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毁灭

毁灭

《毁灭》(Разгром),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于1925年—1926年所著的长篇小说。

《毁灭》描述的是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九一九年夏秋之间远东一支游击队的命运:莱奋生的部队受到日本干涉军和白军的追击,一面奋不顾身地战斗,一面突破敌人的包围,虽然损失了许多战士,但仍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赞扬法捷耶夫的《毁灭》,说这部小说“只写了一支很小的游击队,它并没有想去投合旧世界读者的品味,但是却产生了全世界的影响,至少在中国,像大家所知道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内容简介

1919年夏秋之间,共产党员莱奋生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活动在西伯利亚滨海苏昌地区。

一天,莱奋生派矿工出身的传令兵莫罗兹卡去送信。莫罗兹卡本想去军医院看望妻子瓦丽亚,因而有些不乐意。但他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同意执行命令。送信途中,莫罗兹卡救了一个被白匪军打伤的年轻人密契克,将他送往军医院。归途中,莫罗兹卡违纪偷了田里的瓜。莱奋生召开大会对他进行教育。

不久,莱奋生接到游击队参谋长的信,得知游击队主力在城里受到日军袭击,伤亡惨重。后来派往城里的队员又带回上级的指示: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保存部队的实力,“因为将来要以它们为核心”。莱奋生明白,他们应尽一切力量把这支部队作为战斗单位保存下来,于是他向队员们发出准备转移的命令。

密契克在医院养伤时,瓦丽亚对这个“白面书生”产生了好感,密契克也爱上了她,但又不敢向她表白。莫罗兹卡为此事同妻子吵架。他要求调回杜鲍夫的矿工排,决心今后做一名好战士。密契克伤愈出院后被分配到库勃拉克排,队员们嘲笑他的知识分子习气。他在外表上虽然逐渐变得跟大伙一样,但思想深处仍和大家格格不入。

莱奋生眼见形势日益严重,决定组织一次夜间紧急集合,以检查战备的情况。这时,乌苏里江一带已被敌人占领,白军的侦察兵多次同莱奋生的巡逻队遭遇,莱奋生只好把部队撤到森林里隐蔽。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且战且退,由150人减员到120人。英勇的游击队员麦杰里察外出侦察时不幸被俘,惨遭杀害。莱奋生率领部队赶来,击退了哥萨克骑兵骑兵连,占领了村子。半夜,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前来袭击,游击队仓皇撤回森林,但敌人跟踪追击,沼泽地又挡住了游击队的去路,情况十分危急。这时,莱奋生高举火把走在队伍的前面,指挥队员们砍下柳条树枝,在沼泽地上铺路,使部队突围脱险。

在通往士陀一瓦卡的大道上,已疲惫不堪的游击队又一次遇到敌人的伏击。被派担任巡逻任务的密契克在发现敌人后私自逃跑了,紧跟在他后边的莫罗兹卡发现敌情后却鸣枪报警,当即被敌人打死。莱奋生率领队员们奋力战斗,终于摆脱了敌人,来到大路边的打麦场旁。这时,全队只剩下19个人了。

莱奋生默默地扫视了一下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他想,他应该很快地把打麦场上的这些人变成自己人,就像默默地跟在他身后的17个人一样。他想:他必须活着,并且尽自己的责任。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毁灭》不仅描述了游击队的战斗事迹,而且着重描绘了游击队员精神上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亚历山大·法捷耶夫曾这样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国内战争中进行着人材的精选,一切敌对分子都被革命扫除掉,一切不能从事真正革命斗争的人和偶然落到革命阵营里来的人,都要被淘汰,而一切从真正的革命根基里、从千百万人民群众里生长起来的人,都要在这个斗争中得到锻炼、成长和发展”,在革命中进行着“人的最巨大的改造”①。作者对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情节结构的安排,都为揭示这一主题思想服务。

亚历山大·法捷耶夫:《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见《三十年间》第90页,苏联作家出版社。侦察时落入敌人手中,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精神。他受尽折磨,但只字未吐,牺牲前还赤手空拳地同敌人作拼死的搏斗。这些形象表明:正是革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着历史,他们不惜流血牺牲以保证革命取得胜利,同时他们也在斗争中受到锻炼,获得新生。

《毁灭》描写了为革命所唤醒的人民大众——矿工和农民出身的游击队员,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他们是革命的根基,为革命出生入死,对革命一片忠心。矿工杜鲍夫、冈恰连柯、莱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牧人麦杰里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矿工排排长杜鲍夫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本色——自觉的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和阶级自豪感。他所率领的矿工排成为莱奋生游击队的核心。在战斗中,哪里的任务最艰巨,他们排就出现在哪里。这个排的成员、爆破手冈恰连柯机智勇敢,有高度的觉悟,曾用地雷炸毁敌人的军用列车,并帮助莫罗兹卡走上正确的道路。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莱奋生的助手巴克拉诺夫是革命青年的代表,他天真、勇敢,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到小说结尾时已经成熟起来。莱奋生就是受到他的启发才率领队伍冲出敌人包围的。牧人麦杰里察是一个有着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形象。

