息和接近传播媒介的权利则缺乏美国宪法的明示,尚待法律的确认或判例的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受美国报纸主编人协会的委托,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法律顾问、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哈洛德·克罗斯对美国联邦、各州以及若干市政府的信息政策和司法程序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于1953年发表了一部题为"人民的获知权--对公务记录和诉讼的合法接近"的调研报告。该报告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告在列述了阻挠公众了解政务信息的各种法律和政治上的障碍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行政部门的各种档案和记录实际处于"准机密"状态,行政当局拥有处置这些档案和记录?quot;传播特权",除非遇到开明、宽容的领导,否则公众和新闻界很难获得接近这些情报的机会与条件。克罗斯总结说:人民应当享有知情权,享有调查、监督公共事务的合法权益;司法界应该具有一种简便、高效的强制性手段来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行使或实现。这一调研成果马上被新闻界用来作为争取制定州和联邦情报自由法的重要的依据。
就在《人民的获知权--对公务记录和诉讼的合法接近》一书出版两年之后,克罗斯又以更直接的方式推动了情报自由立法的进程。他同众议院政府职能委员会政府情报分委会主席、加利福尼亚州众议员约翰·莫斯商讨了通过行攻立法促进政府情报更加公开化的有关问题。莫斯随即召开了关于政府保密情况的听证会,并在国会提出而且通过了一个有关情报自由的法案。这个法案对1789年的"家政法"做了某些修订,它禁止利用"家政法"来剥夺公众查阅政府文献的权利,指出"家政法"从未授权政府机构拒绝向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但该法案涉及面较窄,也没有设立开放政府情报的详细程度和措施。
到了1960年,莫斯委员会有关政府情报公开化的一系列听证会共产生了17卷书面材料和14卷的调查报告。听证结果证明了克罗斯以前的调研结论,即:"行政程序法"实际被政府部门用来作为限制公众合法地获知公务信息的挡箭牌,政府官员常常援引该法第3条"为了公众的利益需要保密"等措词抽象的规定扣压本应公开的信息,以掩盖某些令其难堪的决策失误或违犯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
在听证会的基础上,政府情报委员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即行政程序法的保密条款必须给予更明确的界定,并且需要制定一个更加系统的联邦政府情报公开的行政法规。莫斯分委会的研究人员、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雅各·谢尔进一步建议,新的情报公开法应将知情权推及所有要求查阅政府机构公务记录的公民或法人,而不问其是否具有提出查询申请的"正当理由";同时,还应保证申请人在遭到拒绝时享有寻求司法救助的权利。
莫斯情报分委会的意见得到了国会参议院参议员小托马斯·亨宁斯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这位来自密苏里州的参议员长期来一直大力倡导政府情报的公开化。到了1963年,亨宁斯的继任爱德华·朗参议员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弗雷特·德克森联手向参议院提交了一份情报自由议案。由于这一议案未能满足政府部门在内部通信和外交事务等领域中的正当的保密需要,引起了联邦行政系统的极大不满和抵制。参议院于是在1964年继续就情报公开化举行了数次听证会,在做出了扩大保密范围等政治妥协之后,参议院最终于1964年7月28日通过了朗一德克森法案(即后来的《情报自由法》)。1965年2月,该法案的修正案又提交参议院表决并通过。在众议院,莫斯在采纳了参议院修正案的补充规定之后也递交了相同的议案。1966年6月,众议院政府职能委员会批准了参议院的法案。
1966年7月4日,林登·约翰逊总统在签署《信息自由法》的时候强调说,这一法律"根植于这样一条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原则,这就是只有当人民能够获得在国家安全许可的范围内能够得到的一切(公务)信息的的时候,民主制度才能保持最佳的运作状态。"他表示,只能以国家的利益而不是共和国官员个人的愿望来判定何时需要对情报公开进行限制。但约翰逊又声称。这一法案并未削弱总统在国家利益需要时下达保密令的权力。"
《信息自由法》放弃了"行政程序法"第三条对联邦行政机构情报公开的某些限制。联邦政府的记录和档案原则上向所有的人开放,除非这些记录和档案属于《情报自由法》列举的九类免于公开的政府情报(详见后文的介绍)。公民可以根据《情报自由法》向联邦一级的行政部门、军事部门、联邦政府法人、受联邦政府管理的法人或者政府行政部门的其他机关如总统的行政办公厅等,以及任何独立制订规章的联邦政府机构提出查阅、索取复制件的申请。
