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团岛灯塔

团岛灯塔

团岛灯塔,又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团岛西南端。该灯塔最初建于1900年,现存建筑建于1919年。团岛原为台西半岛最西端的小岛,仅在退潮时才与海通过一道沙岗相连。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德国建筑群的一部分。

简介

北面与团岛隔海相望的是一座海拔仅24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在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与德语相对应的中文名称,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市期间被称为游内山,因而位于山上的灯塔最早称为游内山灯塔,建于1900年。位于东经120°16′54″9,北纬36°02′41″3,海拔24米。建筑总高15.4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日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

西南角团岛灯塔曾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建于1900年,八角形石砌结构,内有螺旋形楼梯直通塔顶。灯塔上还装有一种特殊的导航设备--气雾号。

灯塔装有一电闪灯为光源,后改为白炽灯透镜,射程15海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德国战败守备灯塔的军官撤退时,爬到灯塔的尖顶铜球处打了两枪,以示不甘心失败。解放后,当年开枪的那个德国军官来青岛市访问时还专程到团岛看过这两个枪眼,并对德国的侵略行径表示忏悔。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作了改进,把柴油机驱动改为电动机并增加了一套备用设备,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

1960年,气雾号改装为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电雾号。原为德人建造的气雾号,俗称雾笛或海牛,由柴油机带动空气压缩机,产生的高压空气吹动雾号,30秒内鸣4次,鸣5秒,停2秒。航船根据发声间隔时间,判断出自己的方位。每逢雾雨天,号角声声,为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导航。

历史

德国占领青岛市后,将团岛连同周边的几个岛屿填平并与大陆相连,成为突出海岸的海岬,此地距对岸的薛家岛仅三千余米,为扼守胶州湾的要地。因胶州湾湾口处水流湍急,并有暗礁分布,出于对港口发展的考虑,急需建设先进的导航设施。

团岛灯塔便是最早兴建的出入港指示灯塔之一,1898年即开始砌筑,1900年工程竣工,在安装了灯具及相关设施后于12月1日正式启用。

最早的灯塔为独立的柱形,内设盘旋楼梯,上部为穹顶灯罩,内设电力弧光灯,灯光分为白绿红三色(白色为主航道指示,绿色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红色为岸礁警示),在天气晴朗时射程可达16海里,并同时设计有导航设备报雾信号器(气雾号),供航船通过发声间隔时间判断方位。该建筑除作为灯塔外,亦用于记录进出船只数量以及气象、海流等状况供军方研究参照。

在1914年的青岛战役中原塔被毁,现存建筑为1919年重建,塔高15.2米,灯高24米,为八角形石砌结构,紧邻机房等附属建筑,内设内螺旋式花岗石楼梯,可达三层灯室。建筑现为天津海事局青岛航标处使用,灯质为明暗白红绿色三光束,通过水晶石折光鼓形透镜交替发出,射程15海里

游内山灯塔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团岛灯塔.中国新闻网.2016-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