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哈伦
埃米尔·维尔哈伦(Emile Verhaeren,1855年5月21日—1916年11月27日),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他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活跃的文艺评论家。他的名言:生活就是斗争,就是热情地克服危险和障碍。
人物生平
维尔哈伦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省圣阿芒一个说法语的中产阶级家庭,不过维尔哈伦也可以说当地的弗拉芒语。在布鲁塞尔的学校学习两年后,十一岁时他被送到根特的圣巴伯学院,一所校规严格的耶稣会寄宿学校就读。毕业后,维尔哈伦在叔父的油业工厂里工作一年,随后进入天主教鲁汶大学学习法律。
1881年,维尔哈伦开始在文艺刊物《年轻的比利时》上发表评论文章,介绍了一些有天赋的艺术家给公众。1883年他积极参与了艺术家圈子二十人协会的建立,并在二十人协会的刊物《现代艺术》上发表艺术评论文章。此时,他和二十人协会中的新印象派画家西奥·范里希尔伯格建立了终生不渝的友谊。
1891年8月24日,维尔哈伦和颇有天赋的列日艺术家Marthe Massin结婚,之后搬到布鲁塞尔居住。他开始接近工人运动,发表了诗集《我的道路上出现的事务》。1892年他加入了比利时工人党,协助建立“人民之家”的艺术分会,还积极参与社会调查。
维尔哈伦是个和平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德国入侵中立的比利时让他十分痛心。他在欧洲四处旅行,发表演讲。他到英国避难,出版了散文集《浴血的比利时》和诗集《德国的罪行》等作品,谴责德国对比利时的入侵。
1916年11月27日维尔哈伦到卢昂作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维尔哈伦赶到火车站时发现回巴黎的末班火车正要开动,他正想登上火车,却不幸掉下铁轨身亡。
外部链接
个人作品
188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佛兰芒女人》。1887~1890年间所写诗集《黄昏》《瓦解》和《黑色的火炬》有悲观倾向。1891年他接近工人运动,开始注意社会题材,转而歌颂劳动人民的力量,成为“现代生活的诗人”。诗作有《妄想的农村》 《触手般扩展的城市》等。画家评传有《伦勃朗》《鲁本斯》。
剧作
4幕剧《黎明》(1901)写护民官杰克·赫仑宁力促群众和交战双方士兵联合起义,想通过不流血斗争使革命取得胜利,结果自己被总督派来的刺客杀死的故事。全剧具有史诗气魄,但结构不够严谨。
4幕剧《修道院》(1909)是维尔哈伦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1917年列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描写V·巴尔塔扎公爵出于野心杀死父亲,由一个无辜者顶罪,自己退隐到修道院内。有一天,他深感内疚,向其他修道士们忏悔了自己的罪行。他得到了宽恕,只要不加声张。但沉默压抑着他,他又公开忏悔。教会不能原谅他这一行为,修道士们把他逐出教门。该剧的新颖之处在于勇敢地揭露宗教界的内幕和新旧思想的冲突,每个人物都是一种激情的化身,演出悲怆动人。
《菲力浦二世》(1901)也是着重心理分析的剧作,描写残酷、奸诈的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和正直、有抱负的太子堂·卡洛斯之间隐秘的斗争。
《斯巴达的海伦》(1909)用诗体写成。写希腊神话中的美女海伦象征宿命的爱情,无法逃避疯狂的力量,在周围散布仇恨的种子。风格类似于古典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