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谜语村

谜语村

青林寺是枝城市高坝洲镇的一个小村子,清江高坝洲库区北岸、紧靠318国道、离宜昌市城区仅40分钟车程。该村地处丘陵地带,面积12.4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七山二水一分田”;现人口980余人,分为4个组共285户;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兼有少量土家族(嫁入、迁入)。在这个不足千人的村落里,谜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村民从小孩到老人,几乎人人会猜射,个个能承传。青林寺是中国第一部关于一个村落的谜语集和谜歌集的诞生地。2006年,青林寺谜语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20世纪末,由于清江高坝洲水电站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这里成了主要的淹没 区,迁移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40%,因此现人口不足千人。随着清江水利梯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淹没区和移民范围必将进一步扩大,再加上新型文化消费形式的冲击,青林寺谜语这一民间文化现象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与此同时,枝城市对青林寺谜语进行了扎实的抢救工作,是全国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先锋和范例。

近年来,这里成了全国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学、方志学等各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焦点,2002年7月,湖北省文联在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将青林寺村命名为“湖北省青林寺谜语村”;2002年,该村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谜语村”;2006年,青林寺谜语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历史

青林寺村紧邻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今属红花套镇),该遗址距今有7500年历史。村落因始建于盛唐时期的青林寺庙而得名(寺庙曾经历朝修缮,抗战时期废,“文革”中毁,残存部分一度改做村办小学。现仅存地基、阶石、墓碑)。环绕该村的清江碧绿亮澈,村里山青水秀,稻蔬自足,桔园满坡。

青林寺谜语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青林寺民间谜语源于广大民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精神需要,它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可以追溯到人类生活的原始时期。在早期的人类劳动和生活交际中,人们或出于劳动需要,或出于情感愉悦,或出于休闲嬉戏,或出于命运抗争,或出于筛选对象,或处于消磨时光……为相互测试对方的智商,产生一种有意识的、模糊比对的思维信息交流方式。这种联想猜测、影射甄别的原始交往,渐渐形成谜语的胚胎。再后来,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才逐步走向成熟,演变为奇特的文化资源,进而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产生无数射影斗谜的故事。南梁刘勰著《文心雕龙·谐隐篇》“自魏代以来,颇非排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之论述;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中记载东方朔郭舍人相互猜谜的史实,便为明证。

青林寺谜语真正走向辉煌时期,是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经过本土农民细心采录,经过专家学者抢救性发掘,经过地方政府鼎力支持与呵护,青林寺终于在2001年、2003年分别被湖北省民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湖北省民间谜语村”、“中国谜语村”;2006年6月,青林寺谜语又被列入国务院正式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村落,形成这种丰厚而奇特的文化现象实属罕见,如今享有众多殊荣与光环、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映成趣,这在我国亦恐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正如中国民协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常委杜心宁所说:“青林寺谜语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具有珍罕性、多元性和史料性。”

地区文化

一个小小的村子,民间谜语、谜歌、谜联、故事、歇后语等文化形态丰富,谜语积淀高达8000多则,短短4年内推出了4部谜书,受到民间文学泰斗贾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抢救中国民间文学遗产项目顾问杨亮才等著名专家学者垂青,青林寺谜语被誉为“具有世界意义、值得我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认真关注的口述和非物质性人类文化宝贵遗产”。

宜昌市文联副主席、民间文艺专家王作栋认为,青林寺谜语的流行和传承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青林寺因建于盛唐时期的青林寺庙而得名。人类早期活动遗址——长阳人遗址和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距该村不过数十公里。据考,青林寺很早以前属苗族生活区域,后逐渐演化成汉、土家、苗人杂居的共同家园。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多种文化的交融撞击、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使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性格乐观放达、诙谐幽默,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富。而在娱乐中传播智慧,培育和提高参与者智能的猜谜活动,便有了广泛的传承面和民众自发参与的生命活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民间文艺专家刘守华认为,这一带的民间文化充满活力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历史上这里的文化所依托的政治力量比较薄弱,官方书面文化相对萎缩,使得这一地区多样而生气勃勃的文化因子,得以更多地通过口头方式在民间传承延续。但他认为,青林寺谜语不仅仅是记忆中死的“文化遗留物”,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谜语作为一种表现、培养和测试人们智慧和知识的民间短诗形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不但村里流传着许多谜语,而且不少村民还能现编谜语,表现出高度的口头文学创造智慧。中华灯谜学会委员杜心宁说,青林寺谜语的最大特点是乡土气息浓郁,当地的自然资源,气候物产、风尚习俗,村民生活劳作方式及器具等,都透过谜面与谜底表现得极为鲜活生动。比如:天上乌云转转,地下红花爆烂,一条蟒蛇咬到,累死两个蛮汉。(打铁) 尖尖身子白如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衫不认人。(针) 又如:黄龙洞白龙洞,进洞龙,出洞凤,凤生子,子成龙。(蚕茧)珍珠白姑娘,许配竹叶,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粽子)

杜心宁感叹道,这些谜语质朴、清新,观察生活精细独到,描绘事物生动传神,其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值得我们今天学习与借鉴。

作为一种轻型文艺品种,根植于人民群众沃土之中的青林寺谜语,善于借物传情、以事喻理,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发挥着传承先进文化的积极功用。翻阅《青林寺谜语选》,这样的例子随手可拈。如:夫妻双双同出门,不带铺盖不带银,高梁大屋我有份,生儿育女转回程。(燕子) 这则谜语不仅流露出青林寺村民对燕子这种益鸟的亲切赞美之情,更展现出他们正确面对移民、舍小家顾大家、开创美好生活的宽阔胸怀和乐观心态。再如:化儿开花在头顶,化儿开花半中腰,化儿开花在水里,化儿开花节节高。(高粱、玉米、菱角、芝麻) 猜这则集锦谜,既可帮助人们认识植物“开花”的共性,又可认识“开花”部位不同的个性,在娱乐的同时扩宽了知识面。又如:头上顶个方家伙,手里拿个弯家伙,背心披个花家伙,指到天上打胡说。(道士做法事)

青林寺群众用俚俗口语编成的这则谜语,描述道士作法的情状,含有对这种迷信活动的蔑视与嘲讽,反映了下层民众民主与科学意识的觉醒,诙谐成趣,别具一格。如果说,许多反映旧时代的事谜和物谜,如三角炉、七蜡烛、钱凿子、风斗等谜语,从深度上揭示了这个峡江县村落的历史演进和历史渊源,那么,当代村民创作的谜语更从广度上折射出青林寺农民文化知识的提升及科学意识的闪光。他们借“犁”发誓,要把世界翻过来;他们多次编谜讲“嫁接”,为的是发展新的生产力;他们赞誉“电灯”的光亮,为的是向往美好的前程。

不过有枝城市本地人讲,生于70后的他,小时候确实经常听长辈讲故事,猜迷语,是童年生活最大的享受,也是现代小孩难以获得的。只是八几年通了电,有了电视,就没有什么人去理会了,随着移民搬迁和老人们的离去,可能就不存在特色了,现在是抢救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