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禅
慈心禅(Keats XinChan)是佛教用语,旨在培养人们的向善之心。
基础理论
禁忌对象
修行慈心观(慈梵住)时,应避免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进行练习。对单一目标传播慈爱时,不宜选择异性作为对象,以免引发贪欲。然而,达到禅那状态后,即可对群体的异性进行慈心观的修炼,例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选择死者作为对象,将难以达到慈心禅的状态,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对死者进行慈心观的修炼。
四类人群
应针对以下四类人进行慈心观的修炼:
1. 自己(atta);
2. 所爱的人(piya);
3. 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majjhatta);
4. 讨厌的人(veri)。
初期练习
初期练习时,应仅对自己及所爱的人进行慈心观的修炼。这意味着,不应在此阶段对以下几类人进行修炼:
1. 不爱的人(appiya-puggala);
2. 极亲密的人(atippiyasahayaka);
3. 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4. 讨厌的人(veri-puggala)。
难度递增
起初,很难对不爱的人和讨厌的人培育慈爱,因为他们可能引起憎恨。对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有难度。而对于极亲密的人,一旦得知他们发生了一些事,可能会过于关注他们,甚至为之哭泣,导致内心充满关切和悲伤。因此,在初始阶段,不应以这几类人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状态后,便可以他们为对象,培育慈爱。
自我修炼
即使修炼一百年,也无法以自我为对象达到禅那状态。并非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在培育对自我的慈爱后,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正如希望自己得到安乐,不愿遭受苦难,希望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他一切众生也是如此。由此,能够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attana kvaci. Evam piyo puthu atta paresam, Tasma na h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即使一个人用心寻找十方的任何角落,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同样,十方的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相应部-1-75)。因此,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心变得柔软、和善,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对自己培育慈爱:
1. 愿我免于灾难(aham avero homi);
2. 愿我免于精神痛苦(abyapajjo homi);
3. 愿我免于身体痛苦(anigho homi);
4. 愿我愉快地珍惜自己(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敬爱之人
如果你已能修炼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应再次发挥该定力,直至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禅定之光的支持下,修炼慈心观将变得极为容易。原因是第四禅的定力已清除心中的贪、瞋、痴和其他烦恼。从第四禅出定后,心是柔和、胜任、纯净、明亮并发光的。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强大且完美的慈爱。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应将心转向一位与你同性别且是你所敬爱的人:可能是你的导师或一起修炼的朋友。你会发现在光中能看到你选择为目标的那个人。无论这个人是坐或站,应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试着回想见过此人最快乐时的形象,并使其形象出现在你面前约一米的位置。当你能清楚地看到该图像时,使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1. 愿此善人免于灾难(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2. 愿此善人免于精神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o hotu);
3. 愿此善人免于身体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4. 愿此善人愉快地珍惜自己(ayam sappuriso sukhi attanam pariharatu)。
分组练习
