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樾林

杨樾林

杨林(1895年9月-1969年5月),男,原名杨荫,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白马村,父亲开明,在清光绪办“洋学堂”时,遣其子先后赴成都市读书,接受新学教育。

纺织工程专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纺织工业企业管理、技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对于浆纱工艺技术具有较深的造诣,著有《理论实用浆纱学》。

人物生平

1907年考取绥定府中学,因各课成绩屡列前茅,

1908年转入成都高等学校附中,

1913年考入该校理科,

1915 年毕业,先后被绥定联中和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聘为数学教师,执教两年,受其兄在日留学的影响,辞去教职,立志东渡日本学工业,走“实业救国”之路。

1920年春,杨樾林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去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改为工业大学)攻读纺织科。

1924年3月,杨樾林于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由日华学会介绍到东京制绒所实习,一年后回到祖国,任东三省制呢厂工程师。

1926年9月,杨樾林任江苏省无锡市振新纱厂工程师,次年春,因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振新纱厂停开。1927年秋,他带着在纺织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再去日本,在长崎安尼普株式会社布场实习。

1928年回国到上海市,先在申新二厂任工程师,后又调任申新七厂工程师。因他不遗余力地日夜操劳,

1929年累出肺病吐血,到无锡养病。

1932年夏病愈。受振新纱厂经理蒋哲卿邀请,出任振新布厂副主任,主持筹建布厂。在财力、物力紧张的艰难条件下,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并很快创造出“日利”名牌,为中国的民族工业赢得了市场,争到了荣誉。

1936年7月,杨樾林任上海恒丰纱厂织布场工程师。

1937年,经童润夫介绍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专员。

1938年8月,任诚孚公司专员,后晋升为工务处计划科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1946年1月,杨樾林受中纺公司青岛市分公司经理范澄川的邀请,到青岛接收日商内外棉纱厂(接收后改称中纺青岛二厂),并任中纺总公司驻青工程师和中纺青岛二厂厂长,

1947年1月,升任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总工程师兼副经理,

1951年1月改任公司制造处处长,

1953年2月起,任青岛纺织管理局副局长。杨樾林是民盟青岛市委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岛市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常委,山东省第一至第三届人大代表。

1955-1958 年的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7年7月被选为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兼职副主席。

1957年12月退休,1969年5月逝世,享年74岁。

主要成就

技术成就

杨樾林对浆纱学的研究始于1932年无锡。当时他在振新纱厂主持布场工作,因科技落后,虽然上浆率高达33%以上,但浆纱仍处理不好,常因停机接断头,影响生产效率,使他大伤脑筋。他翻书籍、查资料,试图找出减少经纱断头、提高经纱制织耐受外力的解决办法,又苦苦找不到。杨樾林以此引为憾事,决心从理论上阐明原理,从实践中总结浆料性质和调浆方法,编著一本系统性的“浆书”供织布工作者织造时参考和运用。

40年代初,杨樾林搜集到日人町田氏著的《经纱上浆》一书,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赶夜翻译,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从翻译《经纱上浆》开始,到录卡片,写出汇编,再把英国的、日本的、国内的和他自己的实践经验融会进去,并摘述可供各厂实用的调浆及准备方法列为附录,编著成《理论实用浆纱学》,整整花费了3年多时间。但因当时限于资力,未能付梓。

《理论实用浆纱学》图文并茂,30多万字,近百幅插图,是国内较早的系统性“浆书”,1948年2月正式出版后,引起了纺织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并给予高度评价。它不仅被当时的专业学校作为教材,还被各厂的实际工作者广泛采用。如青岛纺织管理局应用浆纱学原理总结的“浆纱工作法”,1953年全面推广后,保证了浆纱水分适宜和上轻浆的顺利实现,并使经纱强力得到均衡。再如采用该书介绍的用“矽酸钠”分解剂上浆的方法,上浆率降到7%以下,不仅提高了经纱强力,降低了经纱断头,且降低了耗煤,节约了大量面粉。1954年10月,在纺织工业部青岛市全国纺织技术专业会议上,张琴秋副部长和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张则孙肯定了“浆纱工作法”,并号召向全国推广。

杨樾林积累了诸多纺织生产的实践经验。他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地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生力军。

1.在正规学校兼课。1940年杨樾林在诚孚任职期间,积极支持董事长李升伯设立“诚孚高级职员养成所”的建议,协助李升伯设学制、排课程、写教学大纲和编教材,并写教案亲自授课。他还被邀在上海新裕纺织技术训练班兼课。1946-1949年杨樾林任中纺青岛分公司副经理期间,在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讲授“浆纱学”和“机织学”两门课。他积极建议经理范澄川配备人员、调集教师筹建纺织干部学校,举办技术进修班和技术干部训练班。1951年技术干部训练班开课,杨樾林兼任该班副主任,并亲自授课。之后,他还在纺织干校、技术干部进修班兼课。经他培养的这些干部,先后都成为青岛纺织各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2.举办轮训班和进修班。轮训技术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是青岛市在建国前后培养人才的一条捷径,是恢复和发展纺织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分公司根据杨樾林的建议,除在中纺青岛一至九厂、机械厂创建10所“子弟小学”外,并在上述企业设10个工人识字班、10个工人文化补习班,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中纺青岛分公司也在中纺二厂礼堂举办了两期技术进修班,为各厂培训技术干部。建国以后,为满足纺织生产发展对人才的急需,1949年7月21日杨樾林亲自签发文件,通知各厂开办轮训班。据1954年3月统计,分公司(局)建国后共轮训1375人,其中从轮训职工中提拔干部804人(含副厂长6人、科长及车间主任163人、技术员173人)、技术工人571 人。这批人才既懂理论,又有操作技术能力,是建国初期青岛纺织各企业的一批业务骨干。

3.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为了在生产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1950-1952年杨樾林抽出公司(局)技术处或计划处工程师任组长,每厂抽调10名技师或技术员为组员,组成10个技术研究组,对纺、织两部的主要工序进行技术性专业研究。各研究组轮流在各厂每月活动一次。每次根据生产技术工作需要研究切磋一个专题。出了成果或发现独到之处,进车间观摩或到现场实验,由组长写出成果报告,杨樾林签发到各厂进行试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三年10个研究小组共推出“清花机安装分棉器”、“细纱锭带张力测验器”、“筒子滚筒轴接头法”、“浆纱伸长试验仪”、“校正整经筒子锭子”等92项成果。这些成果既促进了青岛市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又为总结和推广50年代的先进工作法充实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个人作品

主要论著

1 杨樾林。关于经纱上浆之讨论。纺织染工程,1947,9(4).

2 杨樾林。理论实用浆纱学。中国纺织学会青岛分会,1948.

参考资料

纺织工程专家杨樾林.青岛盟员.202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