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樟林

樟林

樟林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北部,是南粤瓷器、丝绸和茶叶运输的必经之地,是粤东财富积累的起点,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起源地之一,有清代中叶“粤东第一大港”之称。

唐朝时,樟林是个海滨渔村,因“遍地樟木,从灌成林”而得名“樟林村”;宋朝时,樟林是潮州市东部的盐业中心,其小江盐场使司专管沿海各地渔盐业课税;明洪武三年(1370年),樟林是扼守闽粤水陆交通要冲的海防重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樟林由原属饶平县划归澄海县,是渔鲜盈市的埠头。清朝初年,因朝廷三次颁布“迁海令”,樟林港埠几成废墟;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朝廷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樟林古港号称粤东“通洋之总汇”,“河海交会之墟”,鼎盛时期是“粤东第一大港”。19世纪开始,因河道淤塞以及海岸线的迁移,樟林古港每况愈下,港口的事务逐渐转移到汕头港的西堤码头,樟林成为去海十余里的普通乡镇。

樟林有樟林天后圣母宫、秦牧故居、风伯庙、山海雄镇庙、水仙古寺、起凤陈公祠、“哲谋广居”书斋、南盛里等景点,樟林古港—新兴街是广东省2017年南粤古驿道8处示范段之一,也是4个南粤古驿道出海口纪念地之一。

樟林故址

樟林寨,周长八百丈零五尺,环植榕树,但不久为寇盗所毁。康熙帝八年澄海区展复之后,署县事通判阎英在原“樟林寨”寨址修樟林石城,称为“樟林寨城”。

樟林石城,只有东、西、南三门,北面无门。在石城县的西南,有一“下水门”。因年久失修,樟林石城于民国十四年拆毁,城墙已不存在。后城内曾建乐观戏院、学校,后为樟林中学,现翻新建为萃英 小学。

现樟林东面的垂庆里,旧日堆顶有老榕数株。由此向南而行,可到“三丛树”,这里三株古榕环抱,再至南社大池、南社宫前、书斋前,接南社港畔沿路均有古榕存在。由东向北,至河美、新陇,也有古榕数株。现成一圆圈的古榕的分布,刚好是当时樟林寨的外廓,其方圆近一平方公里。此即樟林寨之故址。

沧桑历史

樟林,从一个海角荒埔发展成为负有盛名的港口,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她的成长,正似大海起伏的波涛。

清代康、乾年间,樟林是广东省较大港口之一,是红头船航泊的基地。北上沪、津、西至

雷、琼,南下可达安南泰国、马来亚诸地。当时,潮州市活动贸易的兴起,使樟林迅速趋于繁荣,樟林的先辈,移居海外的也日益增多。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樟林港,樟林遂转为内地埠市。回顾樟林的过去,看看樟林的现在,我们喜见这古老的海滨埠市,正在随着历史的脚步不停地前进。

樟林港埠的兴旺起始于康熙帝七年(1668年)海疆展复。康熙八年澄海区复县之后,人民重返家园,重修石城县,并移东陇河泊所置于石城内,又设海关税馆、右营守备署等机构,樟林的渔业盐业、航运业迅速恢复。至康熙二十三年,正式弛海禁,樟林港埠商人纷纷造船出海。到了康熙末年,又准与罗进行大米贸易,远洋航海事业应运面生,由渔港转商业港,樟林港埠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23年至1791年)大约70年的时间,是樟林港埠早期的黄金时代。这时“六社八街”的港埠格局已经形成。红头船已多不胜数。所谓“六社八街”指的是港埠中心的仙桥、长发、古新、广盛、顺兴、洽兴、永兴、商园等8道大街,和围绕的外围----东、西、南、北社及塘西、新陇等6个村社,后又扩增三条街道共数百间铺屋。其中仙桥街和长发街最繁盛,仙桥街拥有商店和作坊60余家,故有“金仙桥,银长发“之美称流传至今。但这些铺屋,各营其业,有海产、豆行、米行、布行、药材行、茶行、洋行、当铺、日杂、百货、染织、糖房、火、打铁、打石、渔网、竹篾、屠宰、食陇口、南关口、卡路口、南洋口等税馆5处。广东省每年从澄海区五口征得的税银,占全省总额的1/5,而樟林口居五口之首。由此可见,樟林港埠发展到那时,其地位已是举足轻重了!

