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
彭蒙(约公元前370年一约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哲学家,齐国人,稷下学宫代表学者之一。彭蒙在史籍中没有传记,他的事迹及思想仅见于《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大道》篇。《庄子·天下》说他是田骈之师,将其与田骈、慎到并提。
据《庄子·天下》和《尹文子·大道》记载,彭蒙起初为齐国的隐士,后在齐宣王与田地时,与田骈、宋钘、尹文等人同在稷下学宫学宫。其秉持了老子“不言之教”的遗风,在政治上推崇“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在哲学上主张“齐万物以为首”,强调事物的齐一、均齐。提倡顺应自然情势,对万物不做区别,不必思虑求知,对事物不作主观取舍,认为“道”是无所不包、不可分辨、最全面的。除此之外,其还主张察辨名实,认为“圣法治”优于“圣人治”。其思想虽与庄子有相通之处,但《庄子·天下》评价他只能算是听闻过“道”的概要,并不真正知“道”。
彭蒙的思想对后世道家、法家和名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故其学派归属存在较大争议。当代学者郭沫若、冯友兰、蒙文通、唐君毅等人认为彭蒙属于道家,是黄老学派的人物;当代学者柳诒微、唐祉星、高亨等人认为彭蒙属于法家;当代学者战化军、汪奠基等人认为彭蒙属于名家。
人物生平
生卒年
彭蒙在史籍中没有传记,他的事迹及思想仅见于《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大道》篇。彭蒙曾经在齐国当过隐士,随后与宋钘、田骈、尹文游学于齐国的稷下学宫,为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彭蒙的生卒年代,近代学者胡适认为,彭蒙的时代大概为公元前3世纪初年。当代学者吴光认为,因为《史记》已明文记载田骈、慎到等七十六人为“齐稷下学宫学士”,而田骈既学于彭蒙,则彭蒙有可能在稷下讲学,则其生活时代也应在战国中期的齐威、宣时代,比老子稍晚一些。据当代学者钱穆推断,彭蒙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70年至约公元前310年。
师承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了关于彭蒙之师的论述。当代学者许地山认为彭蒙的师承是渊源于列子。郭沫若也提到彭蒙之师是杨朱弟子。
学派归属
关于彭蒙的学派归属,学界也存在争议,主要有道家、法家、名家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道家说:当代学者郭沫若、冯友兰、蒙文通、唐君毅、吴光著等人认为彭蒙属于道家,是黄老学派的人物。当代学者司马云杰认为,稷下学宫学派的新黄老思想,也体现在彭蒙、田骈学派、慎到、宋钘学派、尹文学派的著作中。当代学者唐君毅认为,慎到、田骈、彭蒙是道家之流,若人类思想之发展趋于进,则宜先田骈、彭蒙、慎到之说,至于老,再至于庄。然人类思想亦进退白无常,则思想中先后问题,或终有不可决者。当代学者陈成吒认为,始于齐国稷下学宫的黄帝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宋、尹文、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当代学者杨义认为,庄子在《庄子·天下》篇里议论的大多是稷下学宫黄老道派的人物。当代学者胡家聪认为,《尹文子》一书中真实记述了稷下道家田骈、宋钘、彭蒙等人的政治言论。当代学者庞朴认为,彭蒙、田骈、 慎到是道家中的一派。
法家说:当代学者柳诒微说:“《庄子》以田骈、彭蒙与慎到并举,《荀子》亦以田骈与慎到并举,则田骈、彭蒙为法家矣。”此论甚是。当代学者王斐弘也同意这种说法。当代学者唐祉星认为,田骈、慎到师从彭蒙老庄一派,其学术却具有后世法家哲学的意味。高亨则又引《荀子》指出:“彭、田、慎,法家也。
名家说:当代学者战化军认为,从《尹文子》的两则材料看,他更倾向于名家。一是《尹文子·大道下》中彭蒙有关圣人与圣法两个名词的分辨;二是《尹文子·大道上》所载的彭蒙的话强调名辩,依法治国。当代学者汪奠基认为,彭蒙、慎到、田骈等都是据名法观念以论名分、名守的辩者,为战国时稷下学宫道家思想的名辩系统,“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自然观推衍出来。
其他:当代学者吴光认为,《庄子》和《荀子》中对于彭蒙一派稷下道家学派与老庄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道”论中吸收了“法”的思想,是以“道”兼“法”的。这或许是人们或说他们是道家,或说是法家,有或说是道法家的缘由之所在。在这点上,当代学者吴光同意郭老所说“慎到、田骈的一派是把道家的理论向法理一方面发展了的”看法。
