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浚县古城

浚县古城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紧滨卫河,是典型的运河古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面积2.5平方公里。其拥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

浚县古城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和中国运河文明的重要代表。在明代多次维修增建,至崇祯十一年(1638)渐趋完备。1994年,浚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2月10日,浚县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浚县古城景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3年6月27日,浚县获评首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

历史沿革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明代多次维修增建,至崇祯十一年(1638)渐趋完备。1994年,浚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的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浚县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2022年,浚县古城续建、新建文旅重点项目65个,总投资约50亿元。包括投资3.32亿元的浚县游客集散中心、投资2.8亿元的粤海酒店、投资1.45亿元的黎阳公馆文化主题酒店、投资2.54亿元的古城街区肌理修复、投资2500万元的古城街区灯光亮化、投资1500万元的庙前片区复建修复等。

位置气候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紧滨卫河,是典型的运河古城。位于京杭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浚县段。

景区布局

浚县古城城垣周长5公里,城周开挖护城河,引卫河水入护城河绕城一周回归卫河。四门外护城河上各建一座石桥。西桥横跨运河,名曰“云溪桥”,另三桥以东关、南关、北关名之。城内布局以文治阁为中心,设东西与南北两条轴线,巷道纵横交错。城内西街村、城河之间顺河村分别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省级传统村落,均蕴藏丰富的运河文化历史和大量文化遗产。城内东大街、南山街、南小西门里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仍保留着古城历史遗韵。古城墙、文治阁、县衙、孔子庙、子贡祠、世袭翰林府、城隍庙、南关石桥、东关石桥、宋家大院、北街土圆粮仓等一处处文物古迹见证了古城昔日风采和繁荣历史。城南部姑山因旧有尼姑庵而得名,山上有白衣阁、神霄宫、浮山寺、文昌阁等寺庙景点,也是来浚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浚县古城西滨卫河,东傍大,南包浮丘之半于城内。“两架清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构成了浚县古城显著的山水城格局特征。城如头,形势壮观,构筑精细,高峻坚固。

相关景点

黎阳仓遗址

黎阳仓遗址位于浚县县城城东大伾山北麓东关村,东临废黄河。黎阳仓作为隋朝国仓,依山而建,沿用至宋,是隋代永济渠沿线规模最大的官仓,与洛阳市附近的洛口仓齐名,是运河漕运的历史见证。

文治阁

文治阁屹立在县城中心,原名中心阁,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峻壮丽,庄重典雅,为古城的标志。

浚县县衙

浚县县衙位于县城内小西门里街,重建后复原了明清时期较为完整的浚县县衙结构。浚县县衙坐北朝南,建筑气魄宏伟,规整森严,整齐划一,肃穆威严。大部分建筑是2013年在县衙遗址恢复重建。

世袭翰林府

世袭翰林府为浚县历史名人端木赐(字子贡)后裔皇封世袭翰林之府邸,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浚县文庙

浚县文庙又称“孔子庙”,1373年(明洪武六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渐大,趋于完整。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

相关文化

工艺美术

浚县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工艺品久负盛名,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民间泥玩

民间泥玩距今有1200余年的历史,以种类繁多、造型奇特、风格各异著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均有收藏。

石雕石刻

石雕石刻业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能工巧匠曾参加过北京十三陵、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等多处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产品有牌坊、狮、羊、碑等50余种,远销国内外。

工艺制镜

浚县拥有制镜厂近百家,镀镜厂3家,日产镜1万余块,年产值1亿多元,产品远销内蒙、山西省陕西省河北省天津市等十多个省市。

泥咕咕

起源于隋末的'泥咕咕'是浚县特产,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因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声音,所以形象地称之为“咕咕”。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在古黎阳也就是现在的浚县与隋军大战,不少将士和战马阵亡,为了纪念这些牺牲的将士和战马,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表示怀念之情。这一技艺就这样随着历史的发展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2006年20日,泥咕咕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浚县庙会

浚县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清康熙,浚县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浚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

浚县社火

浚县的社火源远流长。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浚县社火的传统形式主要有舞狮、高跷、秧歌、旱船、竹马、龙灯、抬歌和背歌、抬老四、顶灯、大头舞、散河灯等。舞狮是传统形式之一。浚县舞狮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时狮子在前,后跟武术队。

开发与保护

2012年,浚县启动古城保护修复项目。2013年后,浚县启动了突出“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古城保护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21亿元,实施古城保护项目58个,古城区、古县衙、端木翰林府、风情四合院等保护完好,海棠谷、南海公园等新景再添风韵。

相关事件

2023年12月11日,浚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黎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浚县将努力把非遗加持下的文旅文创产业,打造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产业”,以创新创意为内核的“朝阳产业”,促进城乡互动、赋能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走好文化大县“以文化人、以旅兴业”的新路子,持续推动浚县文旅文创产业纵深发展、做大做强。

获得荣誉

浚县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创建单位;浚县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河南省电视剧拍摄基地等,被列入国内十大样板运河古城、入选《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

参考资料

河南浚县:文旅“夜经济”激活消费新体验.腾讯网.2023-12-16

浚县古城景区.河南省文物局.2023-12-16

浚县:千年运河“应运重生” 传承活化绽放光芒.河南省文物局.2023-12-16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浚县人民政府.2023-12-15

浚县古城百年物华新.河南省文物局.2023-12-16

鹤壁:布局文旅新业态 让千年古城“火”起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12-16

大运河(卫河永济渠浚县段、黎阳仓遗址).河南省文物局.2023-12-16

浚县古城掠影.澎湃新闻.2023-12-15

多彩非遗赋能,呈现浚县古城新风尚.正观新闻.202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