《信息自由法》生效之后,直接影响了美国各州的信息立法,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先后有46个州制定或者修改了本州的情报公开法。然而,该法早期的施行情况并不理想。行政当局面对这项旨在"限制规范、调整"其保密权限的新法,尚未及时从过去的"保密惯性"中摆脱出来,存在着较大的抵触情绪。社会各界对如何实际行使、利用此法的授权,也有一个逐步熟悉理解的过程。此外,《信息自由法》自身存在的一些缺欠也削弱了它的实践效果。1972年,众议院政府职能委员会下属的外事活动与政府情报分委会做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5年来,由于联邦官僚机构的掣肘,《情报自由法》的实施障碍重重;要求查阅公务情报的申请大多被长期拖延不予答复;政府机构所收取的资料检索、复制费用偏高;豁免条款所开列的保密事项过于宽泛,以至象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等部门利用情报保密的特免条款,回绝了几乎所有的情报查询申请。
此外,在1973年的环境保护局诉明克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还判定,当政府行政部门以记录,档案属于法定豁免范围而拒绝公开时,如果申请人起诉到法院,法官无权对被政府垩沟牟牧辖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又在1974年对,《情报自由法》进行了重要的修订补充,更严格地限制了几项豁免条款的适用范围,并且要求联邦政府机关公布统一的情报服务收费价目表,只向申请人收取情报检索及复制的直接成本费。修订后的《情报自由法》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必须在《联邦政府公报》上公布本部门中央或地方组织的基本建制概况,公布本部门各级组织受理情报咨询查找的具体程序、方法和项目;每一受理政府情报公开的机构还必须备有方便公众查阅的信息分类索引,并以出售或其他方法按季公布,散发索引及其补编。
针对最高法院在环境保护局诉明克一案中的判例,新修订的《情报自由法》特意授权审理申诉的法院可以调取被行政机构扣压的公务记录和档案进行不公开的审查,以确定其是否真正符合法定的保密豁免条件。
《信息自由法》修正案还就行政、司法部门处理申请和讼诉的时效作了明确的限定。它规定政府机构自收到情报查询申请后10日内(星期六,星期日和法定公假日不包括在内)决定是否答应此项请求;如果申请人对该决定持有异议,可以向当事机构的首长上告;在收到上告状后20日内,受理人应就上告做出裁决。但是,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可酌情将上述时限适当延长:一是需要从别处检索和收集申请人所要的材料,二是在一项申请中要求查找大量不同种类的记录,三是当事机构为了满足申请人的要求必须同其它部门进行接洽协商。申请人如果因《情报自由法》列举的诉讼事由向法院起诉,在一般情况下,法院须将这类案件优先处理;在诉状送达被告人后30日内,被告人应就此作出答辩或以其它方式抗辩。
《情报自由法》修正案于1975年生效。援引该法要求联邦政府部门提供情报服务的人数随即明显增加。到当年8月,司法部平均每月收到2000起情报索查的申请,其中四分之三来自各类公益社团,四分之一来自大众传播媒介。从1975年初到1976年6月,美国州法院受理的适用《情报自由法》的诉讼案件达140余起,相当于1967年至-1974年法院受理的同类案件数的总和。然而,1985年以后,利用《情报自由法》的起诉和上诉人次都有所减少,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级法院、尤其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年的判例逐步澄清了《信息自由法》的某些规范及施行规则,从而相对地减少了因对法律条文理解的偏差和引用不当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讼。
主要判例
至1992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先后在20多起判例中就《情报自由法》的条文及其适用范围作了解释,这些解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关于"政府机构的记录"的解释
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复审亨利·基辛格诉新闻自由记者协会一案时指出,《情报自由法》只能被用来获取政府机构以实物形态合法占有的记录。该案的起因是,几位记者要求查阅基辛格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外交政策顾问和国务卿时的电话会谈记录,但在此之前,基辛格已将这些电话记录移交给了国会图书馆,后者在移交时曾承诺由基辛格本人掌握这些电话记录公开与否的决定权。可是,按照后来制定的一项法律,基辛格的上述做法是不合法的。新闻自由记者协会据此提请联邦法院命令国务院重新取得对亨利·基辛格电话记录的管理权。地方法院同意了新闻自由记者协会的要求并得到了巡回上诉法院的支持。最高法院则指出,这两个法院的裁决是错误的,因为《情报自由法》并未授权联邦政府之外的人可以直接诉请政府:向第三方追回被其非法占有的文件,只有检察长或司法部长才能提起这类诉讼。在本案中,虽然基辛格处理电话记录的行为可能是违法的,但在记者起诉时,国务院并未实际地拥有这些记录,所以不承担提供这些记录的义务。同时,未经基辛格本人的同意,记者也不能从国会图书馆直接获取这些电话记录,因为《情报自由法》不能被用来从国会、国会的下属委员会和国会直接控制的部门如国会图书馆等处获取情报。
1989年,最高法院又在司法部诉《税务分析家》杂志一案的判例中,对政府机构从别处收集的资料是否属于政府机构记录作了司法解释。
