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斯维里多夫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斯维里多夫(俄语: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Свири́дов,1915年12月16日-1998年1月6日),有时根据英语读法作“乔治·斯维里多夫”,是苏联新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活动家,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音乐作品深受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唱诗和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以及俄罗斯文化的赞美。斯维里多夫的音乐风格被认为是“新浪漫主义”,采用丰富的和声,拥抱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他的作品包括俄罗斯浪漫诗人如米哈伊尔·勒尔蒙托夫、费奥多尔·屠格别尔和亚历山大·布洛克的诗歌音乐设定。
人物生平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斯维里多夫(1915-1998),苏联新浪漫主义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名字从英语翻译为乔治·斯维里多夫。1915年12月16日生于法捷日城(今库尔斯克州),自幼深受民俗音乐影响,会弹巴拉莱卡琴。父亲瓦西里·斯维里多夫亲历了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拥护者,在乔治斯维里多夫四岁时被杀。之后举家搬迁到了库尔斯克。斯维里多夫在那里读小学,期间学习了俄式三弦琴(三角琴)的演奏。以个人超强的演奏能力被选入了当地的俄罗斯民族管弦乐团,1929~1932年在库尔斯克音乐小学受音乐教育。
1932~1936年就读于圣彼得堡第一音乐中学钢琴班与作曲班。1936~1941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事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和利亚赞诺夫。
1941年毕业以后没几天便加入了苏联军队,随后就被派去了乌法的军校,但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不久便离开了。40年代在诺沃乌里扬诺夫斯克和列宁格勒工作。
1940年为影片作曲。由他作曲的影片有:《被开垦的处女地》(1940)、《普尔热瓦利斯基》(1952)、《作曲家里姆斯基·科尔萨阔夫》(1953)、《伟大的战士》(1954)、《复活》(1960)、《俄国的森林》(1964)、《暴风雪》(1964)、《时间呀,前进》(1966)、《我看见了新世界的诞生》(《红钟》的第二部)。
1956年后定居莫斯科。
1962~1974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
1968~1973年任俄罗斯作曲家协会第一书记。
1995年,他80大寿时举国关注,总理也出席了庆祝音乐会。
1998年初,俄国东正教新年前夕,斯维里多夫逝世于莫斯科,享年83岁。
个人作品
斯维里多夫的创作以声乐作品为主。他革新了康塔塔、清唱剧体裁,并创造出声乐交响诗、多乐章室内声乐音诗、合唱协奏曲等声乐体裁。
他的重要作品以诗人为主人公,反映了重大历史转折和人民生活,如交响诗《纪念谢尔盖·叶赛宁的诗》(1956)、《热情清唱剧》(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诗,1959)、康塔塔《呆板的俄罗斯人》(叶赛宁诗,1964)、《春天康塔塔》(В.П.涅克拉索夫诗,1972)等。他还作有以现代民俗音乐加工而成的管弦乐合唱曲《库尔斯克之歌》(1964)、管弦乐曲《小幅三联画》(1964)、合唱协奏曲《普希金的桂冠》(1978)、大合唱《夜空的云》(1979)及浪漫曲、戏剧配乐等。他的音乐把俄罗斯古代仪式歌曲、宗教歌曲和现代革命歌曲、群众歌曲、街头小曲熔于一炉,又以20世纪的创作技法加以丰富,形成他特有的风格。
他一方面忠实地继承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和俄罗斯民间音乐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并不露痕迹地借鉴了现代音乐技法,使其创作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于独特的个性。他的音乐充满了抒情性、史诗性和画面性,以形象突出、感情真挚、语言清晰而引人入胜。所有作品中,最出名的便是《暴风雪》。写于1974年,是作曲家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中篇小说《暴风雪》而谱写的音乐。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与普希金原著的格调十分吻合,从而使小说中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获得荣誉
他于1946年获斯大林奖,1960年获列宁奖,1968年和1980年两度获苏联国家奖,1970年被授予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75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并曾两度获颁列宁勋章。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