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镇
张村镇,安徽省利辛县下辖镇,位于利辛县西北部,西与太和县苗老集镇毗连,北与涡阳县店集镇、高公镇接壤,南滨西淝河,接孙集,汝集镇,省道阜(阳)、界(首)凤(台)公路、S202、S308线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捷,为利辛县三大建制镇之一.辖村委会30个,总面积10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张村铺,距利辛县城27公里。张村铺为一古镇,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文州,治鲁丘堡,并置药城县为州治。四年(621),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七年(624)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安徽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张村镇故又名鲁丘堡,文州。
2019年,张村镇行政区域面积9640公顷,常住人口90951人。
历史沿革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为巩固东北地区边疆,常陈兵于此。《左传春秋》:昭六年(前536年)“楚令尹子荡帅师伐吴,师于豫章,而次于乾溪”。乾溪,即今张村铺一带;房钟,即今阚集。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境内为晋掩击破秦重要战场。明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颍州区,下蒙城县,境内为厉兵马之野。
《安徽地方志》载:文洲,“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鲁丘堡,并置药城县,属文州。
四年,废州,改药城县为文城县,以故州治为名。
七年撤,并入城父县,故治位今利辛县西张村铺集西高处。”利辛县别称文洲即源于此。
清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捻军起义,刘洪立、王之重、江台陵、孙葵心、程大宽、郭明栋、林道修等,相继揭竿竖旗,聚众响应张乐行。
清同治二年(1863年)春,捻军主帅张乐行集各路人马20万,在张村铺一带与围剿清军作战,失利溃败,成为捻军史上一大转折。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腊月初六,李韶、赵学宗在张村铺聚众起义,不久惨遭清政府镇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豫皖苏六分区、六地委驻张村铺西傅营庄,并在今张村中学处兴办第六中学,分区副司令员李晨兼校长,主要为部队和地方培养人才。
解放后,张村铺一直为区乡(镇)机关驻地,利辛县成立前隶属涡阳县。张村镇是利辛县西北重镇,也是原阜阳市二十个示范镇之一,1999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中心建制镇。
新中国成立后,张村隶属涡阳县,1965年5月,划入利辛县。
七十年代,“学大寨,赶郭庄村,推广柳西经验”,柳西(张村镇)曾经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面旗帜。
1992年撤区并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1996年被定为阜阳市综合改革试点镇。
2009年被定为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乡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张村镇东傍楚漕河乾溪沟,南临古西淝河,北望涡阳县店集镇,自古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市场繁华,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辖区村委会30个,总面积108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张村铺,距利辛县县城27公里。乡镇面积为95平方公里,人口为7.8万。
乡镇特色:地理位置优越(省道202、308线交汇处);商业繁茂(利辛、太和县、涡阳交界最大的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特色经济突出(周边县市最大的黄淮白山羊养殖基地)。这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人文环境,东西南北多元文化的碰撞,孕育了张村铺人特有的个性,尚武而不弃文,磊落而不雕饰,慷慨而多果断,机敏而不油滑,豁达大度而轻小气,热情笃实而崇豪爽,醇厚简朴而鄙奢靡,坚实恒毅而尚进取,质直气侠而去寡信,勤勉务实而反虚妄,刚柔互济而弃怯懦,激越豪迈而重气势。
地形地貌
张村镇境内地形为平原,地势略为呈高东低、南低北高,地面海拔20—40米,最高点在王寨村,最低点位于赵王寨村,海拔16.6米。
气候特征
张村镇属暖温带季风区中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2.8℃,1月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26.8℃(1985年12月8日);7月平均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41.19℃(1960年6月21日),平均气温年较差30.3℃,生长期年平均206天,无霜期年平均192天,最长218天,最短167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647.6小时,年总辐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76天(一般为2月28日—12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极端年最大雨量1121.6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雨量247.6毫米(1989年)。
水文
张村镇西淝河穿境而过,由西向东南,入茨淮新河,境内河道长15千米。
自然灾害
张村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旱涝、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2003年6、7月份连续降大暴雨890毫米,使淮河水位猛涨,境内淝河大堤多次决口,受灾面积属历年之最;2005年7月因连续降雨,形成内涝,倒塌毁坏房屋389间,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张村镇耕地面积8.6万亩,全部为水浇地。
交通
2011年末,张村镇境内有202省道、308省道2条公路干线交会。
行政区划