《税务分析家》是一份以税务律师、税务代理人、会计、经济学家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周刊。该刊物的发行人因为不能从联邦法院和办理税务纠纷的律师处及时地获得法院审理税务案件的裁决和判决记录,便转而向司法部寻取所需的材料。司法部又对此未予批准,理由是,司法部保存的法院处理税务纠纷的记录,不是它自己编写的,而是法院上报到司法部的;何况申请人还可以依法直接从联邦法院取得它所需要的资料。最高法院的瑟古德·马歇尔法官代表另外七位法官撰写的复审判决意见指出,"政府机构的记录"既包括政府机构自己产生的记录,也包括政府机构从别处搜集来的记录。一份文件,只要成为政府机构的记录,就应该允许公众查阅,除非它受到豁免条款的保护。申请人能够从文件原有人那里得到该文件这一事实,并不影响他依照《情报自由法》的授权,向存有同样文件的政府机构提出查阅申请。用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法官的话说就是:一家政府机构不能靠随便塞给申请人一张联系图,将其打发上奔波于全国各地的查访征程,来应付自己承担的情报公开的责任。
2、关于第三方是否可以援引《情报自由法》阻止政府机构的情报公开
最高法院对1979年克瑞斯拉公司诉布朗一案的判例,回答了第三方能否利用《情报自由法》禁止政府机构公开情报这一问题。案件的起因是,为了同国防部签订一项武器生产的合同,克瑞斯拉公司曾被要求向国防部呈交了一些证明它未从事过歧视妇女和少数民族活动的材料。后来,一个劳动工会向国防部提出申请,希望得到这些材料的复印件。克瑞斯拉公司为此起诉到法院,声称它交给国防部的材料含有公司雇员人数等经营情报,理应受到《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的保护,否则将被他人用来进行不公平的贸易竞争。原告在下级法院赢得-了部分胜诉。但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它指出:《情报自由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政府机构的情报公开,该法的豁免条款是许可性的而非命令性的;也就是说,那些符合豁免条款条件的情报,固然可以不予公开,但如果政府部门自己决定将其公开,亦不算违法,只要其它法律也不禁止这样做。
3、关于豁免条款的解释
《情报自由法》的豁免条款一向是该法争讼的"热点"项目,它们共有九条;其主要目的,一是保证正当的行政、司法、商业、军事秘密不被泄露,二是保护个人的隐私权益不受侵犯。
1)豁免条款第一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一项规定:"A、根据总统行政命令所确立的准则,为了国防或外交政策的利益特别授权予以保密的,B、依照总统的此类行政命令事实上被恰当地归入机密类情报,不适用本法。1975年以前,贯彻本项豁免条款的一个障碍是,如果政府官员以该项豁免为由拒绝情报公开,法官不能对被扣压的政府机构记录进行检视。《情报自由法》的修正案扫除了这一障碍。在审查1975年的阿尔弗莱德·诺普公司诉考拜一案时,最高法院便开始使用了法院秘密审阅程序,以确认政府把持的情报是否真正需要保密。该案的判例体现了最高法院这样一种思想,即行政机密文件的解密和降密处理,主要是一种依靠专家来完成的工作,而不是法官的工作,它需要具备有关外交、国防事务的专门知识和广泛丰富的专业信息的积累。在这类案件中,要特别重视官方提出的需要保密的论据和建议。
最近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美国联邦法院在80年代受理的有关《情报自由法》第一项豁免条款的诉讼案之中,法院赞成情报保密、支持情报公开、要求情报部分公开的案件比例14:3:l。
2)豁免条款第二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二项规定,"仅仅同机构内部人事规则与业务常规有关的"情报不适用本法。
最高法院1976年对空军部诉罗斯案的裁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判例。此案的原告是《纽约大学法律评论》杂志的一位见习编辑。他为了撰写一篇反映军事院校纪律整顿情况的稿件,要求空军某部门提供一份空军院校查处违纪学员的总结报告,遭到拒绝后起诉到地方法院。法院判令空军部门向原告提供相应的情报,被告为此提出上诉。最高法院的威廉·布伦南法官在本案的判决意见书中写到:豁免条款中的任何一项条文都不应被当作禁止情报公开的万能的屏障;每-项豁免规范的实施,都应该在公众的知情权与机构或个人的情报保密需要之间保持平衡。就本案而言,了解军事院校中的违纪行为,正是公众利益之所在;况且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并未超出军校生活区通知栏中已经公开张贴披露的事项。因此,空军方面应向申请人提供报告的复印件,但可以删除其中的当事人姓名。根据最高法院的这-判决精神,联邦法院在许多涉及第二项豁免的讼诉案中,都要求情报获知的申请人说明,他所索取的信息"确实事关重要的公众利益"。
3)豁免条款第三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三项规定,"制定法\u003c本编第五百五十二条之二(注3)除外\u003e明确地准许免予透露的"情报不适用本法。"但此类制定法必须A,规定该事项对公众不公开而毫无自由斟酌决定权,或者B,提供有关不公开的专用准则或指明不予公开事项的特定类型。"
