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当代女作家张洁的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载《北京文艺》1978年7期,以下简称《森》),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然而,相对于《班主任》《伤痕》《神圣的使命》和《枫》等著名的揭露“伤痕”的作品而言,它的诗意追求显得孤立无援,缺乏共鸣。

作品简介

小说的主人公孙长宁是一位伐木工人的儿子,在“文革”时期,即使身处森林之中,也无法逃脱时代的阴影。他的“伤痕”不同于《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后者受到的是“反文化”的影响,而孙长宁则面临着“无文化”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孙长宁虽然能够避开某些意识形态的直接压制,但也因此承受了“无文化”的痛苦,比如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不了解“黑线人物”和“文艺黑线专政”等概念。这些都反映了政治控制下个体的无知状态。与《班主任》中通过政治启蒙来治疗谢惠敏的“反文化伤痕”不同,《森》提出了另一种途径——诗意启蒙。故事中,被流放的音乐家梁启明的到来改变了孙长宁的生活。梁启明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启蒙”的意味。他没有采用政治灌输的方法,而是通过音乐的力量,用诗意的方式开启了孙长宁的心智。在这场音乐体验中,两人的心灵得到了交流,超越了年龄差异和时间限制。此后,梁启明扮演了父亲的角色,通过音乐教育和知识传授,帮助孙长宁摆脱了蒙昧的状态。梁启明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留给孙长宁的音乐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孙长宁凭借梁启明传授的精湛技艺,在北京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其他考生的慷慨让位,体现了当时人们对音乐和情感的向往。这一切都表明,音乐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政治理论,它可以治愈政治创伤,赋予人们重生的机会。

《森》尝试展现了一条对抗政治蒙昧的道路,即诗意启蒙。这是一种审美的启蒙,通过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体验,使人的心灵和生活方式得到解放。启蒙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政治启蒙外,还包括科学、道德、哲学和诗意的启蒙。特别是在《森》的故事中,这些启蒙形式都是通过诗意的方式来实现的。孙长宁作为一个在“文革”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蒙昧少年,能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纯洁,并且奇迹般地成为了新一代的音乐人才,这得益于梁启明给予他的诗意启蒙。这似乎证明了诗意启蒙在中国消除政治蒙昧方面的重要作用。《森》所揭示的这种诗意启蒙理念,实际上是80年代初期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普遍愿望。例如,当时的“美学热”现象就可以佐证这一点。面对“文革”遗留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仅仅依靠科学、哲学、道德等启蒙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美”或“审美”的力量,让人们克服政治上的伤害,获得健康自由的生活。《森》通过梁启明对孙长宁的音乐熏陶,将这种普遍而又暂时难以实现的愿望转化为象征性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看,《森》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层面,还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甚至可以说,如果我们将其置于80年代的文化背景中,那么它的审美和文化价值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我们将《班主任》视为80年代文学中政治启蒙的先声,那么《森》就是诗意启蒙的第一声。

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相比,《森》因其简洁、自然和清新的话语风格,以及其所呈现的诗意启蒙情境,至今仍能感动人心。或许,它也能吸引未来的新一代读者。因为它所揭示的诗意启蒙之路,可能仍然是未来社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称《森》为80年代短篇小说的杰出之作,是恰如其分的。

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出生于北京,原籍辽宁。自幼热爱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后,进入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了首部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荣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参与首次中美作家会议。担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包括《张洁小说剧本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只有一个太阳》《在那绿草地上》及《张洁集》等。张洁的作品多次获奖,其中包括《谁生活得更美好》和《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得1979年和1983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得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她的创作主题围绕“人”和“爱”,深入探讨人类内心世界,风格深情细腻,典雅优美。1989年,张洁获得了意大利“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参考资料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搜狐.2024-08-09

【学习】新中国史上之辽宁巾帼: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女作家.网易.202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