截到2011年末,张村镇辖张村、菜园、李集3个居民委员会,柳东、李门、镇南、赵王寨、三里赵、四里何、杜竹园、王寨、红光、永光、柳西、后杨、高寨、高老家、淝东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张村镇辖5个社区、13个行政村:李集社区、张村社区、李门社区、柳东社区、菜园社区、柳西村、后杨村、高寨村、淝东村、高老家村、镇南村、永光村、红光村、赵王寨村、三里赵村、四里河村、杜竹园村、王寨村; 镇人民政府驻李门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张村镇辖区总人口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5万人,城镇化率33.2%,另有流动人口3300人。总人口中,男性5.34万人,占60%;女性3.56万人,占40%;14岁以下1.78万人,占20%;15—64岁5.34万人,占60%;65岁以上1.78万人,占2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88390人,占99.32%;回族610人,占0.68%。
截至2017年末,张村镇常住人口为61363人。
截至2018年末,张村镇户籍人口有33107人。
截至2019年末,张村镇户籍人口为90951人。
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张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奋力进取,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全镇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先后获得“安徽省创建文明乡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集镇工作先进村镇”、“安徽省旅游乡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等殊荣。目前,一座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小城镇初具规模,越来越彰显出皖西北名镇的风采。
教育
2011年末,张村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3563人,专任教师46人;小学13所,在校生5808人,专任教师38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522人,专任教师8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2937.8万元,比上年增长26%。
科技
2011年末,张村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9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12人,农村实用人才235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张村镇有文化站1个,文化艺术团体3个,会员30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8个,各类图书室54个,藏书40万多册,体育场地1个,70%的村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张村镇镇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病床196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19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2.3张,固定资产总值74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60人,其中执业医师13人,执业助理医师36人,注册护士12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6万人次,住院手术600台次,出院病人0.2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张村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1户,人数644人,支出111.6万元,比上年增长19%,月人均140元,比上年增长8%;城市医疗救助23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644人次,共支出1.9万元,比上年增长10%;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2人次,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62户,人数3206人,支出169.28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70人,支出51.3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99人,支出67.8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医疗救助13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013人次,共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临时救济5600人次,支出10万元,比上年增长1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36000人,紧急转移安置3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2000亩,倒塌房屋12间,直接经济损失73万元,救灾支出20万元,比上年增长18%。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福利费7.5万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服务单位2个,床位370张,社区服务设施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19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0.005亿元,使100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销售福利彩票0.002亿元,福利企业2个,安置残疾职工22人,福利企业产值0.5亿元。新增就业人员60人,有2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人。