涉及本项豁免的诉讼案件,最早到达最高法院的是1980年的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诉GTE塞尔瓦维亚公司案。案情的大致经过是,《消费者报告》杂志的发行人了解到,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曾对有关电视机用户因显像管爆炸而致伤的新闻报道进行了调查。因此,该杂志发行人想从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那里得到调查材料,后者也表示愿意满足申请人的要求。但是,某些电视机制造厂商却不同意这样做,他们的理由是,针对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法规明文禁止公开这类情报。最高法院在复审时认为,为了规范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的活动,已经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根据该法规的规定,对某种产品有不利影响的反馈性信息,只能在已事先通知厂方并给厂方提供了辩解的机会之后(由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公布,而且在公布时亦应同时介绍厂方对此种反馈信息的反应。鉴于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曾在上诉时援引克瑞斯拉一案的判例为自己辨护,最高法院提醒说,在某种场合,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本案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为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赖以建制的法规业已确定了该委员会情报公开的准则,所以,委员会必须依据《豁免条款第四项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四项规定,"贸易上的秘密以及业经某人的特许而取得的商业上或金融上的情报"不适用本法。
到目前为止,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尚未有机会对本项豁免的适用进行解释。
5)豁免条款第五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五项规定,"除了正与该机构进行诉讼的机构之外,其他当事人依法不能利用的机构之间或机构内部的备忘录或函件"不适用本法。
1983年,最高法院签发了联邦贸易委员会诉格罗利公司一案的调审令。此案的因由是,联邦贸易委员会曾准备起诉格罗利公司,指控它的推销代理人以欺诈手段推销百科全书,但这一起诉在法院受理之前被撤销了。格罗利公司随即利用《情报自由法》的授权试图索取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律师为法院审理而准备的工作文件,结果未能成功。两个下级法院的判决认为,既然联邦贸易委员会撤销了起诉,它和格罗利公司之间的诉讼关系便告结束,它的律师工作文件也就不再需要保密,理应对格罗利公司开放。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它解释说,豁免条款第五项并未指定诉讼状态";"诉讼"一词,既可理解为正在进行的诉讼,也可理解为业已结束的诉讼。
6)豁免条款第六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六项规定,"一经透露便将构成明显地、不正当地侵犯个人隐私的人事和医疗档案材料或者类似的档案材料"不适用本法。
对理解本项豁免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判例,是1982年最高法院对国务院诉华盛顿邮报公司案的判决。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私下获悉,伊朗革命政府中的两位高级官员持有有效的美国护照。记者于是请国务院提供能够证实或否定此项传闻的档案材料。国务院援引第六项豁免挡回了记者的请求。在诉讼中,申请人分辩说,记录公民护照管理事项的资料档案不能算作第六项豁免所列举的"人事或医疗档案材料"。国务院的律师则认为,申请人索要的资料符合第六项豁免设定的"其公布将构成明显地、不正当地对个人隐私的侵害"这一条件。最高法院同意国务院的结论并强调:这种情报公开的危险性,是决定某条情报能否被列入第六项豁免的"类似的档案材料"的重要因素。1982年以后,下级法院经常引用该案的判例扩展第六项豁免中的"类似的档案材料"的归类范围,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封锁情报来保障公民的个人隐私。但是,也存在相反的判例。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地区的上诉法院,在1987年曾命令海军部门向一位记者提交它移送给国会主治医生办公室的一份药品处方记录。这位记者当时正在调查有关某些国会议员使用过量麻醉晶的传闻。因为国会主治医生办公室的供药单位是国家海军医疗中心,该名记者遂向其提出情报查询的申请,对方则以特定的用药处方将泄露用药者的个人隐私为由,拒不批准记者的情报要求。上诉法院的法官则认为,对泄露用药者个人隐私的防范,应让位于公众了解国会议员麻醉药品使用剂量的需要。
7)豁免条款第七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七项规定,"为了执法的目的而搜集的调查记录"不适用本法,但本项豁免只限于如果提出前述"调查记录"就将发生以下情况,"A、妨碍执法程序,B、剥夺个人接受公平审判或公正裁决的权利,C、对个人私生活秘密权的不当侵犯,D、暴露秘密来源本身,并且,在刑事执法机关于刑事调查过程中搜集记录的情况下,或者在一个机构进行合法的关于国家安全的情报调查的情况下,透露纯属秘密来源提供的机密情报,E、透露调查的技术、程序或者来源,F、危害执法人员的生命或人。
到1992年,最高法院已经积累了四起涉及本项豁免的判例,其中较有影响的当属1989年的Johndoe局诉John doe公司(注4)案和司法部诉新闻自由记者协会案的判决。