樟林港埠的红头船,经雍正帝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咸丰四朝,历时10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已拥有数十支远航船队,每支船队有红头船不下百余艘。每年乘季候风,北上杭州市苏州市宁波市上海市青岛市天津市日本,南下雷州市海南省安南泰国、实叻、三宝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东南亚诸国。出口红糖、靛青、陶器、瓷器、抽纱、工艺、渔网等;进口大米、豆类、丝绸、布匹、木材、中药及各类洋货、西药等。

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樟林埠也成为潮汕地区早期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故史称“通洋总汇”。据不完全统计,早期往马来群岛诸国的华侨先辈,60%以上都是从樟林港埠出发的。如暹罗吞武里大帝郑王的父亲郑(澄海华富村人)、大将军陈式(铁铺石丘头人)、饶平隆都金财合和陈利家庭的肇基

者陈焕荣等政要豪贾,都是在樟林港埠乘红头船出国谋生的。据说离乡别井的先辈,在出发的前夕,都要到樟林井仔泉去盛一瓶水,到象鼻山去掏一手巾土,挥泪拜别天地、父母,然后,才步履蹒跚地登上即将远去的红头船。但他们到了异国之后,又把带去的“水土”,投进异乡的井里,表示对当年踏上征途的故里----“根”----樟林港埠的一种永久的怀念。现泰国樟东联谊会会徽图案,就是一艘即将扬帆远征的“红头船”。这正是对千千万万侨胞寻“根”心态的真实写照。

、新兴街、南社“三丛树”、樟林中学、樟林西塘,新围天后宫。

新围天后宫

樟林天后庙有数处,现知最早的是位于山脚的灵感宫约建于元代,还有“暗巷宫”新围天后宫等。而最著名的是新围天后宫,樟林港贸易最繁盛的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在接近樟林港口入海处的新围地方,约十亩地,以福建泉州的天后宫为蓝本,盖建了当时广东省最大的天后宫,为区别于原来外垄埔的天后宫,称“妈祖龙见宫”或“新围天后宫”。为了褒奖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功绩,当朝宰相刘墉(刘罗锅)特破格为这座海隅神庙题赐“海国安澜”四字巨匾,由是,使樟林港埠、新围天后宫更为香名远扬。

在新围天后宫东西两庑墙壁中嵌有乾隆五十六年所立的二十二块建庙捐款石碑,从碑记的内容可看出,捐款者有粤东闽南地区沿海数县的官员和士绅,也包括了韩江上游的梅州市(今梅州)、大埔县的信众,而主要的捐款者则是樟林港埠的四十八家“商船户”和九十多对“槽船舵公”,如林瑞合、陈胜瑞、陈有金、陈协金等。(陈协金,乾隆五十年因出海遇风浪,漂泊到琉球王国,乾隆五十一年三月驾船回国。回国前向琉球国王领取回国执照,执照中开列了船户陈协金,舵工蔡仲和三十一位水手,五位客商的姓名并随带物件,其中有:“天后娘娘一位,千里眼将一位,顺风耳将一位,女婢二位”。陈协金等人回国第二年就捐款参加建新围天后官。陈协金还亲书“永绥后禄”牌匾挂于天后宫,以答谢神恩。)

新围赤湾天后宫,原宫的建筑宏伟壮观,富丽堂皇,绚烂多彩。宫前有一个十分广阔的广场,场中有一大影壁,壁上有“旭日澄波”的嵌泥玩具,瑞采夺目,两旁旗杆耸立,两只灰狮:一雌一雄。雌狮抚子,雄狮含球,雄守在旁。广场外一个大放生池。宫的主体,前辟五封门,中门前两只石狮,两个石鼓分立左右。左右门为日月洞天。五封门内五进不见天,有大拜亭三座,两庑廊连接。正厅筑石亭一座,两侧有小亭;厅前高挂巨匾:一是“天后圣母宫”,一是“天恩公”;厅上有宏伟的大殿,大殿中供奉金身、凤冠霞帔,乘青鸾舆的天后圣母,左右有女官司香、司花及其他侍女分立两旁。壁上高悬尚方宝剑,绘红日鲸波和龙凤纹云,光彩耀目。正厅左右有厢房,以搪瓷片构成龙窗、凤窗。后厅为三层楼高的“朝天阁”,这就是天后的 梳妆楼(楼高17米),也称“望海楼”。楼阁两旁由上到下,各有石阶十八级(因是宫殿式建筑,所以石阶的级数可建9或9的倍数),楼阁正厅悬挂“懿德惠恩”匾额,圣母,右厢的房中设宝塌,布置云幔蕙帐、绣被锦褥、枕头;衣橱、交椅、脸盆等,作为天后起居的闺阁。楼前挂着“海国安澜”的匾额,两旁对联是“五更先挹曙,六月已知秋。”过去人们登上楼,北眺莲花秀峰,东望浩瀚大海,南瞰滔滔东流的韩江,四周翠碧如画的原野尽收眼底。

