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杨彭年

杨彭年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宜兴紫砂壶制作名家,浙江省桐乡人。杨彭年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世称“彭年壶”。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杨彭年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彭年壶”“彭年半瓢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杨彭年的壶式设计追求文化内涵,多与文人合作题诗作画,爱新觉罗·颙琰时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刘华盛。后世追仿者不计其数。

人物生平

杨彭年,生卒不详,字二泉,号大鹏。浙江桐乡人。清乾隆至嘉庆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

主要成就

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

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邓奎(符生)、郭麟(祥伯、频伽)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杨彭年在清中期,恢复了时大彬的手工制壶遗法,且与曼生等一大批文人合作,制作了一批造型新颖、题刻壶铭的文人壶,而他又能书善刻,多才多艺,和陈曼生等文人一起对紫砂的中兴、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个人作品

《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曼生瓜壶》

《曼生钿合壶》

《镶玉包锡包壶》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杨彭年与陈鸿寿合作的“半瓢壶”,是艺人与文人深入交流、全面合作的结晶。从泥料的选定、壶款的设计到壶铭镌刻曼生及其幕客全面参与,彭年则要能准确领会曼生的设计意图,并具体把它从平面的图样制成壶样,且创新款式达数十种之多,足见彭年有较高的悟性。我们还能想象,彭年在制作中一定会提出修改意见,使之完善,所以曼生壶的创新造型也有彭年的功劳在内。还要指出的是杨彭年不但和陈曼生合作,还先后与乔重禧、蔡锡恭等文人合作,这些文人大都精通书画、鉴赏,为他们制壶,并得到首肯也说明彭年确非等闲之辈。尤其是他与朱坚合作。彭年与其合作后,自己也能镶玉包锡壶。在故宫藏紫砂器中,就有一款:宜兴窑杨彭年款镶玉包锡包壶,底“杨彭年造”、“彭年制”阳文印章,而未见“朱坚”的印款,或为杨彭年自制乎?

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书画功底是一位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杨彭年在与文人的长期合作交往中,“近朱者赤”,自身的文化修养也相应提高。据说他制壶而外,亦善陶刻。杨彭年具有一定的文史知识,从下面两件作品可证明。一是他曾仿宜兴市古代文物国山碑,制一紫砂瓶,并仿碑上古文字在瓶上陶刻(现藏南京博物院),没有一定的文史知识,怎能有此创作灵感?二是在故宫藏紫砂器中有一“四方委角诗句方盘”。此方盘盘心刻十字形纹与四边线形成河洛图形。盘心分左右两边刻整篇行书铭文云“古者黄帝梦两龙授图,乃斋诣河洛求之,得龙马之图,遂命仓颉造字……余于研朱滴露之暇。有感于斯置河洛之盘,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志”,后署“道光甲午邑秋甲子朔书于阳羡友石山房杨彭年制”:从这一方盘及其铭文,我们可以窥见彭年的创作思想,并证明他是一位有深厚的文史知识、具有文人气质的艺人。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耕砚田笔记》:“乾隆时期制壶多用模衔造,其法简易,时大彬手捏遗法已少传人。彭年善制砂壶,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自有天然风致。”“兼善刻竹刻锡,亦佳。”

历代评价

陈鸿寿:“杨君彭年,制壶得龚时遗法。”

徐秀棠:曼生匏瓜壶“制作工艺娴熟、精到,有珠圆玉润之感。”

高振宇:曼生钿合壶“直腹挺刮……轮廓分明,抚之温润如玉。”

朱坚:“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包是其首创”。

人物争议

籍贯争议

一说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

参考资料

杨彭年.故宫博物院.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