在前一个案件中,最高法院澄清了"为了执法的目的而编辑的记录"这段文字的含义。最高法院指出,一份编辑物是那种"从各种来源或各类文献中选择、搜集、汇编而成的资料"。第七项豁免条文并未指定"记录"最初的编辑目的。一份记录,只要成为正在进行的调查所汇编的记录材料的一部分,它就置身于第七项豁免的效力之下。在司法部诉新闻自由记者协会一案中,最高法院表示,记者不能以《情报自由法》的授权为依据,查阅公民个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逮捕或起诉的历史记录,除非当事人已死亡或超过80岁。
8)豁免条款第八项和第九项 《情报自由法》豁免条款第八项规定,"在管理或监督金融机关的负责机构所准备的,或者为了此种机构或者为了供其使用而准备的检查报告书、经营报告书或者情况报告书上记载的事项,或者与此种报告书有关系的事项"不适用本法;第九项规定,"关于油井的,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情报和资料"不适用本法。
目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尚无涉及以上两项豁免条款的判例。这大概是因为上述两项豁免条款的专指性较强,措词具体明确,较少导致执法、司法、守法各方的争议或误用。(本文编译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产生背景
1、一对矛盾:公民知情权概念的提出与美国政府对信息的管制之间的矛盾美国独立初期《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就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在1791年召开的第一届美国国会上,围绕“国会议事录“应否向国民公开的问题发生了争论。会议参加者之一,后来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指出“:人民有权知道他们的代表正在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这里第一次提出了“知情权”(right to know)的概念。后来被人们进一步引申为“人民的知情权”(people’s right to know)概念,“为了实现人民主权,人民不仅有权选举和罢免官员,而且有权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为此,必须建立“公开的政府”(open government),让人民对政府有较多了解,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正如下文将提到的美国参议院托马斯·C.亨宁斯(Thomas C.Hennings)所说:“虽然在宪法中没有有关知情权的明确的条款,但是象许多其他的基本权利一样,建国之父们想当然地认为没必要将该权利包括进去……因为根据我们的政府理论,自治权在人民,故从逻辑上和必要性上看人民有权知道他们自己建立的政府正在做什么……”因此,虽然当时美国的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但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政府却以国家安全为由,严格限制信息的自由流通。
2、一个委员会:莫斯委员会的设立莫斯委员会创立于1955年6月,原称为众议院政府信息委员会,由于该委员主席名为约翰·E·莫斯,因此又名莫斯委员会。该委员会是为调查政府压制信息自由的情况而设。莫斯委员会的设立是《信息自由法》制定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莫斯委员会所展开的调查活动对《信息自由法》的制定至关重要。到1960年,莫斯委员会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化的一系列听证会共产生了17卷书面材料和14卷的调查报告。这些材料揭示了政府信息政策的内幕,并探讨了如何实现信息自由等核心问题。在对政府的秘密政策进行彻底调查之后,莫斯委员会开始将对知情权的保护纳入法律轨道。
3、两部法律:《管家法》和《行政程序法》的修订美国政府机构通常引用两部法律的规定作为拒绝提供信息的依据。这两部法律即《管家法》(Housekeep-ing Act)和《行政程序法》(TheAdministrative ProcedureAct)。虽然这两部法律在制定之初都并非有意要阻碍政府信息的公开,但是由于法律条文词义的模糊或界定不严,政府机构经常滥用其中的规定,拒绝向公众提供信息。《管家法》制定于1789年,本是授权政府部门制定规章,以规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并规范对相关信息、纸张、物品的保管的法律。但是这一法律却被随后的政府用作拒绝向公众和议会提供大量信息的一个正当依据。为消除该法的这一负面影响,莫斯和参议院托马斯·C.亨宁斯(Thomas C.Hennings)联合起草了一个简短但却十分重要的信息自由修正案“:该法未授权行政机关对公众隐瞒信息或者限制公众获取信息。”这一修正案很快在国会得以通过。信息自由修正案使得政府机构无法再以《管家法》作为隐瞒信息的正当依据。实现信息自由的另一主要阻碍是《行政程序法》。该法制定于1946年,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综合系统以管理机构信息。表面上,这是一个向公众公开信息的法律“:除了(1)为了公众利益需要保密的信息(;2)仅与机构内部管理事务相关的信息之外,所有的政府机构信息都应当向与该信息有合理和直接关系的人公开,除非有正当理由需要保密。”但是由于一些词语例如“公众利益”“、合理”“、正当理由”的词义不明,导致政府机构对例外规定的滥用,从而使得该法成为了政府秘密的源头。在莫斯委员会、亨宁斯以及信息自由支持者的共同努力下,1966年6月,《信息自由法》终于获得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基本原则。
