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雷炳林

雷炳林

雷炳林,纺织工程专家,纺织科研的开拓者。长期从事纺织高等教育、纺织企业技术管理和纺纱牵伸机构的研究和改进。执教以学用并举为重。在工厂推行技术管理,创立名牌。在纺纱牵伸工艺中提出新颖的理论观点,发明了双孔喇叭喂入装置和弹簧销皮圈式大牵伸机构。

生平简介

个人简历

1882年1月20日出生于台山市(今台山市)。

1899年赴美佐父经营洗衣业。

1902—1910年在美完成中等教育及毕业于宾州费城纺织学校。

1911—1913年任广东东莞工艺局局长兼织染教员。

1913—1916年任广东工艺局织染技师。

19161923年任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教授。

1923—1924年任上海永安一厂布厂主任。

1924—1952年任上海永安一厂、三厂总工程师。

1952年退休。

1955—1968年退休后受命参与有关牵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968年5月16日病逝于广州。

生平经历

雷炳林,1882年1月20日生于台山市公益区塘面乡潮安村(今台山市大江镇龙安村)。世代务农。其父早年赴美谋生,从事洗衣业。雷炳林在乡从塾师读。1899年遵母命去美佐父。时值美政府限制外国移民入境,抵美后遭美移民局的留难并传审至再,案悬两年而不决。其间幸遇一美籍牧师见他聪颖诚笃而援之以手,收容至家佐理杂务,并传授英语及其他学科,这对他以后的立志向学颇有影响。

1902年雷母在原籍病故,雷父返国料理,乃将其纽约业务交雷炳林经营,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转折。他感到业务范围过小,难望有特殊发展,不如立志向学,俟有所成,再回国经营,乃为长策。其时国内发生抵制日货运动,华侨闻风兴起发展新兴工业之潮,香港华洋织造公司即为其一。该公司初由华人在美国波士顿发起组织,嗣后扩充至纽约,雷炳林亦被推举为发起人之一。唯雷炳林觉得该公司只织汗衫袜子,不若布匹需要之殷,遂决志学习纺织,从而奠定他一生的事业。雷炳林其实无钱求学,幸而诸叔鉴其心志,以无息贷款供其入宾州费城纺织学校学习,是为中国早年留美学习纺织之第一人。

1910年,雷炳林学成回国,先到上海市,旋即南归故里广州市。待国民革命成功,始入广州实业公司管辖的水泥厂任事有年。后被委充为东莞工艺局局长兼织染教员,再被改委为广东工艺局织染技师,任职三年后辞职北上。

1916年,雷炳林受张謇聘任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学院纺织科前身)教授,执教七年。1922年夏,雷炳林经知友骆乾伯介绍与新设立的永安纺织公司的总监督郭乐及总经理郭顺相识,由骆的鼎力推荐和郭氏的坚邀,雷炳林于1923年春转入永安公司任永安一厂布厂主任,并与骆乾伯共同管理该厂工程技术事宜。1924年冬,永安公司收购吴淞大中华国际集团纺织厂并改称为永安二厂,调骆乾伯前往主持,一厂厂务则由雷炳林接任。1937年抗日战争后,雷炳林调任为永安三厂制造部主任(相当于总工程师)。

雷炳林进厂后,先协同全厂为新创立的永安百货打出金城名牌棉纱、棉布。此后除致力工务改革外,更长时期地以改良机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为己任,终于1936年夏研究出精纺机弹簧销大牵伸机构和粗纺机双喇叭导纱装置两项发明,除呈请国内外专利外,他还为此作报告、写文章广为介绍,希望同业共同研究和改良之。

抗日战争胜利后,雷炳林鉴于实业界只求经济上的获利而忽略技术上的改进,为民族工业的前途担忧而发出“技术家的责任”的呼声,吁请政府实施保护政策,号召技术人员努力改进技术,以期能与外国抗衡。

