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油茶片

油茶片

茶科油茶属植物嫩叶受细丽外担菌感染,产生肥大变形症状(又称油茶叶肿病)。叶芽或嫩叶受害常表现为数叶或整个嫩梢的叶片成丛发病,成肥耳状。即为油茶片,可食用。

概述

分布

油茶片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区。

形态

油茶叶芽或嫩叶受害发病,开始时表面常为浅红褐色或淡玫瑰紫色,间有黄绿色。待一定时间后,表皮开裂脱落,露出灰白色的外担子层,孢子飞散。最后外担子层被霉菌污染而变成暗黑色,病部干缩,长期(约1年)悬挂枝头而不脱落。同时也有局部病变情况,形态表现为单叶出现1个或多个肿斑。

形成规律

季节性

季节明显,在低纬度地区,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一般只在早春出现一次,时间相对较短。中纬度地区(如江西省浙江省贵州省等),出现可拖延至4月底。该菌有越夏特性,以菌丝形态在活的叶组织细胞间潜伏。初侵染来源是越夏后引起发病的成熟担孢子,而绝不是干死后残留枝头的旧菌。该菌孢子以气流传播,在发病高峰期担子层成熟后大量释放孢子。孢子数量随病源距离的增加而递减,油茶林缘至距离处孢子最多,20cm以上的距离尚能捕捉到孢子。大风(4~5级)天气,孢子的传播距离在千米以上。

形成条件

该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并引起发病要有三个条件,即水分、温度和叶龄。最适发病的气温是12~18℃。空气相对湿度在79%~88%、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发病。孢子在气温16~19℃,在水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在65%以上。萌发后的孢子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直接穿透侵入植物组织。

叶龄影响

叶龄影响着该菌的侵入和发病。据观察,油茶新叶约在半月内是淡绿色的,1个月左右的叶片渐呈绿色,最后呈深绿色。随着绿色加深,叶的质地亦加厚变硬。细丽外担菌容易侵入淡绿色叶片,并引起发病。病菌侵入后处在潜育阶段时,由于叶龄增加或气温不适宜发病时,发病常会被抑制、推迟。若叶片处在绿色阶段,尚能产生次要发病形态。当叶片已呈深绿色,发病则受抑制。细丽外担菌潜伏越夏(气温20℃以上),待来年春季再引起发病,产生主要发病形态。因此,根据病害的发生过程,病害的侵染循环是一个大循环,而中间可能有一次小循环(产生次要发病形态)。

其他

油茶片的出现,其实是茶树染病,对茶树生长有一定影响。有些地方发病十分严重,如广西宁明县某些油茶产区,株发病率可达96.6%。油茶果的平均损失率在42%。

根据试验结果,在担孢子成熟飞散前,摘除病物烧毁或土埋,可获得72%以上的防治效果。必要时在发病期间喷洒1:1:100波尔多液或500倍敌克松液,可分别获得75%和62%以上的防治效果。

参考资料

油茶茶苞病.中国园林网.201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