《信息自由法》制定的目的是督促政府机构向公众公开其所持有的档案、文件等信息,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正如美国参议院在论述该法的宗旨时,引用詹姆斯·麦迪逊的话指出的“:知识将永远统治无知,一个有志成为自己的统治者的人,必须用知识给予的力量武装自己。一个民众的政府没有民众的信息或者没有获得信息的方式,那就只是一场闹剧或一场灾难的开始,或者两者皆是。”为达上述之目标,该法于1966年正式颁布,并随着社会情况的不断变化,历经1974、1976、1978、1984、1986、1996六次修改,逐步趋于成熟。为充分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该法在立法形式上,并非罗列何种信息应予公开,而是明确规定不予公开信息的例外情况,除此之外一切信息都必须公开。这样既可保证公众获知绝大部分政府信息,又可避免信息公开对其他权益造成损害,内容也更为简明、清晰。这种立法形式,为随后制定信息自由法的许多其他国家所借鉴。《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理解。
1、《信息自由法》的适用范围
《信息自由法》的适用范围是指该法对哪些客体有效力。美国的《信息自由法》规定,该法适用于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保存的所有档案。《信息自由法》对“政府机构”的定义是:包括所有行政部门、军事部门、政府组织、政府控制的组织、政府其他行政分支的内设部门(包括总统的行政办公室),以及所有独立的管理机构。这样几乎将所有的联邦政府机构都囊括在内。该法进一步规定,该法使用的“档案”以及其他与信息相关的概念,涵盖政府机构以任何格式,包括电子格式保存的信息。由此,政府机构掌握的所有类型的信息都属于该法的适用范围。
2、信息公开的方式
针对信息性质的不同,《信息自由法》分别规定了三种公开方式:
(1)刊登在《联邦纪事》(Federal Register)上予以公开。对于政府机构的基本情况,政府机构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公众获取信息的一般程序等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修改或撤销,政府机构都应当在《联邦纪事》上予以说明,并及时公布。例如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公众获取信息申请表格的地点等等都属于必须以此种方式公开的信息。
(2)政府机构主动公开。一些无须在《联邦纪事》上刊载的政府机构的基本信息,政府机构应主动公开,使公众可以查阅和复制。这类信息共包括:1、政府机构的最终裁决意见;2、未在《联邦纪事》上发表的政策及相关解释的声明;3、对公众有影响的行政人员手册;4、经申请而公开的信息,政府机构认为随后将有类似的关于此类信息的申请。这四种信息也是人们理解和监督政府所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机构必须主动提供。
(3)依申请公开。除以上两种公开方式中所提到的信息外,其他所有信息都可依照公众提交的申请而公开。按法律规定,公众提出符合要求的申请,除规定免予公开的文件外,行政机关都应当公开。按照此种方式公开的信息数量最多。对《信息自由法》的争议也多集中在对这部分信息是否应当公开这一问题上。
3、免予公开的例外情况
《信息自由法》规定了九种政府机构可以免予公开信息的例外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该法只是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可以不公开这九类例外信息,而不是要求政府机构不准公开这些信息。因此,即便信息属于例外情况之一,政府机构也可以将其公开。当然,极少有机构愿意这样做。对这些例外情况的规定是《信息自由法》的核心内容,因为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该法的宗旨能否得以充分实现。这九种例外情况分别为:
(1)为国防和外交利益,被分级保密的事项。这一例外情况主要涉及军事设施、武器系统、情报活动、外交政策等被政府列入保密系统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披露有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允许政府机构不予公开。
(2)仅与政府机构内部人事制度和惯例相关的事项。这一例外包括两种信息,一种是相对琐碎的内部事务。如果这些材料被公开,不会导致什么危害,规定这一例外仅仅是为了减轻政府机构将这些材料保存为公众文件所承受的负担;另一种是如果披露将有可能导致诉求的更为重要的内部事务;
(3)其他法律豁免公开的信息。其中包括两类情况:l)法律明令禁止公开某些信息。2)根据法律规定的特定标准或特殊种类而免予公开的的事项。该例外是为了保护其他法律所保障的社会利益,避免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4)从任何个体处获得的商业秘密和特免公开或机密的财务信息。
(5)政府机构之间和政府机构内部的备忘录和信函,这些文件除了依法向与政府机构有诉讼关系的一方提供外,其他方不得接触。这一例外保护决策过程的真实性。
(6)人事、医疗档案以及类似档案,公开以后将构成对隐私明显的不法侵犯。人事档案是指包含私人信息的档案,如个人住址、父母姓名、家庭电话等等。医疗档案包括对个人身体和心理状况的诊断记录。“类似档案”的含义比较宽泛,包括与特定个人相关的一切信息。该例外不是为了排除所有可能侵犯隐私的信息,而是仅排除会对隐私构成明显不法侵害的信息。
