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辐
车辐(1914年8月—2013年1月23日),四川成都市人,记者、编辑,笔名杨槐、车寿周、瘦舟、囊萤、黄恬、半之、苏东皮等,成都最老文化记者、文化名人。
1930年代,车辐创办文艺刊物《四川风景》,以记者、教书为主,抗日战争起后,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员,后选为理事;四川漫画社社员;《民声报》、《星艺报》记者、编辑。1940年代初,任教于西川艺专、岷云艺专,后入《华西晚报》,任采访部主任。长期从事写作,除小说外,多为散杂文,文艺评论及戏曲研究。在《大公报》《新华日报》《人物》《天下文章》《笔阵》等报刊发表作品。解放后在四川省文联、省曲协工作、写作。2013年1月23日,车辐在成都去世,享年99岁。
车辐著有《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川菜杂谈》,以及长篇小说《锦城旧事》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4年8月,车辐出生于成都市东大街。车辐4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养育。7岁读私学,读《三字经》《百家姓》《龙文鞭影》《声律启蒙》《四书》等;后来进入大成学校就读。初中二年级退学回家后,车辐就完全自学。
记者生涯
步入社会后,车辐从事新闻工作,因为人好事,喜交游,所以出去采访,每每旗开得胜。车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西南新闻》当记者。他经常读邹韬奋的《生活》、林语堂的《论语》。1930年代和几个朋友办了文艺刊物《四川风景》,后来这些杂志都寄到延安市去。抗日战争起后,车辐因此当选为中华全国抗敌文协成都分会理事。车辐也写杂文、散文,王季思白尘的《华西晚报》发表,讽刺当局。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来到后方成都市。车辐结识了刘开渠、谢无量、丁聪、吴祖光等人。当时有两位电影演员死在成都,找不到地方安葬,车辐主动用自己祖上留下的坟地帮助安葬。他还是《民声报》、《星艺报》记者、编辑。他坚持正义,对从北平市、上海市流亡到大后方成都的演艺界、文学界的上百位文化人,做了很多帮助,结交了许多挚友,写出了不少揭露黑暗、推动抗日救国的报道和杂文,是成都最早的文化记者。这一期间,车辐还积极参加了民间抗日美术团体四川漫画社的活动,画了一批抗日漫画,其中有著名的《不可告人的悲哀》。
1940年代初,任教于西川艺专、岷云艺专,后入《华西晚报》,任采访部主任。长期从事写作,除小说外,多为散杂文,文艺评论及戏曲研究。在《大公报》《新华日报》《人物》《天下文章》《笔阵》等报刊发表作品。
解放后在四川省文联、省曲协工作、写作。编写《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中国曲协研究部)、《川菜杂谈》(重庆出版集团),以及长篇小说《锦城旧事》等。车辐的办公室挂有一幅成都市地图,他喜欢看城市建设,每次见有新建的地方,必在地图上标出。肃反审干时,他被指为特务,人狱11个月。“反右”之后,车辐周围的朋友都成了“右派”,他还经常跟这些人在一起劳动。
1983年元旦,成都日报社正式将4开小报的《成都日报》恢复为对开四版的大报《成都晚报》,《周末增刊》并入报纸成为其中一个专版。车辐积极参与策划和联络如增刊和音协一起主办第一届新春新秀,发掘金堂县川剧娃娃班,扶持新都川剧《芙蓉花仙》,宣传一些当时无名但确实有才华的画家,如秦天柱、胡芳、孙竹篱等活动。
200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车辐美食文集《川菜杂谈》。2005年10月巴金去世,四川省文联召开“四川文艺界深切悼念巴金同志座谈会”,车辐在会上呼吁修复巴金故居。2006年,从不做寿的车辐首次破例,既庆祝车辐夫妇93岁寿辰,又纪念结婚73周年;同年10月,车辐出版回忆性散文集《车辐叙旧》。
人物逝世
2013年1月22日,车辐在成都去世,享年99岁;按照车辐的遗愿要求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并将遗体捐献医院;次日上午10点,车辐遗体捐赠仪式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举行。
主要作品