2011年末,张村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全年共帮助11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基金合计支出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0.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0.2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0.0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004万人和0.00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0.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0.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万人,10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540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1400万元,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0.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03万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张村镇有邮政网点1个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5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6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96%;移动电话用户3.5万户,互联网用户1.1万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张村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有深水井8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2.65万立方米,铺设干线水管5千米。
2011年末,张村镇镇区有变电站1座,总占地5.7亩,安装3150千伏,配电线路10千伏4条,全镇配电变压器165台,用电率覆盖100%。
2011年末,张村镇镇区花坛2个,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
经济
综述
2019年,张村镇有工业企业48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41个。
2011年,张村镇财政总收入1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00万元,增值税400万元,企业所得税80万元。
第一产业
2011年,张村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万元,达到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70%,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生产粮食5.2万吨,其中小麦3.5万吨,玉米2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产量2.7万吨,主要品种有韭菜、大葱、西红柿、辣椒等,其中大葱5000吨,西红柿1.5万吨,芹菜1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5.5万头,年末存栏2.3万头;羊饲养量14.9万只,年末存栏1万只;家禽饲养量16.7万羽。
第二产业
2011年,张村镇工业形成以化工、铸造、机械加工、塑料制品、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2家,职工5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
第三产业
商贸
2011年末,张村镇商业网点160个,职工2516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6亿元。
2011年末,张村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各项贷款余额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
邮电业
2011年,张村镇邮政业务收入620万元,其中纯收入26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1800万元。
乡镇理念
突出三大经济(畜牧、民营、劳务),利用五大贩子(羊贩子、牛贩子、猪贩子、粮贩子、棉贩子),形成五大区域(良繁、蔬菜、经果、林草、水养殖)。
过去,张村铺有一条南北街三条东西街。南北街叫中阁街,号称三里长街,街北头坐落着中阁庙;中阁庙附近是有一条东西街,往南还有小街子和广梁街(又称李门集)两条东西街。广梁街上有火神庙,火神庙是设在广梁式桥桥洞间的微型庙,被称为“桥上庙,庙上桥”。张村铺寺庙很多,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逢庙会,周围好几十里路的人都来赶会,人山人海。自古中阁街是张村铺最繁华的街道,两面店铺一个挨一个,逢集日热闹非凡。张村人永远不会忘记1940年那惨痛的一幕: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用铁蹄践踏张村铺之后,又付之一炬,三里长街化为残垣破壁。如今,幸存下来的老屋还见证着侵略者的罪恶和那段屈辱的历史。受到重创的张村铺,直到解放后才焕发精神。北头的东西街开始发展,一些商业企业多向这儿集中,但不是很快。改革开放给张村铺添上了腾飞的翅膀,集镇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六纵五横”11条街的整体框架,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1.8万。宽阔的人民路、中心街、文州街、中阁街、新建街等街道铺设成清一色水泥路面,两旁楼房林立,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基本达到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标准。张村铺有大型专业市场14个,集体商业133家,个体商业1460家,市场辐射方圆三四十里,特别是农副产品交易到广东省、上海市、黑龙江省、陕西省、湖南省等地。隔日一集,日上市人数2万余人,年贸易额5亿元。占地60亩的工业开发小区环境优良,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不断引来金凤凰,一些外地客商和和当地农民纷纷来这儿经商办厂,一批消防器材厂、肉类加工厂、面粉厂等企业应运而生,据2008年底统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4800万元。
