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陵
概念概述
安平陵,晋哀帝陵墓。晋哀帝(司马丕)哀帝,名司马丕(公元341~365年),字干龄。晋成帝长子。晋穆帝死后继位。在位4年,病死,终年25岁。葬于安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 鸡笼山南)。
东晋王陵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晋有十一个皇帝,除司马奕司马奕被黜为海西公,死在吴县市外,其余时帝均葬在今南京城内外。
据天宝史籍《建康实录》的记载和考古发现,自南京市区晋建康城西北的鸡笼山以东至紫金山(紫金山)南坡为晋朝明皇陵区。东晋皇陵的选择,受相墓术和堪舆术的影响,讲究“望气”和“风水”,一般都背依山峰,面对平原,方向视地形而定。陵前石刻在平地上,与陵墓有很长的距离,往往不在一条中轴线上,神道多呈弯曲状。陵墓多在山腰凿岩为坑,再用砖石建墓室、墓道,然后填土夯平。
东晋皇陵不起坟,皇陵分东西二陵。
晋西陵在今南京市城中心,因在晋皇城(今台城遗址)之西而得名。据史书记载,晋西陵在今北极阁以西至鼓楼交通岗一带。又据史籍《晋书》和《建康实录》的记载,司马睿的建平陵、晋明帝司马绍的武平陵、晋成帝司马衍的兴平陵、司马丕司马丕的安平陵,均在鸡笼山之阳,不起坟。又说,四陵距上元县(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城九里,现朝天宫至鸡笼山、鼓楼岗正好是九里。
冉古集村
冉镇冉堌集村位于定陶区城东17公里处,系冉古镇政府驻地,是定陶县最大的村庄,聚落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7796 亩,人口5480 人,现有朱、王、胡、冉等44姓。有汽车站、中学、剧院、职业中专、利德尔、恳利来等企事业单位。每逢农历一、三、五、七、九为集市日。
据《冉氏族谱》记载:该村建于春秋时期,是孔子贤徒冉求(冉求)故里。据冉堌村志记载:“冉求系出于周(dan)季载,与冉耕,冉雍三贤鼎足,世居山左”。因冉姓定居于此,故称冉山。据清代徐继孺《曹南文献录》载:“刘知远自丰沛起兵灭秦,至吉旺里驻,练士卒于冉山南……改冉山为冉子堌。”《冉子族谱》亦有类似记载曰:“改冉山为冉堌”。据此,自汉代改名冉子堌,或称冉堌。再据清光绪十年《曹县志》:“魏冉(秦相)墓……葬于陶,世谓之安平陵。按冉堌之名,盖因此墓”。名称来历与时间各异。
据民国五年《定陶县志》:“仲弓墓在冉堌定陶界上”。但据《冉氏族谱》记载:“仲弓墓在四川省,冉堌集村有冉氏三贤合祠”。《山东通志》谓“魏冉墓在冉堌集。”据此,冉堌集有魏冉墓,非冉子墓。正如《山东考古灵》云:“曹县之冉堌镇为秦相魏冉之墓,而今人以为冉雍,如此之类,盖难以尽信也。”相传在冉堌集东门里大觉寺遗址东约30米处,有古墓埋深7米左右,疑为魏冉墓。
据《曹南文献录》和《冉氏族谱》所记。明成化辛丑年(1481年)知县邹鲁在冉堌集为三贤合祠。明、清时期曾四次重修。三贤冉子祠在冉堌集中心路北,有前后两院,后院大殿三间,塑有三贤泥像。院内石碑数块。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前后院有两个园门相通,前院中石碑六块,其中有“先贤冉求故里”碑一块。院中古树参天,幽雅恬静,后因年久失修,再加“文革”中破除“四旧”,拆毁无迹,后建为冉堌公社大院,今为冉堌小学。
魏冉 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人。秦昭襄王母亲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去世,秦内乱,他拥立魏昭王。初任将军,后一再任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县),号穰侯。五国合纵破齐后,他加封陶邑(今山东省定陶区西北),富于王室。与芈戎、公子悝、高陵君并称“四贵”。曾保举推荐白起为将,连续攻取晋国城池土地,并克楚国都城郢(今江陵县西北)。秦姬瑕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改用范雎为相,冉被罢免。昭王命魏冉去封地陶邑居住。魏冉出关时,仅财物重就装了一千辆大车。后死于陶,葬于陶。
参考资料
菏泽市情网 冉古镇冉古集村.www.hzsq.gov.cn.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