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英文名:CHINA SCIENCE DAILY),是中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一周五刊,彩色印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的前身《科学报》在北京创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内部资料”的字样。1989年1月1日,报刊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07年3月5日,《科学时报》的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1月1日,刊物复名为《中国科学报》。2019年初,《中国科学报社改革发展总体方案(2019—2023年)》实施移动优先发展战略,开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5月,《科学时报》开通中国科学报知乎、中国科学报百家号。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技术协会成立。2024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发布新浪微博称,携胡璟璘、邓妙怡等8名学者入驻微博。
《中国科学报》因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被两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报人民号荣获“人民号2020年度优秀媒体号主”。2023年11月,中国科学报刊播的《“九旬院士“一站到底”令谁脸红”》《地下700米的孤勇者》分别荣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历史沿革
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的前身《科学报》在北京创刊,是中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内部资料”的字样,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
1979年11月2日,《科学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1980年底,报社形成了由14名专职采编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为对开大报,每周一期。同年5月,《科学报》编辑部在征得中国科学院有关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
1985年,《科学报》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1987年年底,《科学报》在中国科学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通联队伍。1989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
1993年1月,《中国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同年7月1日,《中国科学报海外版》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范围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700多家大学图书馆订阅。199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隶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次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版发展为每周28版。同年6月29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
1999年6月17日,报社迁入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2000年1月1日,《科学时报》经批准明确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2003年1月1日,《科学时报》首次彩色印刷出版,并由日报改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对开8版,4个版主报,4个版周刊。2007年3月5日,《科学时报》的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12年1月1日,《科学时报》正式复名《中国科学报》,推出《中国科学报•元旦特刊》,这是报社历史上首次出版对开百版。
2014年12月,报社开通科学网头条号;次年1月,开通中国科学报头条号。2019年初,《中国科学报社改革发展总体方案(2019—2023年)》实施移动优先发展战略,开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2020年2月3日,《疫情拐点将到?陈薇: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最长期奋战》文章在《中国科学报》头版刊发,相关音视频作品在新浪微博播放量达1164万、在头条号播放量达1199万。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报人民号荣获“人民号2020年度优秀媒体号主”。2022年5月,开通中国科学报知乎、中国科学报百家号。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协会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基层组织,是推动报社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4月,首批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小记者实践及培养基地在深圳成立。
2024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报》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发布新浪微博称,携胡璟璘、邓妙怡等8名学者入驻微博。
所属机构
《中国科学报》的出版单位为中国科学报社,它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等。中国科学报社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记者站,与国内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报社拥有两报(《中国科学报》《医学科学报》),一网(科学网),两刊(《科学新闻》、《科学新生活》)及移动新媒体矩阵等传播平台。
报社现状
采编方针
报社拥有专业的策划团队,拥有“两报”“两刊”、科学网及新媒体平台资源,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传播服务。拥有资深策划团队,可根据需求为客户设计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专业的传播解决方案。
内容构成
报社业务构成包括转播(推拉流)、主题直播活动策划和内容定制、直播技术服务、融媒体平台推广传播等。可为科教机构的线上线下会议、论坛、讲座、活动发布等提供专业策划、直播技术、全媒体内容生产(图文/视频/直播等)服务,并可提供面向科教用户群的精准传播推广服务。
运营模式
报社与各大主流媒体及新媒体有密切合作关系,传播渠道包括报纸、杂志、网站、微信、新浪微博、各类视频平台等,让宣传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宣传。报社拥有丰富的活动策划经验和创意,可为客户组织策划各类活动,如新闻发布、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等,让品牌形象得到全方位的宣传和宣传。
主要栏目
1993年11月,《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祚庥的文章,对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研讨,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出版社也发了通稿。1994年7月,《中国科学报》一版开辟专栏,开展“维护科学尊严”讨论,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及伪科学、学术造假等等进行揭露和批判,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1996年5月,报社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科学快讯》专栏,将《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2012年8~10月,派遣记者随“大洋一号”采访报道中国大洋第26航次科考,在《中国科学报》开设“大洋之旅”专栏,同时在科学网开博客,以科考日记的形式,将科考现场第一时间呈现给读者。
人员结构
报社拥有一支专业策划、导演、出镜主持、摄影师、灯光和后期制作团队,拥有专业演播间和视频后期工作站。可提供策划、拍摄、剪辑包装、融媒体平台推广等全流程生产和传播服务。
其他媒体形式
报社传播平台还包括:科学网新浪微博、科学网视频号、科学网B站、科学网抖音号、科学网百度号等;目前视频类矩阵账号粉丝达250万+,报社全网融媒体平台粉丝达1000万+。科学网直播平台年直播数量200-300场,集萃了丰富的高端学术科研交流、高质量科普内容等,在海内外科教圈打造出有影响力的传播品牌。
科学网www.sciencenet.cn于2007年1月18日上线,定位为“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在科教界拥有较为广泛的美誉度。目前,科学网在全球网站中排名4000名左右,在中国网站中排名500名以内,在全球中文类科技网站中稳居第一。
出版文章
以上数据来源于
知名人物
历任领导
以上数据来源于
其他媒体人
以上数据来源于
获得荣誉
作品荣誉
以上数据来源于
报社荣誉
以上数据来源于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报系列.科学网.2024-05-30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2024-05-30
历史沿革.中国科学报.2024-05-30
#中国科学报携8名学者入驻微博# .新浪微博.2024-05-30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目录.新华网.2024-05-30
传播服务.传播服务.2024-05-30
直播服务.中国科学报.2024-05-30
视频拍摄.中国科学报.2024-05-30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报.2024-05-30
2022年度《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优秀编委、优秀作者和优秀编辑名单揭晓.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