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文化

关于文化的分类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withabig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withasmall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广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从来只愿称其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狭义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理论

人的一切发展变化是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人,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是人类所独有,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历史中有了人的形式后的历史就是文化,文化的人也是历史的人,有起始。从事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标志,文化开始于人们从事生产劳动的时期,人在未成为人之前的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不是文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成为人之后才有了文化的发生。民族是文化的标志,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个独具的文化符号。独具的文化符号通过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来呈现。历史的人的一切,最终都通过人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语言产生于交流,交流得自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就包含了人已经进行的、正在进行的和将来进行的。文字来自于劳动,劳动是因为生存的需要,文字本身也就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反应出来了。

分类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层次

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地,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是一种尝试。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Deep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研究

观念形态: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的东西;

精神产品:文学艺术和一切知识成果,代表性的场所为博物馆与图书馆;

生活方式:衣食住行、民情风俗、生老病死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关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为“文化的研究”(Thestudyofcultural)、着重于第三方面内涵的为“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作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一样。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教育特点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

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

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世俗化

二、教育的国家化。

三、教育的法制化。

四、初等教育义务化。

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

一、教育的终身化。

二、教育的全民化。

三、教育的民主化。

四、教育的整合化。

教育功能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特殊教育

盲人教育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文化教育而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透过点字板、点字机、点字打印机等在纸张上制作出不同组合的凸点而组成,一般每一个方块的点字是由六点组成。它是由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于1824年创造的,故国际上通称盲文为“布莱尔(Braille)”。

聋哑教育

手语是针对聋哑人的文化教育语言工具在18世纪以前,手语普遍用来对聋哑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会议上,健听权威人士做出排除在课堂使用手语教学,排斥聋人教师在欧洲学校执教;同时美国学校也遭遇同样的损失,聋人教师原本占全体聋校教师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七,减少到一位数字。取代手语教学方式,几乎所有学校实行口语教学方式,使得聋童教育沉寂在一个黑暗时代长达100年之久。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聋童最好通过手语来学习,聋教育仍然没有完全从米兰会议和聋人教师数量锐减的沉重打击中恢复过来。

监狱教育

监狱文化教育,是根据罪犯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开展扫盲、小学、初中文化、高中(中专)文化教育,鼓励罪犯自学,参加电大、函大、高等文化教育自学考试,并为他们参加学习和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监狱文化教育”分为:“入监文化教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专科知识教育”、“社会帮扶教育”、“心理矫治教育”、“亲情感化教育”、“激励教育”、“思想”、“文化”、“出监教育”,和其他相关教育。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教育促使罪犯悔过自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其他相关

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计划地向干部、战士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教育训练内容之一。旨在提高部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军政素质,培养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人才。

革命战争时期,部队成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教育一般以识字扫盲为主。各部队自编识字课本,聘能者为师,开展互帮互学。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中,干部、战士创造了行军背识字板,娱乐打识字牌,做识字游戏,以及“削木为笔,大地为纸”等辅助办法,学习写字识字。军队学校设有文化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队开始有计划地普及中小学教育。1950年8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全军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以提高文化水平为首要任务,制定了“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的”教育方针,随即在全军掀起了群众性的文化学习高潮。到1953年全军举办文化速成学校262所。195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指示,要求在干部中普及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出用十年时间使大多数干部在本职专业知识方面达到高等专科水平的教育计划,推动了全军文化学习。后来由于林彪的干扰破坏,部队文化教育自1961年起基本中断。1977年12月,邓小平重申毛泽东关于军队要办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197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发出通知,规定从1979年起,把科学文化教育列入部队教育训练计划,以普及中等教育为主,逐步发展高等教育。部队文化教育重新开展起来。1983年4月,经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总政治部作出《关于加强全军干部科学文化政治理论教育的决定》。到1984年底,全军参加科学文化学习的干部近61万多人。

参考资料

文化.天籁艺术学校.201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