从前门到后殿的两廊各有房十八间,供奉顺风公、注生娘等十八位妈祖的陪神。全庙共有房三十六间。入门两侧又设茶亭二个,正厅前的大院中,右边有一水井,水清洌又甘纯,左边置一大龙缸,龙缸中盛着专门从樟林八景中的“井仔清泉”挑来的“吉水甘泉”,煮茶供洋船上岸的人和众多乡众饮用。

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的天后圣母宫,建于清代樟林的全盛时期,又位于千舟云集的樟林港口,反映了二百多年前潮汕地区人民勇于向外拓殖,迎战风浪,发展海运的强烈愿望,也是樟林海运昌盛的历史见证物。

新兴街

新兴街。新兴街是樟林古港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至今的仅有一街。该街建于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街长达200米,由54间两层楼的货栈组成。每间货栈宽5米,长10米,最和的21米。栈房巨楹厚板,精灰厚墙,质量特优,可囤积大批货物。栈房前门向着街道,后门连接内港,临内港处,设石门、水闸各一个和小码头一处,便于制水和起卸货物。当停泊在外港红头船上的货物要运进内港时,改用小船载入,直达小码头,然后搬进栈房,省时省力,通畅无阻。此种建筑,坚固耐久,实用科学,是潮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新兴街口东南面不有一高大建筑物,建筑物的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岛海面即可见到。街的入口处,是一座小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新兴街”街名,临内街一面,又书狂草“紫气东来”四字。街中部转弯处有一大码头,设有石门、木闸制水,码头对岸为南社。码头东侧,有一“即南海小庙,俗称“阿娘祠”,供奉南海观世音。据口碑,原街南面出口处,还有石牌坊四座,其中一座系著名书法家吴殿邦手书“入门思敬”,今已无存,仅存出口一座,也书街名。值得一提的是,栈房中有两处富寓史考价值的超脱建筑:一是“安平栈”,该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十分清楚,栈内有一碑记,说明兴建年代及资金等情况,其余结构布局,保留原状,进之如闻古港涛声,古风犹存。二是“藏资楼”。相传是红头船主巨贾蔡彦(澄海程洋岗人)之寓所,也是栈房住屋两用的建筑。据新兴街一位100多岁老者称,从他懂事至今新兴街面目依旧。由此可见,新兴街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一个历史缩影,它记录了18世纪初叶樟林古港的经济、政治、人文和民俗风情等情况,应证了古港的历史地位:它是潮人对外拓展、对内繁荣经济的忠实历史见证。

西塘

樟林西塘,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塘西村内。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有凉亭、书屋,光绪年间为樟林南社洪家购得,按苏州园林样式扩建,以后历代均有修建,为粤东名园。

樟林西塘是集住宅、书斋、庭园三者一体的庭园,亦称洪源记花园,是粤东地区较为著名的庭国之一;建于清羁嘉四年(1799年),历代续有修建。该庭园面积仅及亩许,前临外塘,亭楼阁,假山莲池,客厅书房,园林花木莫不具备,其东部凹入为水湾,过去通航外河,停泊船艇庭园的最大特点是结合地形,在有限的面积内获取最多的景观效,自此誉之“潮之名园”,可见其韵致不亚于拙政之大观。

西塘镇占地面积230平方米,虽仿苏州园林样式而建,却不失潮汕地区建筑特色。结合地形,分为居宅、庭园、书斋三部分。庭园大门东向、进门为封闭小院,正中辟圆洞门与园内相通。入洞门右侧为居宅,是一明暗平 房,厅面隔扇及室前窗柩,细木装修纤巧精丽,宅前有拜亭和大庭院。中部庭园植遍竹木,以曲折的水池为主体,狭窄之处卧是平桥,又与宅风檐廊相通。池北叠石假山,有山脚下洞。进洞内攀石级可达山顶,山顶上立有重檐六角亭,称碧螺亭。亭内立有一小塔。池南有重檐尖顶的芳亭,立于水畔。园西部的书斋为二层楼阁,四周环绕小廊,上层可直接通往假山。庭园不专设园墙,以假山、楼阁为界,把园外空间和景色引为借景。充分体现了庭地小,建筑比重大,援引庭外风光入景的特点。

西塘镇,虽占地只有1亩,但楼台、亭榭、假山、塔、洞、象形石、松化石、荷池等巧妙安排,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美境,使得山水相连,林木相间,亭台楼阁各 得其宜,造化生灵维妙维肖,挈落其间。创设了“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艺术境界。至光绪年间,被南社乡“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市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一新;又斥巨资采购名家书画,有唐寅陆润庠何绍基等人墨宝真迹;还珍藏《元史》一部,自此声价倍增。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都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堪称潮汕地区第一座“苏州庭园”。

参考资料

清代中叶的“粤东第一大港”.文史广东.2024-04-10

新春畅游古驿道之八:樟林古港,百年商埠,见证潮汕侨胞的悲欢离合.今日头条.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