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纶
谭纶(1520年—1577年),字子理,一字以诏,号二华,汉族,江西宜黄县谭坊人。他是明朝军事家、戏曲家、民族英雄、抗倭名将,与戚继光并称“谭戚”。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谭纶考中进士,被授予南京礼部主事的官职,后担任南京兵部员外郎,1555年出任台州市知府,防御侵扰沿海的倭寇。嘉靖三十七年(1558)闰七月谭纶被朝廷任命为浙江省巡视海道副使,在宁波市治理军队。嘉靖三十八年春夏,数千倭寇在浙江沿海登陆。谭纶与戚继光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消灭大批倭寇,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谭纶出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次年三月,他的父亲谭镐去世,他辞官回宜黄县服丧。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任福建巡抚,统一指挥全省御倭军事。在福建省剿灭倭寇期间,他指挥了剿灭盘踞在平海卫的倭寇,取得了平海卫大捷,谭纶也因功升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隆庆六年,谭纶出任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全面负责京都门户辽一带的军事防务。他自居庸关到山海关区修建防御台,整顿了边防,使敌人不敢侵犯。谭纶因为功劳升任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谭纶喜爱戏曲,促成海盐腔与弋阳腔的融合,形成一支重要的戏剧力量“宜黄腔”。他热爱读兵书,做研究,写心得,著有军事著作《说物寓武》。在明朝波谲云诡的政坛当中,他从不随波逐流,他淡泊名利、严守清廉,使他成为官场的长青树,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大政治周期,赢得生前身后名,创造了明朝官场的一个奇迹。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谭纶出生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祖父谭廷用、父亲谭镐皆是饱读圣贤的读书人,父亲还曾经担任过承德兵部司主事之职。谭纶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仕途起步时,仅仅是南京礼部的一个六品主事。籍籍无名时,他热爱读兵书,做研究,写心得,有作品《说物寓武》,后调任“职方司”,主要负责平时军事资料的搜集和战时作战方案的定夺,这为他积累了不少军事才干。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五月,倭寇突然突破防线,杀到了南京城下,谭纶主动请缨,临时招募500余名壮丁,一举将敌人击溃。
抗倭经历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八月,朝廷任命谭纶为浙江台州知府。台州位于浙江省东部沿海,是东南沿海倭患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辖内黄岩区、天台县、太平、仙居县、宁海县、临海等县均多次遭到倭寇的蹂躏。谭纶闻黄岩、仙居、宁海三地有倭警,随即率军剿灭,他指挥军队一路进击,沿途不断取得战果,又到处设伏张疑,还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预置有毒食物,使倭寇寸步难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谭纶在位期间提出了训练乡兵以御敌的主张,他招募千人进行训练,训练好后便率领这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转战台州全境,使台州市及整个浙东地区沿海的抗倭斗争有了转机。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倭船20余艘从临海县岛朱门登岸,攻海门卫,同时攻掠松门、象山、桃渚诸处。不久,又有大批新倭登陆,新旧倭乃汇合一处,聚攻台州府城,谭纶与事李三畏率兵出城迎击,先破敌于城下,随即乘胜追击,至隘顽所海滨,将这股倭寇包围全歼。同年五月,他又率兵御贼栅浦(在海门卫东南),取得栅浦之战的胜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又纠集数万人马包围台州城,太平县城也数次遭到围攻,在强敌压境的紧要关头,谭纶仍然镇定自若,沉着应战,三战三捷。
谭纶因抗倭有功,同时加上总督胡宗宪的极力推荐,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闰七月被朝廷升为浙江省巡视海道副使,治兵宁波市。到达宁波后,他立即遣散从各地征调来的客兵,改从当地农民中招募兵员,扩充队伍,并加强作战训练。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倭寇进攻桃渚镇,谭纶见台州市再度告急,于是亲自率领戚继光等人从宁波出发,冒雨驰援台州。由于谭纶统领的援兵到来及时,倭寇猝不及防,打了败仗,只能撤退。桃渚围解后,谭纶率军进驻海门卫城。海门位于栅浦、贾子两个倭寇巢穴之间,几次遭遇围攻,几次都快失守。进城的时候谭纶命令手下将士驻扎于大路两旁的房舍中,方便进行巷战。当天晚上深夜,倭寇进入城内,谭纶奋不顾身,率领贴身侍卫和敌人展开了巷战,斩杀倭寇数十人,迫使敌人退出城外。谭纶料定倭寇不走海门北浦,必往南出深门,于是率军从小路直插新河千户所,同时命令船队堵截深门,又命令凿沉两艘船隔断金清闸水道,防止敌人逃窜到海上。此次战役谭纶与戚继光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先败倭寇于桃渚、埠,又败倭寇于海门、南湾,消灭大批倭寇,取得了此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谭纶升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仍兼副使,巡海治兵如故,次年三月,因其父谭镐病故,辞官回宜黄县服丧守制。