著作
根据唐朝学者成玄英的《庄子疏》记载,彭蒙曾著书数篇。但彭蒙之著作亡佚甚早,《汉书·艺文志》中已无著录,其说仅见于《庄子·天下》之引述及《尹文子》中论定分(“雉兔在野”之语)及圣法治(“田子读书”章)的两段文字。
思想主张
见于《庄子·天下》篇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
《庄子·天下》篇将慎到与彭蒙、田骈归为一派,阐述他们共同的学术思想:公正而不结党,平易而无私,排除一己之见,不以机诈为谋,对万物无选择地随顺,与万物一同变化。以齐同万物为道,认为天、地与道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万物都有所可,有所不可。
齐万物以为首
根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彭蒙、田骈、慎到提倡“齐万物以为首”,就是以“齐万物”为其学说中的第一义。宋代学者林希逸认为,“无为之道”是彭蒙、田骈、慎到三家“齐同万物”之説的首要观点。明代学者陆西星以平等、无分别之意来解释“齐万物”,并以“齐万物”为彭蒙、田骈、慎到三家学说的代表。清朝学者宣颖、晚清学者陈寿昌、近代学者钟泰皆以齐物之説为彭蒙、田骈、慎到三家学説之第一要义。当代学者曹峰认为,彭蒙等人“公而不当,易而无私”的“齐万物”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容易走向关注现实政治的黄老学说,强调依据“一”把控万物;二是强调“弃知去己”“莫之是,莫之非”,排除主观成见,达致精神圆融,以化解因为万物局限性导致的种种问题。
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
根据《庄子·天下》篇记载,慎到、田骈、彭蒙之道,乃是由“弃知去己”之无所辨别,无所取择,顺应物势的转化与之俱转,而得顺应物势之道。当抛弃已有的知识、不为个人注定有限的谋虑所困之后,才有可能获得“道”一般的视野,平等淡然地对待万物。明确地交代了认知万物的态度,即彻底放弃固有的、偏私的立场,将自己置于“莫之是、莫之非”的境地,做一个“无知之物”。做到这一点需要自我的缺失(“无建己”)、不使认知功能发动(“无用知”)、不对外界的评价产生反应(“终身无誉”)。彭蒙、田骈、慎到认为这样才合于“道”,所以说“块不失道”。“块”就是“土块”,是真正无知之物。“弃知去己”的“块不失道”的办法,是专从“我”的主观方面着想,企图使“我”顺应外物。
不教之教
根据《庄子·天下》篇记载,田骈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田骈、慎到之学,在于去除心之知虑。人唯有弃其取舍是非之考虑,以大道包之,以求没有遗漏,则将不重知虑之辩。人只须任物势之变化,而与之俱往,若能如此,则己之负累就轻了。
见于《尹文子》
圣法治与圣人治
根据《尹文子·大道下》记载,彭蒙说“圣法之治”优于“圣人之治”,尧时太平不是“圣人之治”的结果,而是“圣法之治”才得以如此。彭蒙认为,圣人之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治理的;而圣法之治,则是按照事理本身内在的规律来治理的。理虽然出于已,但已并不等于理;已虽能反映出理,但理也不等于已,这有质的不同。从现象看,法律由圣人制定,但是圣人不等于客观的法理,只是依据法理立法而已。依靠圣人的个人行政能力,只能治理他直接管辖的事务;依靠圣法,才能治理好天下万事万物。
论定分
根据《尹文子·大道上》记载,关于崇尚“名法”的依据,彭蒙发现,由于自私的本性决定,为保护各自私利不受侵犯,人们自然尊重私有权.将国家法定的名分,视为神圣不可侵犯,因此,名分是维护私有制财产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
影响
当代学者汪奠基认为,从学统上说,慎到、田骈、接子、环渊、邹衍、邹奭、淳于等都是彭蒙的一支。
当代学者唐君毅认为,如果人类思想的发展是渐进的,则应该是先田骈、彭蒙、慎到之说,至于老子,再至于庄子。当代学者李永洪、刘祝环认为,老子思想受到彭蒙、田骈、慎到等人的“弃智”思想影响较大。
当代学者冯达文认为,战国中晚期,彭蒙、田骈、慎到等“齐万物以为首”,使老子之学发生了由谴责现实、离弃现实到接纳现实、调适现实的一大转向。正是这一转向,营造了包括《黄帝经》和《管子》在内的稷下学宫之学,影响了韩非子等一批法家人物,更为秦汉之际的两部巨著《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开辟了道路。从理论开展的逻辑看,彭蒙、田骈、慎到一系,启迪了由老子道家向韩非法家的这一大转向。
当代学者司马云杰认为,彭蒙、田骈学派、慎到、宋钘学派、尹文学派等,就是以“黄老道德之术”为宗的稽下学派;孟子、荀子虽然不属稷下学派,他们的学术思想也或多或少受稷下学派的影响。