以这种方式对那个人传播慈爱三到四次后,选择其中你喜欢的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人免于灾难”,然后采用那个人免于灾难的图像作为对象,以此意念传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于灾难,愿此善人免于灾难……”一遍又一遍,重复多次。当你的心变得非常平静,并且稳定地专注在一个小时以上的对象时,看看能否识别禅支。如果能,继续修炼初禅,然后修炼第二禅、第三禅。接着,采用其他三种方式进行慈爱的培育,直到每一种都能达到第三禅。这样修炼时,针对这四种不同的传播慈爱方式,你应该有不同的内在图像——当你想到:“愿此善人免于灾难”时,你应该看到那人免于灾难的图像;当你想到:“愿此善人免于精神痛苦”时,你应该看到那人免于精神痛苦的图像;等等。应该这样修炼三种禅那,然后继续修炼这三种禅的五自在(vasi-bhava)。
同性练习
当你对敬爱的一位同性者修炼成功后,再对另一位你敬爱且与你同性的练习四种方式。这样对大约十位你所敬爱的同性者练习,直到对其中每个人练习四种方式都能达到第三禅。到这个阶段,你可以安全地将与你同性、活着并且是你极亲密的人(atippiyasahayaka)纳入为修炼的对象。在这类人中选出大约十位,然后以同样的方式,逐一地对他们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
中立态度
然后,选取十个与你同性,而你对他们无特别情感的活人为对象,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成就第三禅。至此,你已经熟练慈心禅达到相当的程度,能以同样的方式对大约十位你讨厌的人修炼,只要他们是与你同性,而且是还活着的人。如果你是像菩萨(佛陀的前世)那样的伟人——在过去生中,有一次菩萨投生为大猴王时,它不恨任何来伤害它的人——那么,你是真正的不会讨厌或轻视任何人。因此,你不需要选取这类人。只有那些有讨厌者或轻视者的人,才需要对这类人培育慈爱。
界限突破
借着这样的修炼慈心观,从易到难地对每一类人培育慈爱,你的心将会变得越来越柔软、祥和,直到能够以四类人(你敬爱的人、你亲近的人、你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你讨厌的人)中的每一类作为对象都证得第三禅。继续这样修炼慈心观时,你会发现对敬爱者与亲近者的慈心变得相等。因此,你可以将它们合并为一类。于是只剩下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你讨厌的人。继续对这四类人修炼慈心观,以便使你的慈心平衡、平等、没有区别或界限。尽管你不能以自己为对象来达到慈心禅,然而,为了去除这四类人之间的界限,你仍然需要将自己包括在内。你需要再次通过安般念或白遍将定力提升到第四禅。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以短暂的时间传播慈爱给自己,也许是一分钟或仅仅几秒钟。然后,选取你喜爱的人、你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各一人为对象,对他们个别地培育慈爱,直到第三禅。然后,重新开始,先短暂地传播慈爱给你自己。但是这一次,你传播慈爱给另一位你喜爱的人、另一位你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另一位你讨厌的人。传播慈爱给这三类人时,应当记住修炼四种传播慈爱方式的每一种,对这三类的每个人都修炼达到第三禅,且一次又一次地更换不同的人选。一遍又一遍地对不同组合的四类人——你自己、你喜爱的人、你对其无特别情感的人、你讨厌的人——培育慈爱。让你的心持续地培育慈爱,没有中断,也没有对任何人的差异。当你能毫无差异地对后三类的任何人修炼都达到慈心禅时,你已经打破了存在于不同类别人之间的差异,这被称为打破界限。打破人际关系之间的差异后,借助修行舍利弗尊者所教导并记录于《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的方法,你将能够更进一步地发展慈心。
二十二类遍满
《无碍解道》谈到了二十二类遍满慈爱的方法:
1. 五类不限定的遍满(anodhiso-pharana);
2. 七类限定的遍满(odhiso-pharana);
3. 十类方向的遍满(disa-pharana)。
五类不限定遍满
五类不限定遍满慈的对象是:
1. 一切有情(sabbe satta);
2. 一切有命者(sabbe pana);
3. 一切生物(sabbe bhuta);
4. 一切个人(sabbe puggala);
5. 一切个体(sabbe attabhavapariyapanna)。
七类限定遍满
七类限定遍满慈的对象是:
1. 一切女性(sabba itthiyo);
2. 一切男性(sabbe purisa);
3. 一切圣者(sabbe ariya);
4. 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
5. 一切天神(sabbe deva);
6. 一切人类(sabbe manussa);
7. 一切恶道众生(sabbe vinipatika)。
十类方向遍满
十类方向的遍满慈:
1. 东方(puratthimaya disaya);
2. 西方(pacchimaya disaya);
3. 北方(uttaraya disaya);
4. 南方(dakkhinaya disaya);
5. 东南方(puratthimaya anudisaya);
6. 西北方(pacchimaya anudisaya);
7. 东北方(uttaraya anudisaya);
8. 西南方(dakkhinaya anudisaya);
9. 下方(hetthimaya disaya);
10. 上方(uparimaya disaya)。
大范围练习
熟练之后,你应逐步扩大决定的范围到涵盖整个寺院、整个村庄、整个城镇、整个县市、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乃至无边的宇宙。扩大决定范围的过程中,你必须对每一范围内的众生修炼四十八种方式中的每一种,直到达成第三禅。一旦熟练之后,你可以进一步修炼遍满慈爱到十方的方法。
方向遍满