由于倭寇在浙江省屡遭痛击,便把侵略重心转向福建省。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谭纶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福建明朝军事兼巡抚,统一指挥全省御倭军事。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谭纶在渚林会集三大将领,制定作战布署,决定由戚继光担任中哨冲锋,俞大猷为右哨,刘显为左哨,三路分进合击平海卫之敌。他自己则坐阵戚继光营中,亲自指挥中军。此役斩首2451颗,缴获器械3961件,印信19颗,释放被俘百姓3000多人,一举收复了平海卫。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新旧倭2万余人果聚攻仙游县县城,持续围攻50余日,谭纶随即率戚继光前往解围。在谭纶的正确指挥下,明军以寡敌众,愈战愈勇,以劣势兵力先后击破倭寇设置在仙游附近的东、西、南三大巢穴,余倭万余败遁南下,激战至十一月底,仙游得以解围,此次战役共消灭倭寇1000余人,救回被掳百姓2000余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他上奏朝廷,提出了自己关于处理战争善后问题的十二条建议。次年,谭纶在回籍补制前再次就福建省善后事宜向朝廷提出了议将、议兵、议食、议有司、宽海禁、增设县治六项建议,他的这两次善后建议,对于巩固福建海防,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都有着积极意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六月,俞大猷等聚歼了广东省境内倭寇,至此,明朝中叶持续了数十年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彻底胜利。
北上经历
隆庆六年,谭纶升任为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明朝军事,全面负责京都门户蓟辽一带的军事防务。当时蓟镇和昌镇二千余里的防线上守军不足十万,且多为老弱,战斗力有限,而进攻的蒙古鞑部动不动就以十多万的人马围攻一处,防线形同虚设。谭纶主张积蓄力量,作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以彻底消灭蒙古族的攻击力量。隆庆二年(1568年)四月谭纶在标兵、游兵及各路地方武装之中挑选十支精干兵马,每支3000人,合计3万人,列为三营,作为固定的应援之兵。同时,他又举荐名将戚继光总理练兵之事,但练兵节制之法皆由谭纶制定。此外,谭纶又在十路官军之中各选精锐3000人作为本路和周边中路的应援部队。这些调整,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在不大量增加军队的条件下完善了长城防御工事,提高了蓟、昌二镇的防御能力。隆庆三年(1569年)正月谭纶上奏《请建空心台疏》,借鉴沿海抗击倭寇的经验,仿照民间看家楼的式样,在长城上创建了既能驻兵又能防御的空心敌台,并加厚墙体,在城墙上两面设垛口。敌台高低大小不等,各个敌台之间互为犄角,相互呼应,敌台里都配备有火炮,敌人的弓箭无法射到敌台里的士兵,骑兵在火炮的攻击下也不敢靠近长城。每个空心敌台置有百总一名,士兵五十名。空心敌台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为空心部分,一般用砖墙和砖砌筒拱承重,构筑成相互连通的券室,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食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敌台台顶中央筑有楼橹,也有的台顶铺成平台,无楼橹,四周筑有垛口,用于防守和举烽火报警。隆庆五年 (1571年),延庆八达岭段长城的空心敌台正式竣工,八达岭长城也成为捍卫京师的重要堡垒,使边备大饬,敌人不敢入犯。谭纶因功升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五年(1577年),谭纶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襄敏”。
主要成就
军事行动
谭纶在位期间提出了训练乡兵以御敌的主张,他招募千人进行训练,训练好后便率领这支训练有素的劲旅转战台州市全境,使台州地区及整个浙东沿海的抗倭斗争有了转机。嘉靖三十八年春夏,数千倭寇在浙江省沿海登陆,他与戚继光相配合,协同作战,先败倭于桃渚、菖埠,复败倭于海门、南湾,消灭大批倭寇。嘉庆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他在渚林会集三大将领,一举收复了平海卫。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五月,他上奏朝廷,提出了自己关于处理战争善后问题的十二条建议。次年,谭纶在回籍补制前再次就福建省善后事宜向朝廷提出了议将、议兵、议食、议有司、宽海禁、增设县治六项建议,他的这两次善后建议,对于巩固福建海防,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都有着积极意义。隆庆六年,他自居庸关到山海关区,修建防御台,成为捍卫京师的重要堡垒,使敌人不敢侵犯。
军事思想
治军思想