游击队队长莱奋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在游击运动及人的改造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作者没有把他写成理想的英雄,而写成平凡的人。论外表,他没有魁梧的身躯,他也没有完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是优秀的指挥员和教育者。为了战胜敌人,他在战斗环境中对队员们进行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努力提高他们的觉悟。他通过对莫罗兹卡偷瓜事件的处理,培养了游击队员的纪律性,同时,也密切了军民关系。

莱奋生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自从他接到战略转移的命令之后,就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及时做出转移的决定,进行有准备、有秩序的转移。在游击队陷入沼泽地的紧急关头,他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出色的组织才能,手持火把出现在人群中,队员们被他组织起来,在沼泽地上奇迹般地铺出了一条路,终于把队伍从毁灭中救了出来。小说末尾,队伍只剩下19人,莱奋生觉得他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虽因失去助手巴克拉诺夫和其他同志而伤心落泪,但看到远处打麦场上的人们,就想到要很快使他们成为自己人,吸引他们参加革命。

在小说中,莱奋生是一位威严、冷静的队长,又是一个内心充满阶级友爱的人。书中动人地描绘了莱奋生夜间查岗的场面。他“悄悄地在篝火中间穿过”,发现值班人在出神,“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沉思,脸上露出善良的、孩子般的笑意”。于是,他把“脚步放得更轻”、“走起来更小心”,为的“是怕把值班人脸上的微笑掠走”。苏联作家在20年代刻画先进人物时,谁也没有像法捷耶夫那样把严峻与温柔巧妙地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谁也不曾像他那样细腻地表现共产党员丰富的精神世界。

莱奋生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成功的共产党员形象之一。亚历山大·法捷耶夫克服了20年代许多作家对群众自发性的歌颂以及他们在描写党员形象时表现的公式化、概念化等缺点。他描写了莱奋生作为领导者、教育者的作用,同时也充分揭示了莱奋生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使这一形象显得生动而丰满。

莫罗兹卡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新人的过程。他最初是具有浓厚农民意识的矿工,在他身上存在着不守纪律、偷东西、酗酒、胡闹等许多缺点。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小说最后,他担任前哨侦察,遇到了敌人的伏兵。在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他丝毫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只想到应该向同志们报警。为了使同志们得救,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生命。

与莱奋生和莫罗兹卡的形象相对立的,是最终叛变革命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密契克的形象。这个小布尔乔亚知识分子怀着浪漫主义的幻想参加了游击队。他虽然置身于火热的革命中,内心向往的却是安逸、舒适的生活,后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不惜断送曾搭救过他的莫罗兹卡和其他游击队员。之后,他还打算扮演一个受难者的英雄角色,想自杀。不过,密契克最爱的毕竟“还是他自己”,于是他“赶快把手枪藏进衣袋”。在这里,作者彻底撕下了这个叛徒的假面具。

小说末尾,作者描绘了一幅寓意性的画面。莱奋生的部队在又一次摆脱敌人的追击后走出森林,在他们眼前“呈现出大片高高的青天和阳光照耀着、四面都是一望无际的、收割过的、鲜明的棕黄色的田野”。远处打麦场上,劳动的人群在快乐、热闹地忙碌着。这个画面象征着革命的光明远景。打麦场上的人们将是革命的生力军。因此,小说没有给人留下凄惨的形象,却使人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

《毁灭》是早期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同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的《恰巴耶夫》、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一起被称为苏联20年代文学中3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中文《毁灭》为鲁迅翻译。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法捷耶夫(1901~1956)

苏联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父母均曾参加过革命活动。1912至1919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商业学校学习时,接近布尔什维克并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入党。1919至1921年在远东参加红军游击队,出席党的第10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列宁。大会期间参加镇压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乱负伤。同年秋入莫斯科国立矿业大学学习。1924年后受党派遣,先后在库班、罗斯托夫莫斯科担任党的工作,从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

科专门从事文学运动,担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全苏作协领导工作,1956年自杀。他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说《泛滥》(1922)、《逆流》(1924)和长篇小说《毁灭》(1927),是他亲身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们都以国内战争为题材,以共产党员的战斗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毁灭》生动再现1919年远东南乌苏里边区游击队斗争生活:共产党员莱奋生率游击队与穷凶极恶的日本干涉军和白匪高尔察克展开浴血奋战,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但幸存的19名战士临危不惧,终于杀出重围。小说精心刻画了莱奋生光辉形象,也鞭挞了美契克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动摇叛卖。鲁迅于1931年将《毁灭》译成中文出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极赞美这部小说。

参考资料

亚历山大·法捷耶夫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豆瓣读书.2023-11-21

毁灭.豆瓣读书.2024-04-03

【红色藏品】 鲁迅译法捷耶夫《毁灭》译稿.上海文旅党建.2024-04-03

毁灭.豆瓣读书.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