相关人物
田骈
田骈,通称田子或田骈子,齐国人。因齐之田氏出于陈,故又称陈骈或陈骈子。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80年左右,是稷下学宫中著名的先生之一。在长期的稷下活动中,田骈治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旨意,著有《田子》一书。关于《田子》书,《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二十五篇,今已不存。
田骈的思想属稷下学宫黄老学派,他与慎到、环渊、接予等学者在稷下创立了黄老学派,建立起了以道、法为主体,兼采儒、墨、名、阴阳诸家之说而倾向法治的思想系统,黄老之学是道家与法家的统一。田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术观、齐物观和法治观。他的道术观没有抓住道的本质,他的齐物观没有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他的法治观则尚法而无法。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愧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关于彭蒙与田骈的关系,学界存在争论。根据《庄子·天下篇》记载,“田骈学于彭蒙”,直接说明彭蒙为田骈之师。又曰“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同举三人,始终将彭蒙排在首位,可以推断出其师承当在田骈、慎到之前。根据成玄英《庄子疏》谓:“田骈慎到,禀业彭蒙,并齐之隐士,俱游稷下学宫,各著书数篇”,进一步对田骈师从彭蒙做出了确认。
根据《尹文·大道下》记载的情况判断,田骈似乎是彭蒙的老师。当时,田骈和宋钘在讨论问题,“彭蒙在侧,越次答”田骈最后肯定地说:“蒙之言然。”从这些用词可以看出,田骈似乎应为长者。《但道藏本的《尹文子》无此段,或是后人加入的。近代学者胡适认为,还是应该依《天下篇》,慎到稍在前,彭蒙次之,田骈最后。
慎到
慎到,尊称慎子,具体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出生于赵国邯郸(今邯郸市),稍早于孟子。法家中有“法、术、势”三派,慎到是“重势”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慎到早年可能与由孔子的弟子卜商所创立的西河学派有关,后来到齐国稷下学宫学宫,成为不参与国家管理而议论朝政的稷下先生,专事讲学,负有盛名,受到齐宜王的礼遇。田地末年,稷下学宫先生纷纷离开南京夫子庙,慎到也是其中之一。在离开学宫以后慎到的去向不明,有终老齐国,入韩为大夫等诸说。
慎到的代表著作为《慎子》一书,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中,共四十二篇,已佚,今仅存残本七篇,除此以外其思想还散见于《庄子·天下》《荀子》《韩非子》等。慎到在法家思想的发展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以往的法家理论进行了整理,同时提出了新的理论,为法家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慎到虽一生没有机会去实现其政治主张,但其思想却直接影响了韩非子、秦始皇,乃至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研究价值的思想家。
评价
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对彭蒙的评价是:只能算是听闻过“道”的概要,并不真正知“道”。庄子同时也承认,尽管他们不懂道,但他们学说的梗概都是被人们所称道过的。
战国时期思想家田骈认为,彭蒙关于圣人治与圣法治的言论是正确的。
当代学者王斐弘认为,彭蒙在所说的“圣法之治以至此,非圣人之治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长期被忽略了的石破天惊的回答。彭蒙与田骈对圣人之治有独立而清醒的认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彭蒙将“法治”优于“人治”在春秋时代就擘画得非常清楚了。
名言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
齐万物以为首。
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
雉兔在野,众人逐之,分未定也;鸡豕满市,莫有志者,分定故也。
圣法之治以致此,非圣人之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