将慈爱遍满到十方,而每一方有四十八种方式,总共有四百八十种(48×10)方式。加上前述的四十八种时,总共有五百二十八种(480+48)遍满慈爱的方式。要修炼十类方向的遍满,你应先以在你东方无边宇宙中所有的众生作为对象。当你能在光明中看到他们时,以上述的四十八种方式遍满慈爱给他们。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在你的西方等其他每一方向的众生修炼。若能熟练这五百二十八种遍满慈爱的方式,你将体验到佛陀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所开示修炼慈心禅的十一种利益:
慈爱的利益
《增支部.慈爱经》里,佛陀说:“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驭、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炼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睡眠安稳;不做恶梦;醒觉安稳;为人所爱;为非人所爱;天神守护;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心易得定;相貌安详;临终不迷惑;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实际案例
对于已精通慈心禅的人,他能很安稳地睡眠,就好像入定一般。他不会做恶梦;如果做梦,也只有好梦而已。他醒来时会觉得很安稳。除了人会喜欢他之外,天神也会喜欢他,就像毘舍佉长老(Visakha Thera)的例子。毘舍佉长老精通慈心观,他以慈心禅为基础修炼观禅而证得阿罗汉道果。由于他的慈爱非常强,所以众天神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他走在前往庄严山寺(Cittalapabbata Vihara)的路上,走到一个分叉路口时,不知道那一条路通向庄严山寺。那时有一个天神为他指路,所以他顺利地到了庄严山寺。他有个习惯,就是在每个地方最多只住四个月,因此于该寺住了四个月之后,最后一夜他收拾好行李然后就寝,打算隔天就离开。当他正在睡时,摩尼树的树神便坐在梯级上哭泣,长老问:“是谁在哭?”“尊者,我是摩尼树神。”“为什么哭?”“尊者,因为您就要离去了。”“我住在这里对你有什么好处?”“尊者,您住在这里令此地诸神互相慈爱;您走后,他们就会再互相争吵,甚至说粗言恶语。”长老说:“若我住在这里能帮助你们安乐地生活,那么我就再多住四个月。”四个月后当他再要离去时,那树神又再悲泣,如此长老无法离开那寺院,在那寺院住到最后进入般涅盘。如是,对于慈心很强的人,不只是人会喜欢他,天神也会喜欢他。
安全保障
慈心禅的第六项利益是受到天神守护,这就有如之前提到被众树神惊吓的五百位比丘之例,他们从佛陀那里学习《慈爱经》之后,回到同一座森林背诵该经以及依照该经修炼慈心观,因而培育起极强的慈爱。由于慈爱的力量,原本惊吓他们的众树神变得喜欢他们,帮他们打扫住处、准备饮水等,而且还保护他们,使他们能专心修禅。这显示天神会保护已证得慈心禅的人。
物质防护
关于慈心禅的第七项利益“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我要举佛陀时代的几个例子来说明。佛陀最特出的两位在家女弟子当中一位是优陀罗(Uttara),也名为难陀母(Nandamata)。她修炼慈心观直到证得禅那,然后再以它作基础来修炼观禅,因而证得须陀洹道果。有一天,当她正在厨房里煮食物以便供养佛陀与僧团时,她雇来服侍丈夫的高级妓女师利摩(Sirima)看到她向丈夫笑而感到妒恨与愤怒,她冲进厨房里,舀了一杓火滚的油往优陀罗头上倒。当时优陀罗即刻进入慈心禅,因而那油就像荷叶上的清水一般从她身上流过,对她没有一点伤害。另一个是莎玛瓦蒂王后(Samavati)的故事,她有一位侍女名叫古入达拉(Khujjuttara),是佛陀另一位最特出的在家女弟子。此侍女时常去寺院听佛陀说法,回到宫里就将所听闻的法说给莎玛瓦蒂王后及五百位侍女听。她们都修炼慈心观直到证得禅那,然后以它为基础来修炼观禅,因而证得须陀洹道果。有一天,乌提那王(Udena)以为王后要放毒蛇咬他,所以感到很愤怒,命令王后及其五百个侍女排成一行,然后拿起弓与毒箭,想要一箭把她们射死。当时莎玛瓦蒂王后吩咐她的侍女们不应恨国王,而应向他散播慈爱。由于她们极强的慈爱力量,使国王的毒箭发射不出去,因此也就伤不了她们。还有僧吉帝沙弥(Savkicca)的故事,他七岁时就证得阿罗汉果。有一天,一群强盗捉住他,想要杀他来祭神。就在强盗首领用刀砍他的头时,他进入慈心禅。由于慈心禅的力量,那把刀被砍弯了也伤不了他分毫。因此对于拥有慈心禅的人,武器也伤不了他。
快速入定
拥有慈心禅的人也能像须菩提尊者(Subhuti)一般容易获得定力。须菩提是慈心禅第一的比丘,他以慈心禅作基础来修炼观禅,因而证得阿罗汉道果。他有个习惯,就是在托钵时站在每家门前进入慈心禅,出定后才接受饮食供养。这显示出他能多么迅速地获得禅那之定。
相貌安详
慈心禅的另一项利益是相貌安详。当禅修者进入慈心禅时,慈心禅心持续不断地生起,每一个禅心都产生许多具有八种色法的心生色聚,这些色法是胜色而且遍布全身。由于这些胜色的缘故,他的相貌变得非常安详。再者,当他心中充满慈爱时,其心毫无瞋恨,所以他的脸时常保持微笑,显得很安详。
死亡清醒
慈心禅的另一项利益是临终不迷惑。因为若人的临死速行心是不善心,他肯定会投生到恶趣;反之,若人的临死速行心是善心,则肯定会投生到善趣。由于可知临终不迷惑是多么重要。精通慈心禅的人在临终时可以再度进入该禅,而能不迷惑地死。
最高成就
慈心禅的第十一项利益是如果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总结
以上是慈心禅的十一项利益。临死速行心是一生中的最后一个速行心。
慈爱经
应作慈爱经
(Karaõãyamettasuttaü)