(7)出于执法目的而汇编的档案或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执法信息都可以隐瞒,只有当提供这种执法档案或信息会导致下列后果时,才能免予公开:l)按常理预计,将干涉执法过程;2)剥夺一个公民接受公正审判和判决的权利;3)按常理预计,将构成对个人隐私的不法侵害;4)按常理预计,将暴露一个秘密来源的身份,以及秘密来源提供的信息;5)将暴露执法调查或起诉的技术与程序,或者暴露执法调查或起诉的指导方针,而按常理预计,这一公开有规避法律的风险;6)按常理预计,危及任何个人的生命或人身安全。例外七是含义较为广泛的例外,它让联邦调查局、特工处、联邦警察机构等许多执法机构有更多的合法理由拒绝透露它们掌握的信息。
(8)监管金融机构的政府部门制定的、或代表其利益、或供其使用的监察、营业或形势报告中所含有或涉及的信息。这一例外“,旨在防止披露敏感的财务报告或监察报告,这些报告一旦公开,可能损害公众对银行、信托公司、投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
(9)有关油气井的地质、地理信息和数据,包括地图。油气井相关信息对国家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涉及巨额经济利益。该例外是为了防止此类信息的泄漏让投机商有利可图,造成管理混乱。对九种例外情况的规定,明确了可以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除此之外的所有信息均应予以公开。
4、《信息自由法》的运作机制
《信息自由法》规定所有人,包括公司、组织和外国人、法人和政府都可以对政府机构的信息提出申请。为了公众的申请能够及时得以处理,也为了保证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转,该法对信息公开的整个运作机制做出了详细规定:
(1)处理申请的时限。一般情况下,政府机构必须在20天内答复信息申请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机构可以最多延迟10天时间,或者与申请人协商限定一个时间期限。如果急切需要公开信息,政府机构也可视情况适用“快速处理程序”。如果请求者的主要工作是传播信息,而且迫切需要告诉公众事实上的或声称的政府活动,便通常能够较快获得信息。如果政府机构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做出答复,则可视其已驳回信息申请。
(2)费用收取标准。政府机构应制定统一收费表,所收取的只能是检索、复制、审查三类费用,而且根据申请主体和目的的不同,收费标准也有所区别。如果信息将被用于商业目的,则请求者必须缴付检索、复制和审查三项费用。而如果信息被用于非商业目的,而且申请来自教育科研机构或新闻媒体,则只需缴付复制费用,并可免费检索两小时和复制100页。其他所有请求者则需缴付检索和复制费用,但可免费检索两小时和复制100页。《信息自由法》还对减免费用做出规定,“如果信息公开是为了公共利益,因为其公开将大大促进公众对政府运作或活动的理解,而非主要为了申请人的商业利益时”,申请人可要求减少甚至免除全部的费用。
(3)申诉与起诉。信息申请人如果对政府机构的各项决定,如费用、时限、申请等存在不满,可以向行政机关提起申诉,由行政机关重新审查。申请人也可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但是在起诉之前,需已用尽行政救济。美国法院对政府机构的决定拥有广泛的司法审查权。有权审查政府机关隐瞒信息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向申请人收取了过多费用,并可审查政府机构是否依照规定,以正确的方式公开了信息。
5、《信息自由法》的主要原则
美国的《信息自由法》不仅对信息公开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而且还通过这些规定以及长期的司法实践确立了一系列的原则。这些原则对深入理解该法至关重要。约翰逊总统时期的司法部长兰西·克拉克(Ryamseclark)在《信息自由法》颁布之初即在其关于该法的备忘录中指出,该法有几个关键的理念“: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人人拥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政府而非申请人对拒绝提供信息负举证责任;不能合理获取信息的个人,有权向法院寻求救济;政府的政策和态度应当转变”③这段论述,直指《信息自由法》的精神和核心,为学界所普遍认同。具体而言,该法的主要原则可做如下之理解:
(1)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信息自由法))确立了一个前提即除了法律明确规定的例外情况之外,政府机构所有档案都应向公众公开。这一前提的确立,使得政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地公开,同时也避免了政府机构利用语言模糊的法律条文隐瞒信息。
(2)人人拥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法律对申请人的资格未作任何限制。提出信息申请,也无需阐述任何理由,或表明自身与信息的关联,只需提出申请,对信息做出合理描述即可。
(3)政府对拒绝提供信息负举证责任。政府机构若拒绝提供信息,则在诉讼过程中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决定具有正当的法律依据,若不能证明这一点,则需承担败诉的后果,并及时将信息提供给申请人。