谭纶在东南沿海期间非常重视练兵,练兵过程中谭纶既注重军队的纪律训练,又注重军队的武艺训练。谭纶认为练兵时除了要训练兵丁的军队搏击技艺和坐作进退之法外,更重要的是要练心,即培养对敌作战的勇气。练心的方法,则是讲求节制,就是说,要把练兵御敌的责任通过合理的军事组织形式落实到每一级将官身上,使全军上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后来《明史》上把谭纶的这种治军方法称为“束伍法”。
战争指导原则和理论
谭纶对以往的战争指导原则,不是盲品信从,而是根据自己长期的军事实践对这些原则进行研究与阐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这些作战指导原则。在作战上,他着重强调的是攻守结合,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认为只有通过积极的作战才能达成防守目的,不能搞单纯防守。此外谭纶还强调用兵要果断,要出奇制胜,要注重各军之间的协调配合。
水陆并重的海防思想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谭纶出任福建巡抚。此后,他先后两次就福建省善后事宜上奏朝廷,提出了在福建设置“三路五寨”,建设海上陆上相结合防卫体系的思想。 即把福建全省划分为南北中三路,也就是三个陆上防守区域,把原来分守三路参将均改为守备,选择能征善战、作战经验丰富的将领充任。
重视武器建设装备的思想
谭纶在蓟镇大规模地推广使用火器。他先是请调浙江省鸟手三千人北上,作为蓟镇一股重要的突击力量,兼作使用火器的示范与教习。不久,他又从节省费用和便于施放的原则出发,倡议打造木佛郎机三万三千架,蓟昌二镇每路三千架。后来,他又于隆庆二年(1568年)和隆庆四年(1570年)先后两次专门就沿边缺乏火器一事上疏,请制鸟铳、大铁铳、火箭等火器,采办铅子、发射药、火绳等物,分发各路区使用。
海防思想
海防思想产生背景
时代背景
当时的明朝廷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内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外有南倭北虏的进犯。倭寇的侵犯更为严重,导致当时的东南沿海的人民苦不堪言,朝廷多次派了将领去东南沿海抗倭,但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失败,没有得到实际上的解决。
个人背景
谭纶在南京兵部任职时,留意经术世务,注重了解当地山川险易与东南沿海的倭情,并曾多次随张经等人参加抗倭战斗,积累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前人抗倭经验。
主要内容
知兵,练兵,武器装备先进
谭纶非常重视士兵的训练工作,他在浙江任职期间,当地海防被破坏的很严重,卫所士兵不仅数量上不达标,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战斗力差,于是谭纶力主练兵,他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军队,在抗倭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谭纶知人善任,奠定了很好的将领和士兵的良好基础。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作战思想
谭纶抗倭不按照常理,利用倭寇轻敌的心理,出其不意致胜。
陆上歼敌为主的作战思想
谭纶在抗倭期间,根据战场情况和自己的抗倭实践,提出了以陆上歼敌为主的作战方针,谭纶认为海上歼敌敌人易逃跑,不方便全歼,而在陆地上作战可以全部歼灭,倭寇不敢随意进犯。
海防的建设
谭纶提议恢复已荒废了的五处水寨,控制外洋,防止倭寇再来侵犯,并将一些作战经验丰富、作战能力较强的队伍分布到东南沿海戍守,积极训练东南沿海地区的当地民兵来应对倭寇入侵,对于东南沿海的地方官则是选用熟悉本地情况的官员担任地方官。
海防思想的影响
谭纶的海防思想为当时的明代海防建设提供了依据,巩固了海防,同时也为明中后期乃至清朝官员的海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依据,谭纶击退了倭寇,维护了明朝的国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定。
文化
谭纶热爱戏曲,在浙江台州,行兵打仗之余,他会让当地海盐腔戏班子来上几幕戏,以缓解压力和疲劳。回家乡宜黄县时,他带回海盐腔戏班教习本地艺人并将弋阳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黄腔”,中国戏曲的一个崭新流派就此诞生。“宜黄腔”深受戏剧大家汤显祖的推崇,用宜黄腔演绎的《临川四梦》一经上演就声名大振,流传至今。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谭纶墓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该墓座北朝南,共分三个部分组成,由南端公路旁有石狮一对口处,至牌坊为第一部分,约五百米砌祭道及享堂。第二部分为由石牌坊开始到墓前的神道,神道长约100米,沿坡斜上,两旁有石人石兽。石牌坊为四柱三门,宽7.2米、高5.2米,四柱顶端各有一石雕坐狮,柱脚南北各有护柱石雕,横梁石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墓”。石柱横梁均为大块麻石,雕有云龙图案。神道亦用石块砌成,两旁有石兽四只,文武翁仲各二。第三部分为墓葬主体,墓基长30米、宽20米,砌有三层高,每层1.2米,两旁有阶梯可至墓顶。墓顶北部为半园形影壁,正中是宽一米、高1.4米的石刻赠谥敕命碑文。碑顶为翻瓜房顶形石雕,两旁各有0.50米宽的石雕华板,上饰图案。碑前为园形封土堆,上有一墓顶石,墓顶石整体两层,通高0.80米,下为一扁园形石座,雕叶纹图案,周长2.58米,厚0.13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0米,上雕二龙戏珠图案,云纹填贯其间,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谭纶墓在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1985年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86年列为江西省第一批名胜风景点,《中国名胜词典》列有条目介绍,谭纶墓已列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学术研讨
