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瞿塘峡东口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原地区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

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遗址简介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1959~1975年曾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发掘,总发掘面积达57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08座。此后在长江中游及其支流的沿岸也发现有同类型的文化遗存。大溪文化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期至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期阶段。遗址内发现有为数众多的房址、墓葬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

发掘情况

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25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石杵、石镰、纺轮、骨针、蚌镰、网坠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足器极少。软陶泥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杯、碗、罐、盘、瓶、盆、钵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在大溪遗址墓葬中,死者均埋在氏族公共墓地,头向一般为正南,早期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同时也有俯身葬和侧身葬。绝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女性墓一般教男性丰富,最多有30余件,有的石镯、镶牙镯,出土时还佩带在死者臂骨上。在几座墓里还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以鱼随葬的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尚属少见。另外,还有以狗为牺牲的。大溪遗址早晚两期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变异。大溪文化的早期为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晚期为父系氏族公社的萌芽阶段。大溪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都是新石器时期不同类型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是同一文化类型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屈家岭文化是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07年5月中旬,重庆市东南地区首次发现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双人合葬墓葬等珍贵遗迹遗物。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队长白九江介绍,此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酉阳县酉酬水电站工程库区,发掘面积1125平方米,发现9处地面文物和12处地下文物。目前已清理出墓葬和柱洞等建筑遗迹。其中,墓葬为椭圆形双人合葬墓,左边为侧身屈肢,右边为仰身屈肢,是典型的大溪文化中期墓葬。

这是首次在渝东南地区发现大溪文化遗址,也是首次在酉水上游发掘出大溪文化遗址,这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扩展提供了新的素材。此外,对于瞿塘峡以东地区发现的大溪文化元素的来源认识,也提供了新的思考依据:酉水、乌江可能是大溪文化的传播途径。

2008年3月到5月12日,湖南怀化考古队对巫山大溪文化遗址遗存文物实施了抢救发掘工作。考古队共发掘汉代、战国、六朝、明、清、三国6个朝代的墓葬45座,清理出各类文物——陶器、铁器、古钱币等60余件。发掘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出土的唐朝瓜棱壶和完整的明代青花瓷碗极具研究价值。

同时,考古队在近期发掘的汉代石室墓(民间又称“蛮子洞”),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历史,此墓长5.7米,宽2.2米,高2.2米,全部是用近1000块手磨的青石砖砌成的拱形墓,具有拱门、甬道、墓室三大结构。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而且对研究厚重而悠久的大溪文化极具价值。目前,该石室墓已被搬迁到大溪乡附近的康碑(康茂才石碑)大院予以原样复修,以作为教育研究的标本。

2022年9月29日,据光明网报道,大溪遗址和大水田遗址发现约600多座史前墓葬。

三大文物古迹

将军墓

此墓极大,但早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毁,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墓石都已砌在学大寨的石坎里了,现只是一堆石头,唯一保存完好的是一块墓碑,上刻“明威将军军民兼管施州卫匡鸣鼎将军之墓”,时间是乾隆四十八年岁次所立。傍边一坟,是匡祥远之墓,光绪三十一年立,是匡鸣鼎将军的子孙,此墓保存完好。

翻阅匡氏族谱,匡鸣鼎字爱如,是明朝的将军,官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即现在湖北恩施专区)卫,算是最高的军事长官,是匡氏一族的如川始祖,清统一全国,匡鸣鼎就隐居在沙落坪,后吴三桂反清,多次派人来请他出山,他“婉拒之”,后病故于此。现在当地群众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越来越强,已给古墓修了围墙,今后还将大力整修。

贞洁牌坊

许多文物专家都说该牌坊是现渝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牌坊。

此牌坊建于爱新觉罗·颙琰三年,占地约半亩,墓已毁坏,只在一片庄稼地里,孤零零留下墓前的贞洁牌坊,它高6米,宽4.5米,共三层,由60多块沙石打制,龙凤文饰相当精美,两边有一对石狮,栩栩如生。它四柱三门,中间大,两头小,均有雕花门楣,门楣上有龙凤、麒麟丹顶鹤玉兔、祥云等精美图案,特别是有一块群龙石,下刻有“圣旨”两个大字,无疑是清朝皇帝的命令。中书“旌表故处士匡士爵之妻向氏节孝坊乾隆三十六年立”,两边对联是“抡扬节孝传千古,楔恩纶贯九泉”,整个牌坊工艺精湛,古朴雅致。

匡士爵是明威将军匡鸣鼎的孙子,向氏是孙媳妇,光绪《巫山县志。烈女传》有其专门介绍。可惜此牌坊风化严重,很多文字难以辨认。过去有基座衬托,相当高大,三道门都可行走。后来荒芜,都种了田,慢慢堆积,就显得矮小症了。

曹家老屋场

此屋是清代建筑,属徽式风格。它正门是30米宽的风火墙,上五步石阶是大门,大门上有各种彩绘和图案,还有字迹,可惜不清晰。一进大门就是四合天井,天井长8米,宽5米,边角还有一口古鱼缸,文饰古朴。特别是天井沙石板上有一脚印,和常人一样大小,传说是此屋是穿架屋,出大门风火墙外,全是木质建筑,非常出名。鲁班听说后,专门来看,大加赞赏,一跺脚,就留下了这脚印。此屋正房三间,偏房六间,连厨房、厕所等共12间,已垮塌一间,其余基本保持完好。此屋土改时分给颜姓,所以后称颜家老屋。颜姓老人去世,后人多在外,显得空荡,很荒芜。若稍加修,将是一典型的清代民居,办个农家乐,相信是很受人欢迎的。

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参考:新石器时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0多处遗址。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如口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盆、豆、钵、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

参考资料

我国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列举(一 ~ 五).个人图书馆.2024-09-03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 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4-09-03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墓葬三大奇谜.news.ifeng.com.2017-09-28

大溪遗址和大水田遗址发现约600多座史前墓葬.光明网-今日头条.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