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硅酸盐细菌

硅酸盐细菌

硅酸盐细菌作为菌肥,在苏联和我国研究较早、应用较多。一些研究认为硅酸盐细菌(Silicate 细菌界)由于其生命活动作用可将含钾矿物中的难溶性钾溶解出来供作物利用,并将其称为钾细菌,用这类菌种生产出来的肥料叫硅酸盐菌肥,俗称钾细菌肥。

成分

硅酸盐细菌一方面由于其生长代谢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能够将土壤中含钾的长石、云母、磷灰石、磷矿粉等矿物的难溶性钾及磷溶解出来为作物和菌体本身利用,菌体中富含的钾在菌死亡后又被作物吸收;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激素、氨基酸、多糖等物质促进作物的生长。同时,细菌在土壤中繁殖,抑制其它病原菌的生长。这些都对作物生长、产量提高及品质改善有良好作用。

种类

硅酸盐细菌主要指胶冻样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 mucilaginosus)的一个变种或环状芽胞杆菌(B.circulans)、及其它经过鉴定的菌株。B.circulans是得到国际承认的菌株,有文献表明其有一定毒力,需慎重对待。但我国和苏联学者一般认为硅酸盐细菌是指胶冻样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国际上现已承认其分类上的名称。后来有些研究表明某些非硅酸盐细菌也有类似的分解钾磷的功能。

硅酸盐细菌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菌落表面湿润而光滑,质地粘稠并有弹性,无色透明隆起度大,像半颗玻璃珠;菌体长杆形,大小为4~7微米×1~1.2微米,连同荚膜,大小为7~10微米×5~7微米,荚膜比菌体大10~15倍,有时甚至有2~4层荚膜。需要说明的是荚膜的产生、大小、层数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密切相关,营养丰富时,不形成荚膜或荚膜较小,反之荚膜大而肥厚,层数增多,荚膜的有无是鉴别硅酸盐细菌的重要形态特征。菌体两端钝园,菌体中往往有1~2个大脂肪类颗粒。此外,菌体中央还能形成粗大的椭圆形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复红染色能清晰地看到硅酸盐细菌形态特征。

硅酸盐细菌对营养条件要求不高,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在无氮培养基上长得很好,形成丰满的富弹性、粘稠半颗玻璃珠状的菌落,但固氮能力不高,一般每利用1克糖固定1~3毫克氮。在有氮培养基上也能生长,如牛肉膏培养基,但比在无氮培养基上长得慢些,菌落个也小,荚膜也小。硅酸盐细菌能水解和利用淀粉,在含有淀粉的培养基中不形成荚膜或荚膜很小,易形成芽胞。培养的最适宜温度是25~35℃,合适的培养pH值范围为7.5~8.0。

应用

目前的硅酸盐细菌肥料剂型主要是草炭吸附的固体剂型,其生产条件、工艺要求、质量要求和使用条件同于一般的微生物肥料,主要用于缺钾地区。我国农业土壤中的缺钾问题日趋明显,而我国钾素化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每年需要进口。实际上土壤中钾的总含量并不缺乏,只是速效钾供应不足,研究和开发利用解钾微生物,阐明其作用机理是微生物肥料研究和应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硅酸盐细菌肥料适宜施用的作物种类多,在棉花、烟草、番薯、水稻、玉米和果树等上表现出较好的效果,产量的增加达10%左右,并能提高品质。施用方式主要为拌种、穴施和根外追肥。

制备

目前国内与硅酸盐细菌的混培制剂并不是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是JT复合菌种,该菌种是由台湾省硅酸盐细菌和日本诺卡氏放线菌混培而成,由西安中晟化工中国大陆地区唯一销售,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