(4)政府机构隐瞒信息时,申请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对事实和法律适用有重新审查的权利。正如前文已经指出的,法院拥有广泛的司法审查权,使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信息自由法》上述各方面的规定及其确立的原则,从宏观、微观各个角度对信息公开制度做出了规定,从而明确保障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
修订
自1966年颁布以来国会分别于1974、1976、1978、1984、1986、1996六次对该法令进行修订。在《信息自由法》六次修订中,尤以1974、1986、1996三次修订所产生的影响其深远。
1974年修正案
1974年修正案主要增加了如下规定:
l、法院可以对有争议的信息进行审查;
2、对于既有可不公开的信息又有应公开的信息的文件,实施分离公开的原则,即删除免予公开的部分后,其余信息仍应提供给申请人;
3、规定了政府机构处理信息请求的具体时间。
4、规定如果信息申请是为了公众利益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5、扩大了“政府机构”一词所涵盖的范围。1974年的修正案是对《信息自由法》的一个重大完善。由于弥补了原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该修正案于1975年生效之后,联邦政府机构收到的信息申请明显增加。
1986年修正案
20世纪80年代,里根当选总统之后,信息政策趋于保守,对《信息自由法》的修改不再朝“公开”的方向发展,而是转为强调保密方面的规定。在此期间,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一直试图通过修改《信息自由法》减少应予公开的信息的范围。1981一1982年间,FBI与国会中的保守派合作,起草了一系列法案对该法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但是在新闻界和一些市民社会组织的抵制之下,这些法案未得以顺利通过,并由此引发了国会关于修订该法的争论。最终,双方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之上,达成了1986年的修正案。该修正案作为《反滥用毒品法》的一部分颁布,主要是一个限制信息公开的修正案。它增加了政府机构的自由裁量权,并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保护更多的政府秘密信息不被公开。该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
1、对例外情况7的修改。增加了“有可能”“可合理预见”等修饰词,原来必须存在现实危害才能免予公开的信息,现在只需认为危害可能存在便可隐瞒,因此这一修改实际上大大拓宽了例外七所涵盖的信息范围。
2、新增三种与执法活动相关的信息不受《信息自由法》约束,即该法的第三部分。在这三种情况下,政府机构不仅可以不公开信息,而且也不用说明该信息是否存在。但是,1986年修正案根据不同的情况,规定了具体的收费标准,使免费待遇更容易获得,尤其是对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申请人实施优待政策。
1996年《电子信息自由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的信息政策有了较大改变。尤其是1993年威廉·克林顿就任总统之后,注重加强政府运作的透明化。1993年10月,克林顿总统对联邦各部部长发表了备忘录,要求贯彻政府公开原则增进《信息自由法》的作用。同时司法部长里诺(Janet Reno)向联邦政府发出备忘录,要求最大限度地公开政府信息。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政府机构开始以电子形式保存信息,《信息自由法》的规定己经不能满足公众获取这类信息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会通过了1996年修正案,这一法案又称“电子信息自由法”(Electronic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即EFOIA),是《信息自由法》历史上的又一次重大修改。该修正案主要是为应对电子信息公开问题以及政府机构处理信息申请迟缓的问题。其所作的修订主要有以下三类:
首先,规定政府机构提供信息索引,并主动公开一些被多次申请的信息。
其次,规定电子信息适用于《信息自由法》,而且规定政府机构应当提供大量的在线信息,从而保障公众获取电子信息的权利。
第三,修改了信息请求的处理时限和程序,规定了快速处理程序、多轨道处理程序等方式,以提高政府处理信息申请的效率,减少申请的堆积和迟延。
美国1996年《信息自由法》的修订顺应了信息电子化和公众对行政机关快速处理申请的要求,对提高整个行政机关信息的公开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更为重要的目标:增强系统管理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基本了解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实际概念。内容:网络安全的特征、主要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层次、网络安全度量、主机安全、黑客进攻步骤、安全防范措施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