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

《资治通鉴纲目》是南宋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历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该书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

《资治通鉴纲目》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缺漏,删繁就简,将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记述了自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柴荣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门人李方子获手稿,开始着手刊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首次印行。

《资治通鉴纲目》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纲目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这种体裁最方便初学者使用,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纲举目张,结构分明,便于查找。

概述

在这部历史学巨著当中,朱熹修订了司马光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他的弟子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

《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但他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所以连一般历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没有,单就历史专业研究来说价值不高。宋明以来,有许多人为《通鉴纲目》附加价值,如尹起莘写了《发明》,刘友益写了《书法》,汪克宽写了《考异》,把《通鉴纲目》进一步神秘化。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为《通鉴纲目》加上御批,加强了这本书的政治性,乾隆十一年闰三月修成《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共二十卷,此书乃赓续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与商辂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而作。

文章特色

《资治通鉴纲目》是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别为义例,增损檃括”而成的,特色之一在于采用了“纲以提要,目以备详”的纲目体,大字简述史事梗概为“纲”(本书以黑体字排印),小字详叙史事本末为“目”(本书以宋体字排印),如此纲举目张,简明易读。特色之二在于行文讲究《春秋》笔法,暗含褒贬,贯彻理学家的正统思想,被视为史学义物理化学的典范,受到康熙乾隆等古代帝王的重视。

内容举例

《通鉴纲目》仿效《春秋》《左传》,创立了“纲”与“目”。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史事,记载一事,首先标列提要,用大字书写,顶格编排,即纲;之后叙述具体内容,用小字分注,低格编排,即目。这种体裁称为纲目体。

如卷三:

李世民孝文皇帝元年冬十月……以陈平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太尉……陈平谢病曰:“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勃。”从之……

其实是简化的编年体体例,条例清楚,形成了纲目体体例。朱熹不仅从体例上仿效春秋经文,从写法上也仿效春秋笔法。但由于春秋笔法的使用对其史料价值有所损坏,而且纲目体史书大多是改编之作,史料价值并不是很高

世界影响

朱熹编著的《资治通鉴纲目》自问世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全书强化正统思想,突出纲常名教,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全书简明通俗,提纲挈领,大的事件一目了然,对于读书人了解历史方便许多,特殊适合于士人的科举考试,因此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在明朝灭亡后的近百年里,朝鲜王朝一直以坚守儒家传统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以抵御满清作为事实上宗主国带来的文化、政治冲击;而由于朱熹所著的《资治通鉴纲目》“一主于大一统”,遂成为朝鲜儒生们所推崇的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资治通鉴纲目》一书开创了新的历史学体裁——纲目体。“纲”即史事提要,依据时间排列,用大字书写,仿照《春秋》笔法,寓褒贬。“目”为具体叙事,以小字分注,仿照《左传》。此书出后,各代都有注释、阐发和考订以及补、续和改编之作。纲目体条理井然、简明扼要,便于历史初学者入门,在历史知识的普及、朱熹正统思想和纲常观念的普及等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古籍说】资治通鉴纲目——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纲目体史书.哈尔滨市图书馆.2024-08-16

同著青史传久远.甘肃省纪委监委网站.2024-08-16

资治通鉴纲目(全十册).豆瓣.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