雷炳林于1952年从永安三厂退休。1955年后他还受命参与有关牵伸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卓有成绩,并获得奖励。1968年5月16日,雷炳林在回广州市探亲时,病殁于广州中山医院附属医院,终年86岁。

职业成就

雷炳林是一位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于29岁学成回国,从此一心为祖国纺织事业的发展和兴旺而努力不懈。他一生治家、治学和治事严谨认真,事必躬亲。解放前他从不干预过问子女等人在家进行的革命活动。对属下犯事者必严加批评和教育而从不苛究。

雷炳林自1947年起历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第12—16届常务监事、执行委员、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等职。他还是中国纺织建设公司1947年12月创刊的《纺织建设》月刊的编辑顾问委员,时有文章和报告发表。

应聘南通

雷炳林生当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轫时期,广东省又是最早开埠的省份之一。他去国十载,选学纺织,亟望学成回国后能为贫穷落后之祖国服务。回国时正是中国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可当时的华商纺织工厂大都由官僚、买办或退职官吏所办,既不重管理、技术和人才,又备受外货、外资和政府盘剥的重重阻力,所以在经营上什九遭受改组、出租或变卖等失败易主的命运。回国之初雷炳林一时无用武之地,当时政治腐败,大吏根本不识实业为何物,技术人员更非所重。雷炳林在自述中有云:“归后为生计所迫,南北奔驰,萍踪无定,……”可见困顿之甚。直至南通市应聘,才得展其所长,将其游学美国所得的新知识传授给莘莘学子,为早期的近代纺织业培育了不少技术人才,学生中多有成为后来中国纺织工程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领导人物和学术中坚者。其教学注重实际,执教之初,即指导学生自行安装新到的纺纱实习机器。为使社会了解纺织科学的真谛及其重要性,在应聘新创的永安纺织公司后,作为教育的继续,他带同学友一起创业,参酌新旧,变更组织,对机械的安装保全更是亲自动手。如此规划、操作,成绩斐然,工厂扩机增锭,实业界交口称誉,顿悟纺织之确有学问,而纺织学者亦渐为各方重视和延用。雷炳林的学生及后学素仰老师的道德、风范和业绩,在1939年冬由南通学院纺织科学友会发起和举办祝寿庆典,发行镌有雷氏大牵伸和双孔喇叭图徽的纪念章和纪念特刊,为雷炳林留下现存的个人大半生及其时代背景的史料。庆祝会场上展览了雷炳林的两个发明,供大家参观和咨询。

创立名牌

雷炳林于1923年春进入永安纺织公司任职。当时市场上销售的棉纱布以日厂出品的为大宗,国产品几无立足之地。雷炳林与同事们在公司当局的勉励下,本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同心协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永安金城牌棉纱已行销市场,不独用户信任,且能与外货相抗衡。时有香港大兴织造厂厂主持售价合银220两的双蓝鱼牌英制12支棉纱纱样到上海市调查。雷炳林接受厂方交付的检验和仿制任务,结果以成本180两纺成,经大兴厂主的试验,对纱的强力和条干均感满意,即时定货运港应用,双蓝鱼牌纱主闻讯后即将纱价从原来的220两减为200两以至180两。永安公司当时并未由此获得厚利,但外货从此不敢再行居奇也是事实。又是时花贵纱贱,华商经营的纺织厂已有多家停业,永安公司则尚赶建布厂,在雷炳林主持下于1924年春开工织造,不多时永安金城牌各种棉布也风行国内。

永安公司是集侨资创办的民族纺织企业,资金充裕,创办人又有经营管理企业的丰富经验,加上新厂新设备,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但也需要像雷炳林这样有学识和技术的人为之擘划和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生产效能。他广泛引用欧美生产工艺管理的先进经验,其中尤为强调和推行纺织工场空气调节技术和管理制度,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广泛引起纺织界对车间温湿度控制的重视。

