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头蛙

大头蛙

大头蛙(学名:Rana kuhlii),为蛙科林蛙属两栖动物,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主要生活于静水域湿地的水塘水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卵径约2mm,卵粒一颗颗散落在水底,很像大粉圆。一次产卵20-60粒,雌蛙一年可多次生殖。蝌蚪褐色散有黑细点,全长约4cm,尾长为体长两倍,尾鳍低,小蝌蚪的尾部有三至五条横纹,大蝌蚪则不明显。

形态特征

大头蛙体形中型粗壮,约长6-7cm,头大扁平,长宽相等,头长约为体长之一半,故称为大头蛙。吻端钝圆,上下额有黑色纵纹。眼睛瞳孔菱形红色,鼓膜小而隐于皮下。眼后方的肌发达,颞褶明显,颞褶下方有黑色斜线纹。下额有两个齿状突。背部变化颇大,深褐色、灰棕色、红棕色或黄棕色。两眼间有深色横带,有黑色W或倒v字形黑斑。腹侧及腰部有黄色花斑。皮肤光滑,但散有许多棒状疣粒,体侧及后背部有小圆疣。腹部光滑白色,咽喉部及四肢腹面有许多黑褐色斑点。前肢粗短,有黑横纹。指细短,指间无蹼。有三个掌突。后肢短而粗壮,有黑横纹。趾间全蹼,内突窄长,无外跖突。雄性体形比雌性大,颞肌发达所以头部比较大,下颔两个齿突也比雌性明显。雄蛙第一、二指上有黑灰色婚埝。雄蛙体长约87.5 mm;头部甚大而扁平,其长宽几相等,头长约为体长43%;眼后角至头侧后端之距离,远较雌蛙的大;两肌之间几乎构成一条纵沟;鼓膜不显;舌小,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列长,呈两斜行;下颌前端两个齿状骨突很大,上颌相应部位有深的凹陷。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为体长37.7%;指细短,指长顺序为3、1、4、2,第一、三指略长于第二、四指;指端圆,第二、三指侧有厚缘膜;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扁平,中者较大。后肢短而粗壮,接近体长的1.4倍;胫长不到体长之半;趾端圆;第三趾长于第五趾;第一趾末端远超过第二趾的近端关节下瘤;趾间近于满蹼,第一、五趾游离侧有发达的缘膜达部,外侧蹠间蹼几达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背面皮肤较光滑,散有少许窄长疣;体侧和背后端有少量小圆疣,眼后至肩上方有一条细纵褶;枕部有一条横肤沟;颞褶明显,上眼睑后半与肛部附近疣粒较多,胫部上方有少数疣粒;有内跗褶。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为暗灰褐色,在窄长疣粒上散有黑斑纹;而眼间有镶浅色边的横纹;上下唇缘有黑纵纹;体侧及胯部有黄色花斑;四肢上黑纹不清晰;咽喉部及手、足腹面有许多棕黑色斑纹;体腹面及股部腹面有稀疏褐色斑纹。

生活习性

常见于北部及西部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区;水栖性,终年住在遮蔽良好、沟底有落叶。

淤泥的浅水沟或溪涧中,白天也看得到,但多半躲在落叶底下。只要气候温暖适宜,可以终年繁殖,但在寒冷的一月及二月比较少见。雄蛙的领域性很强,领域叫声是单音节短促的“蝈”求偶叫声则是连续7-20个音节的蝈、蝈、蝈声。雄蛙有时会先发出一声领域叫声,然后再发出求偶叫声,如此既可以宣告领域又可以吸引雌蛙,属于多功能的复合叫声。当两只雄蛙碰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打架,并利用下额的齿状突当武器互咬对方,甚至会头破血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