车辐著有《李德才曲艺艺术》《采访人生》《川菜杂谈》《锦城旧事》《车辐忆旧》》等5本书。此外编写有《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中国曲艺家协会研究部)等。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车辐20岁时与毛碧梧结婚,与夫人携手走过70余载,共育儿女8个。2007年2月,毛碧梧因心衰去世。随后,车家举行了简单的追悼仪式。当工资不够应付家庭开支时,车辐就翻出郭沫若给他的三封信,卖得二百元,自称“出卖郭老”。
以吃会友
车辐成天坐不住,喜欢到处寻找好吃的东西,成都的老馆子他几乎都能找到。他善吃,懂吃,还会烧菜,有一手烹绝活。车辐请客有一特点,每上一菜,举箸之先,他必讲解菜的来龙去脉、做法典故、选料火候,自卖自夸,重要的是他自己吃得比客人多。
从车辐嘴里朋友们可以听到许多名家的厨下绝活,如张大千的三大菌烧鸡尾多么鲜、黄宗英家的酱烧鸭多么香。他同许多餐馆的大厨都是熟人,他以记者身份出入上流社会,却又频频奔走于民间,与平民大众保持密切的接触,所以他对上流的和下层的都十分熟谙。车辐是以吃会友,吃是他与人交往的方式。川内川外的文人许多都是他的朋友:沙汀、艾芜、巴金、刘开渠、陈白尘、王朝闻、方成等等。巴金同车辐结缘于20世纪30年代。巴金每次回成都市都要求车辐当向导寻美食。每次到上海市看望巴金,车辐都会带上成都才有的青菜头、油菜头,他俩在一起几乎全是聊老成都和川剧,但不聊文学,“摆成都还摆不完,没得时间聊其他的了”。
乐观生活
流沙河早年在四川省文联农场做体力劳动时,与车辐等人拉“架架车”。流沙河拉中杠,羞于见人,只顾埋头拉车。车辐拉飞辕,昂首挺胸,到处打招呼,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当“黑帮”拉架架车了。
主要成就
车辐在1930年代创办了文艺刊物《四川风景》,其主要身份为记者和教育工作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成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会员,并随后被选为理事。同时,他也是四川漫画社的成员,并曾在《四川日报》、《民声报》和《星艺报》担任记者和编辑职务。
在1940年代初,车辐在西川艺专和岷云艺专任教,之后他加入了《华西晚报》并担任采访部主任。他长期从事写作活动,作品形式多样,除了小说外,还包括散杂文、文艺评论以及戏曲研究。他的作品在《大公报》、《新华日报》、《人物杂志》、《天下文章》和《笔阵》等报刊上广泛发表。
解放后,车辐在四川省文联和省曲协继续从事写作工作。他还编写了《贾树三竹琴演唱选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大章的扬琴唱腔艺术》(由中国曲协研究部出版)以及《川菜杂谈》(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此外,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锦城旧事》和《锦水悠悠》等作品。
车辐的职称是研究员,并且他是四川省美食家协会的创立者之一。
人物评价
纵观车辐一生,写、吃、玩、唱,四字可以概括完毕。我观其人,应是天上星宿下凡,游戏人间,还要饱享太太贤惠儿女孝顺之福,令人羡慕。(作家流沙河评)
车老被誉为“成都活字典”,思维活跃,为《成都日报》的《周末》增刊的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车老还喜提携后人,热心公益,性情豁达乐观,深受年轻一辈作者的尊敬。(《成都日报》编辑张大成)
参考资料
2013年去世的明星:潘安邦名门之后父亲是少将(组图).青岛新闻网.2024-03-30
资深老报人车辐去世 魏明伦、流沙河登门送友人.中国新闻网.2024-03-30
2013年开年不幸去世的明星(组图).搜狐网.2024-03-30
99岁车辐离去 成都活字典,停止翻页。.新浪网.2024-03-30
成都知名记者车辐逝世 病时仍乐观比V字手势.新浪网.2024-03-30
新闻出版报:2013铭记这些逝去的传媒人.新浪网.2024-03-30
采访人生-车辐文集.豆瓣读书.2024-03-30
川菜杂谈.豆瓣读书.2024-03-30
锦城旧事.豆瓣读书.2024-03-30
车辐叙旧.豆瓣读书.2024-03-30
蜀境丨民国竹琴圣手贾树三.百家号.2024-03-30
流沙河文化研究 | 方言流沙河.微信公众平台.2024-03-30
车辐先生外传.光明网.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