纺织科研先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上海市各业萧条,华商纱厂受害尤烈,减工停工的比比皆是,因不堪赔累而转移所有权者也不少见。雷炳林凛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义,同时看到各国因改良机器而使出品愈良、成本愈低,深感国人若不急起直追,势难与人争胜,急待从业人员发扬自力更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现有设备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和发展。他身体力行,观察到纺纱过程中的纤维运动是成纱品质的关键,从而提出加强并合和合理安排牵伸区钳口控制力的观点,并经反复试验,锲而不舍,终于在1936年夏创造性地推出粗纺机双喇叭喂入装置及精纺机弹簧销皮圈式大牵伸机构两项发明,后者在1937年4月获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批准专利五年,同年11月发给第97号专利证书。他又对皮圈伸张器等牵伸部件不断加以改进,在1939年10月31日又得当时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准予追加专利。此项发明雷炳林亦向国外申请专利,其中英国于1938年2月17日发给第505457号特许证书,准予专利16年(专利人用英文名BanLemLouie),并推荐他为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其他如印度、美、法、德、意和瑞士等国也批准了他的专利。

雷炳林搞创造发明实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为纺织科研起了开拓作用。当时中外报刊多有报道和评论,对两项发明在理论上及实践上都加以肯定。上海市申报》记者评道,雷氏的发明,一雪外人讥笑中国人只能使用机器而不能发明机器之辱。惜以当时中国局势的动荡,加以人为的漠视,除少数厂曾经采用或改装试验外,未能及时深化、提高和推广应用。而国外直至60年代初期才逐步由西欧一些著名厂商开发出弹性销活络钳口牵伸机构,全面取代传统的固定钳口牵伸机构,使全球的纺纱工艺设备起了划时代的变革,比雷氏的发明晚了20余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纺织工业部于1955年在上海组织了“综合式大牵伸装置”的专题研究和开发小组,雷炳林虽已退休,但以其弹性活络钳口之独特创造,仍受命参与其事。该项研究于1956年中试取得成功,以后曾推广了70万锭,纺织工业部且据此作出停止制造二道粗纱机的决定(缩短工艺流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亦于1966年3月2日颁发了第000257号发明证书。

1964年政府作出在各行各业继承和发展老专家经验的决定。经国家科委和纺织工业部研究确定以雷炳林为纺织工业领域的对象,抽调青年牵伸工艺技研人员充当助手,着手总结雷炳林的生产管理经验和继承、发展其创造发明;重点深入研究活络钳口牵伸机构的浮游纤维控制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大牵伸机构及探索在超大牵伸上应用的可能性。本项目亦经国家科委列入《十年科技发展纲要》。经过1964—1968年四年的工作,在院、校和工厂三结合下完成了“雷氏大牵伸研究”,对活络钳口纤维控制理论作出较为全面的探索、分析和阐述,对中国以后新型精纺机的设计提出见解;完成精纺机单皮圈牵伸装置应用摆动弹簧销的研究,对定点厂进行全面的改造,效果显着,同时为中国第一代的摇臂式弹性摆动销大牵伸装置(SFA65—1)的工艺参数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确切而有效的数据。1967年又将活络钳口理论引用到棉条直喂超大牵伸的研究工作上,设计并制出一台4罗拉、全磁性加压和弹性销超大牵伸精纺机样机,在以198倍牵伸纺制42英支棉纱及涤棉混纺纱上取得初步成效,惜逢“文化大革命”而终告天折,雷炳林本人亦于1968年病殁。

主要论著

1雷炳林.技术家的责任.纺织周刊,1947,8(1).

2雷炳林.论原棉之增产.纺织建设,1947,1(1).

3雷炳林.关于并条粗纱和大牵伸的讨论.纺织建设,1948,1(8).

4雷炳林.采用弹簧销子的四罗拉超大牵伸.纺织通报,1956(5).

参考资料

雷炳林 简历 - 名人简历.个人简历网.202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