张村铺绿地面积占45%,到处充满绿色;各类营运车辆定点停放,交通秩序良好;有自来水厂一座,群众早就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2008年张村镇荣获全国文明创建先进乡镇称号。镇上设有完全中学、中心卫生院、农业银行储蓄所、法庭、公安中队、交管站等单位。镇东八里有刘伶墓,镇西六里有西淝河农家园。西淝河农家园为安徽省AAA级旅游企业,张村镇为安徽省旅游乡镇。驴板肠是张村铺著名的特色小吃,有二百多年历史,俗语说,“舍不得小孩娘,舍不得驴板肠。”地方特色小吃固然诱人,但古老的张村铺如今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富有魅力和活力,她不是更诱人吗?
文化
文物古迹
刘伶墓
集东头刘土楼有刘伶墓,相传刘伶最后一次饮酒过量在此一直没有醒来,人们将他葬于此地,现为一荒丘。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建有刘伶庙,并竖碑记其事。虽集市湮灭,庙祠废,但是,口碑流传未绝。
刘伶墓在安徽利辛县张村镇刘土楼村,民国乙丑《涡阳县志》:“李门集东八里有刘伶墓”。今张村镇刘土楼,旧称刘伶集,集南有刘伶庙,民国初年庙已拆除,遗有残碑。西侧有一荒冢,当地居民皆称为刘伶墓。刘伶,晋朝沛郡人,“竹林七贤”之一。沛国,汉高帝改泗水郡置郡,东汉改为国,东晋复为郡。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淝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市及江苏沛、丰等县地。刘土楼位于西淝河东、北各11公里,当在沛国境内,典籍注为宿县人,未闻宿县有刘伶墓。
刘綎墓
介于管台子与白庙之间有刘綎墓,墓冢高大,面积约300平方米,刘綎为明朝万历年间的将军,其所用铁刀重60多公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屡平倭寇,战功卓著,天启初赠少保,《明史》有传。
地名由来
《利辛县志》说:张村“明朝已称张村铺……隶属县地。西汉时,集西设有兵工厂。集南乾溪沟入淝处管台子,1984年冬疏浚西淝河时,出土鼎1个、2只,是西周晚期铜礼器。河南岸出土陶网坠、兽骨、蚁鼻钱等,有旧城迹出露,俗传为‘阴阳城’。”从2002年省文物部门对“阴阳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得知,“阴阳城”为东周至汉代遗址。“阴阳城”(传说又叫干溪城)距张村铺七八里,当地传说“阴阳城”死,兴李门集(即张村铺)。因此推断,张村铺可能始建于汉代到唐朝时期。
革命故事
1939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带领中原局机关干部视察新四军涡北抗日根据地新兴集后,11月26日途径张村住在张村中心街东一家高姓店铺内,并在此召开了由地方工作的部分同志参加的会议,传达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地区的方针以及中央关于放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指示”。1940年,张村铺曾经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本侵略者到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张村铺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狠狠地打击了日伪军和汉奸政权。
1947年10月至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豫皖苏六地委、六专署机关就驻于张村铺西七里的傅郢孜,分区司令部驻附近的柳沟程。六地委先后建立了涡亳、阜北、涡阳、蒙城县、凤台县、阚疃、怀远、颍上县八个县政权,六分区领导了淮河以北豫皖苏三省人民的解放斗争,支援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由郭沫若题写校名的现在的张村中学的前身,就是六分区于集上兴办的第六中学。中央七机部原副部长王步云、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原第一副部长王汉民等曾在此校就读,原利辛县委书记夏光、原安庆地委书记侯玉坤等,都曾是六中学生。
古庙会
张村铺(张村)历史悠久,古称文州,庙很多,有关帝庙、火神庙、中阁庙、大寺庙、东岳庙、尼姑庵、奶奶庙等等。关帝庙在登云桥(今南头大桥附近)西100米处,传说建于明朝以前,毁于1940年前后。祝融庙是一座微型寺庙,位于广梁桥(三孔)西头两孔间的上方,面朝北,是雕刻在砖上的一神和一火神像,高约一尺二,宽约九寸,有“桥上庙,庙上桥”之说;早先广梁桥西头另有一间小庙屋,屋内挂着一幅画着火神像的布画,火神像前还画着两只斑鸠,人们祭祀就在小庙屋前,小庙屋解放初期毁坏。火神庙兴建于明朝,现存的石碑记载,大清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七月曾重修广梁桥和火神庙。重修后的火神庙于1999年随广梁式桥的倒塌而荡然无存。张村粮站为大寺庙旧址,大寺庙上世纪中叶被扒掉建师范学校,其南的尼姑庵、东北一里许的东岳庙,以及中阁街北头的中阁庙,小街子的奶奶庙等几乎同时被扒掉。
庙会虽不复存在,但庙会却延续下来,如今已演变成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逢会。据老人们回忆,早先每年的十月十三关帝庙逢会,关帝庙废后改成三月十五火神庙逢会,但十月十三仍有人来赶庙会,为使两个庙会日期一致,于是就改“十月十三”为“十月十五”逢会。
昔日的庙会是相当热闹的,周围几十里的人都来庙会聚会人山人海。会上,多有大戏、杂技、高跷、旱船、狮子、龙灯等文艺活动;烧香拜佛者更是不计其数,各庙均人潮如海,庙前烟雾缭绕,炮声不绝,香灰溢池,果供如山。平时,每逢初一、十五上庙进香者也是络绎不绝。直到现在,还常见有人来广梁桥遗址西头烧香磕头。
代表人物
夏之臣
张村铺有位名人夏之臣,为明朝万历年间(1583年)进士,曾任河北省河间府河间县知县,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后以政绩卓著,攫升为监察御史。夏之臣敢于犯言直谏,力斥风水之说,决清口(今江苏省清浦区泗口)堤堰,以减水患,避免了平民百姓的巨大伤亡。
李韶
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初六(1899年1月17日),张村铺人李韶、赵学敏等人在李门集(张村铺南街)聚集2000多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与涡阳曹市集刘朝栋、牛市修和涡阳标里镇邓怀修等人领导的起义遥相呼应,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清政府惊恐万分,多方调集军队镇压,不久,起义失败,首领们惨遭杀害。
参考资料
刘伶墓--《利辛年鉴》2009年.知网空间.202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