2020年12月12日纪念谭纶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宜黄县曹山景区召开,来自北京、浙江省、湖北、福建省、贵州省、海南省以及江西省内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士、谭纶后人等8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谭纶廉政思想及其时代意义”这一主题,对谭纶的思想与文化展开深入探讨,挖掘和研讨谭纶的贡献与成就以及在当下的价值、意义。
轶事典故
谭纶为官清廉,朝廷曾派人查核抗倭以来诸臣侵吞军需的数字,多者十余万两,少的也有三五万两,唯独谭纶没有任何贪腐行为。谭纶经常教育家人要洁身自好,不招惹是非。弟弟科举失利,他写信劝慰:大丈夫立身天地间,自有许多事业可做。在另一封《寄弟》的书信中,他教育弟弟要胸襟开阔,学会以德报怨。谭纶去世前,还为弟弟定下了“十七戒”,涵盖了为人、处世、交友、情趣等方方面面。
谭纶时刻关心家乡的发展,宜黄县以前没有城墙,一有战事就被动挨打,在谭纶的支持和帮助下,宜黄修建起了第一座城墙。乐安流坑董氏与宜黄黄山寺僧发生田产纷争,谭纶亲自协调并撰写《黄山协约》,平息了长达三十年的诉案。
宜黄棠阴夏布非常有名,严嵩把支持夏布发展的优惠政策改派到了自己的家乡分宜,谭纶积极争取将优惠政策又派回到了宜黄。
研究书目
《农丈人文集·卷十三·明故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加赠太子太保谥襄敏谭公墓志铭》
《明文海·卷四百四十九·谭司马公行状》
《国朝献征录·卷三十九·大司马二华谭公纶传》
《明史·卷二百二十二》
《谭襄敏公年谱·卷一》
四库本《江西通志·卷八十二》
道光版《抚州府志·卷四十八》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影响与评价
影响
谭纶与汤显祖属临川同乡,谭纶作为一位著名的爱国军事将领,其英雄业绩和爱国精神深深感动着汤显祖,对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中的战争描写具有积极的影响。谭纶首次引海盐腔入江西省,对海盐腔的发展、宜黄腔的崛起与明代临川戏曲艺术的繁荣,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宜黄腔的前身之一——海盐腔曲牌又成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传奇曲词的基本格律,对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
人物评价
此臣所谓鞠躬尽、死而后已者也,虽汉之武侯,不是过也。(万历皇帝评)
茫茫上象,降神江右。(张居正评)
公其无中道之憾,独以国士待光。(戚继光评)
器量足以包天下,精诚足以孚天下,廉洁足以服天下,学识足以周天下。(俞大猷评)
他在长期的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整套灵活有效、能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初步形成了他特有的治军方略和军事谋略思想,充分显示出了他多谋善断、熟通韬略的儒将风范。(胡长春评)
纶素晓畅兵机,绰有文才。(《福州府志》评)
在华族辉煌灿烂的军事史上,谭纶虽不像孙膑、韩信、刘邦、项羽、诸葛亮、岳飞等那样威名显赫,世人皆知,但他在30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南征北战,业绩感人,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捍卫国家安全而“鞠躬尽瘁”,不愧为明朝的一代抗倭名将,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人民日报评)
参考资料
朱虹 曹雯芹:抗倭名将谭纶.凤凰网.2023-10-21
《谭襄敏奏议》.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1
谭襄敏遗集.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1
明文海.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7
谭纶墓简介.宜黄县人民政府.2023-10-22
重磅 | 纪念谭纶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宜黄举行.宜黄县人民政府.2023-10-23
宜黄举办纪念抗倭名将谭纶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快资讯.2023-10-22
大明王朝1566.豆瓣电影.2023-10-22
抗倭英雄戚继光.豆瓣电影.2023-10-22
刺桑明月.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2
福州府志.中国国家图书馆.2023-10-27
“江南第一古墓”———谭纶墓(组图).新浪新闻.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