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樟疫霉

樟疫霉

樟疫霉在CA培养基上菌落绵絮状,气生菌丝中等到繁茂,边缘不明显。

形态特征

樟疫霉的菌丝较直,粗3- 7μm,具大量菌丝膨大体,初期多为不规则形或珊瑚形,后期多变为球形,顶生或侧生,单生或簇生,直径18-36(平均26.5)μm;在固体培养基上球形的菌丝膨大体占优势,另外,有时还具有许多葡萄串状的膨大体,但较少。孢囊梗不分枝,直接来源于菌丝,或为合轴分枝,宽2.0-3.0μm。孢子囊卵形或椭圆形,基部圆形,30-77μm×24-52μm,平均51.1μm×34.3μm,长宽比值为1.2-2.0,平均1.6,无乳突,顶部平展或稍加厚,开口宽9-14μm;在固体培养基上大小为30-66μm× 19-40μm,平均43.2μm× 26.6μm,长宽比值为1.6,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部孔口直接放出或经泡囊释出,孢子囊单个顶生或从空孢子囊基部层出。游动孢子肾形, 10-17μm×10-14μm,鞭毛长17- 27μm。休止孢子球形,直径10-15μm,萌发生芽管或形成小孢子囊;小孢子囊长卵形或椭圆形, 12-17μm×8-10μm。厚垣孢子球形、近球形,顶生,直径19-40(平均 32.7)μm,有的柄具节状膨大体。颈卵器球形,壁薄,无色,柄较粗,多为棍棒形,直径21-54(平均31.3)μm。雄器矩形、柱形,围生,单胞或双胞,11-20μm×6-21μm,平均14.7μm×15.5μm。卵孢子球形,淡黄色,直径 19-50(平均29.2)μm,壁厚2.5- 3.5μm,满器或不满器。

中国分布

鳄梨Persea americana Mill.: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PL 137)。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 :江苏赣榆 [HP31(A1),南京(P72)]。

黄世和王建国(1983)沈崇尧等(1989)和徐敬友等(1990)分别报道此菌在江苏省和北京为害刺槐。何汉兴等(Ho et al., 1984a)、陆家云等(1984)、陆家云和郑小波(1988)以及徐敬友等(1989,1990a)报道在江苏、浙江、福建为害雪松Cedrus deodara (Roxb.)D. Don、鳄梨山茶属山茶 L. 等。吴玲忠(1989)报道在上海地区为害茶属Camellia sp.、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杜鹃花杜鹃花属 hy- bridum Hort.、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日本海棠 木瓜海棠属 中华缺翅虫 (Thouin) Koehne等。沈崇尧等(1989)首次在我国发现P. cinnamomi A2于茶花上。

在我国台湾,泽田(Sawada,1942)报道此菌寄生于李氏金鸡纳属Cinchon ledgerina Moens和金鸡纳树C. succirubra Pav.。张和喜(1977)、何汉兴(Ho,1990)和蔡云鹏(1991)报道此菌在台湾的寄主还有:凤梨Ananas cosmosus(L.)Merr. 、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 、柑橘属、中美木棉Pachira macrocarpa( CHAM. \u0026 Schlecht.)Schlecht. ex Bail.、鳄梨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sp. 等。

世界分布

几内亚土耳其、马尔加什、马来西亚、中国、日本、扎伊尔、乌干达乌拉圭牙买加比利时巴巴多斯、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共和国以色列加拿大印度印度尼西亚、圣克罗什、圣伟省提、古巴西班牙、刚果、多米尼加共和国危地马拉、库克岛、伯利兹、希腊、英国、法国、肯尼亚、罗得西亚、波多黎各阿根廷委内瑞拉南非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格鲁吉亚玻利维亚洪都拉斯海地、美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爱尔兰荷兰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斐济菲律宾萨尔瓦多俄罗斯葡萄牙越南科特迪瓦智利喀麦隆瑞士意大利新西兰摩洛哥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赞比亚

本种特点

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分布甚广,全世界约有70个国家、地区和岛屿均有报道,它侵染273属900多种不同的寄主植物,A2交配型比A1交配型分布为广,A1仅分布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南非、马尔加什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Ribeiro,1978;Zentmyer, 1980;Ho et al.,1983,1984;陆家云、郑小波, 1989;徐敬友等,1989,1990a)。本种不同交配型的形态也有差异:A1交配型的孢子囊小,多为柠檬形;A2 交配型孢子囊较大,多为倒梨形(Shepherd et al.,1974;Ho \u0026 Zentmyer, 1977)。在美国夏威夷两种交配型均有(Ko et al.,1978;Ko,1979)。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等省,A1 和A2两种交配型均有发现,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以A1交配型占优势。

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并不是原产于加利福尼亚州拉丁美洲的土壤里(Zent- myer,1976,1977),据信也不是原产于澳大利亚新西兰(Newhook \u0026 Podger,1972),它是在18世纪引入这些地区的。但是,Shepherd等( 1974)认为此菌是在一百多方年以前从新澳大利亚传入新几内亚岛、西里伯斯(Celebes)地区的。 Zentmyer(1976,1977)还认为P. cinnamomi是从马来西亚冻澳大利亚地区在早年的航海和探险中,通过太平洋和美洲,伴随植物材料和土壤首先传入西半球的。他相信此菌是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由夏威夷和中美洲鳄梨和其他热带植物的引种而传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柯文雄等(Ko et al.,1978)研究了台湾此菌的交配型 A1:A2=42:30,接近1 :1,因此他们认为此菌起源于亚洲,中国台湾被包括在起源中心之内。

Royle \u0026 Hickman(1964)和Ho \u0026 Zentmyer(1977)都曾观察到有些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的雄器是双细胞的,但我们研究的菌系(如PL 137)的雄器却为单细胞。

Hwang et al.(1978)报道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在土壤中的寿命:厚垣孢子存活最久,孢子囊次之,游动孢子最为短暂。

参考资料

樟疫霉.www1.im.ac.cn.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