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晶
斑晶(phenocryst)是一种在火成岩中早期形成的相对较大的晶体,通常明显大于岩石基质中的颗粒。这种晶体大小上有明显差异的岩石被称为斑岩,使用形容词“斑状”来描述它们。斑晶通常具有自形形式,因为它们要么在岩浆内早期阶段生长,要么是在成岩后再结晶。斑晶的存在对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有重要影响,地质学家还利用斑晶来帮助确定岩石的起源和转变。
介绍
斑晶是指斑状结构中的较大的矿物晶体,是一种嵌进细粒或玻璃质火成岩中比较大的晶体。结晶通常较基质为早,故常为自形晶。由于结晶条件经常变化,斑晶形成后,往往遭受熔蚀、分解、破碎或转变为另一些矿物。
斑晶举例
如斑状花岗石(似斑状结构)中的正长石斑晶;花岗闪长玢岩(斑状结构)中的斜长青石斑鱼晶。在一些伟晶岩中发现的最大晶体通常是比其他矿物大得多的斑晶。在奥长环斑花岗岩中,正长石斑晶被包裹在钠斜长石,如奥长石外壳内。
斑晶分类
岩石可根据斑晶的性质、大小和丰度来进行分类,并在确定岩石名称时,往往会注意是否存在斑晶。无斑隐晶岩是指没有斑晶,或更多的是斑晶含量小于1%(按体积计)的岩石。形容词“斑岩的”(phyric)有时被用来代替术语“斑状”以表示斑晶的存在。斑状岩的命名通常用矿物名来修饰,一般按矿物丰度递减的顺序来称呼。例如,橄榄石在玄武岩中形成原生斑晶时,其名称可从玄武岩细化为“斑状橄榄石玄武岩”或“橄榄石斑状玄武岩”。在更复杂的命名法中,岩石的分类还会考虑斑晶的尺寸和丰度。
特点
斑晶是一种嵌进细粒或玻璃质火成岩中比较大的晶体。出现斑晶使岩石具有斑状结构。最常见的斑晶是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严格说来,斑晶由熔融岩石物质(熔岩或岩浆)结晶形成。它们通常可表示比它们嵌入的基质要早和缓慢的结晶作用阶段.要把斑晶与某些比较大的晶体(斑状变晶)区别开来,后者发育在固体岩石中,是变质作用或交代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