本经收录于《小部》的《小诵9》和《经集1.8》。本经共由十首偈颂组成。开头两首半偈颂教导一位禅修者通过听闻等而以世间智领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静之后,为了善巧于自己利益,应当修行戒定慧三学,应当具足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知足、易扶养,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贤明,不无礼与不贪着居家;只要会遭智者谴责,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接着的三首半偈颂把一切众生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不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安稳来散播慈爱,而且还通过不欺骗、不轻视,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对方受苦来修习。就好像母亲会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般,把慈心无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并且在行立坐卧等姿势中安住于慈爱。最后一首偈颂教导以慈心禅那为基础,修观断除邪见,具足出世间戒和正见,再继续修炼至断除欲贪,最后证悟阿拉汉,不会再投胎轮回。如同《大吉祥经》一样,本经作为上座部佛教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也被编为《护卫经》之一。在许多场合,比库们喜欢通过念诵本经来作为祝福之用。本经之所以备受重视,固然与该经优美的内容与实用的教导有关,同时也显示出散播慈爱在佛教传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总括
慈心禅简介
“慈心”和“智慧”是世尊教法中的两项特色。慈心是人类心灵深处最高尚的情操,慈心禅就是通过禅修将这种情操培育出来。简略来说,慈心就是一种善意的态度;详细来说,则包括慈、悲、喜、舍四种不同的心态。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有众生和对待所有事物的立场可以定义如下:
慈:给予自己及众生快乐;能对治内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众生痛苦;能对治内心的暴力倾向。
喜:随喜自己及众生的成就;能对治内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动摇摆布的影响;能对治内心的爱染执着和喜好厌恶情绪。
因此慈悲喜舍又称“四梵住”,意指梵天是以慈悲喜舍作为他们的住处和居所。相对我们人类是欲界的众生,以“五欲”——色声香味触作为住处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乐作为住处和居所的。所以,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定境时,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诸天,有如梵天那样清净,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
佛教慈心的特点
一般人所说的慈心往往带有很多杂质在内,比如说:占有欲望—如男女之间的爱情;带有条件——如只爱和自己相同宗教的人、相同种族的人、相同政治取向的人等等,否则不单不能相爱,甚至还有怨恨;遮盖理智——如父母对自己儿女过分宠爱溺爱而不知;带来忧虑——如因为爱之深而感到担忧、挂念等等。
佛教的慈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爱”的范畴,是一种冲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怜悯、随喜和平静。能消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消除亲疏、敌我之间的隔膜;消除阶级、种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于消除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隔膜,把慈心无限量的扩散出去
慈心禅修的目的
慈心是化解嗔恚的最有效的力量,能舒缓所有心灵上和身体上的逼迫,带给我们向善、向解脱的推动力。培育慈心并不是为了支配他人、求取他人的回报,培育慈心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净化和利益他人。因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慈心的时候,他的身、口、意三业都会流露出来:他不需要刻意的造作,自然能做出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乃至有益于所有众生的行为;同样,他也不需要刻意的约束自己,自然而然不会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任何众生的行为。同时,所有与慈心修炼者接触过的众生,能感受到对他们所散发出的善意,从而安稳、融洽地相处在一起。
慈心禅修的益处
佛陀说过经常修炼慈心的人会得到以下效果:睡时安宁;醒时安宁;不造恶梦;为人所爱敬;为非人所爱敬;受诸天守护;不遭遇火烧、毒害和刀伤;易于入定;面貌安详;临终时不昏乱;若未能达到最高的解脱,可投生梵天等十一种利益。更可以得到:自己快乐、他人快乐、现生快乐、来生也快乐。
参考资料
慈心禅详解.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1
如何修习慈心禅?(二).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1
幸福的金钥匙 慈心禅.个人图书馆.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