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旗营镇
谢旗营镇位于武陟县东北部,隶属于焦作市武陟县。总面积57.65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东南距郑州市40公里,东北距新乡市40公里,西北距焦作市40公里,处于三大城市经济圈交汇中心。谢旗营镇交通便利,焦郑高速公路、新洛公路、云台大道和詹郇公路穿境而过。 谢旗营镇历史悠久,明朝时期属于福善乡和千秋乡。1983年4月,公社改为乡;1996年9月,撤乡建镇。截至2019年末,谢旗营镇户籍人口为65,375人。截至2020年6月,谢旗营镇共辖2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谢旗营村长安街01号院。 2011年,谢旗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20元。截至2019年末,谢旗营镇共有工业企业32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共有81个。谢旗营镇是武陟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历史沿革
因镇人民政府驻谢旗营村故名。明属福善乡、千秋乡;清至民国初年属善一里、千二里;谢旗营、杨堂二村原属获嘉县飞地,1933年后归武陟;抗日战争胜利后属兴国乡及建国乡的一部分并属革命政权修获武县的程封区,北小段村在1947年5─7月为该县政府驻地。解放后,先为七区,后属五区。1955年撤区建乡,先后由谢旗营、村、张官滩、程封、后牛等乡并为谢旗营、程封二乡。1958年8月改为谢旗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谢旗营乡;1996年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辖3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谢旗营村。
文化
谢旗营,在武陟县城东北,西魏时期这个地方叫太宁镇。大明万历年间才改称谢旗营。太宁镇改为谢旗营还有一段传说呢。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一支官军进京,路过太宁镇。这支队伍军纪十分败坏,途经之地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太宁镇的百姓忍无可忍,他们奋起反抗。经过了一番激烈战斗,官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狼狈逃窜。
残余的官军回到京城后,向万历皇帝奏道:“太宁镇人要造反,他们竟截杀过路的官军。”皇帝听罢,怒不可遏,立即派一位姓谢的将军,率一支精锐的官军去血洗太宁镇。
这位谢将军为人正直,办事精细,他想:血洗太宁镇,关系到成千上万百姓的身家性命,万万不能草率行事。离京之后,他挑选了十几个精明强干的人,去太宁镇打探情况。
谢将军率领大军,先扎营在离太宁镇北三公里的常村、雁门,即修武县郇封一带。谢将军听了探子们的真实报告之后,大吃一惊:情况与官军上奏的恰恰相反。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太宁镇察访,经过数日的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原来并非太宁镇的老百姓造反,他们只是不堪忍受官军的欺辱,才被迫自卫,官军被杀,实在是罪有应得。
谢将军回营后,派人通告太宁镇的老百姓,说明官军在朝上的谎奏,以及今日官军的来意,希望把太宁镇改个名,以说明太宁镇被官军血洗后,已不复存在,好向皇上交差。
太宁镇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纷纷来到兵营,感谢谢将军。谁知谢将军早已拔营启程了,只见远处有一支“谢”字大旗在风中飘扬。
太宁镇百姓为了报答谢将军的大恩,便把村名改为“谢旗营”以示纪念。村名一直被沿用。
经济
工业
工业发展迅猛。全镇拥有工业企业8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家,主要项目有包装、铸造、玻璃深加工、粮油加工等。前牛工业区为豫北最大的私营铸造工业区,区内有38家铸造企业。全镇有8家初具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
农业
农业资源丰富。以粮油加工、禽蛋加工、苗木公司等为依托建立了5大种植基地、4个饲养小区,即5万亩优质专用小麦、3万亩粮饲兼用玉米、1万亩大葱、1万亩花生、5000亩苗木;120万只鹌鹑、80万只蛋鸡、5万头生猪、1万只羊。2003年全镇畜牧业总产值达88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商贸业发达。镇区内有豫北最大的水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亿元;有大葱、苗木、鹌鹑、猪等6个专业产地交易市场
特色产品
大葱、小麦、农药、蔬菜。
谢旗营镇是省科技示范镇,该镇坚持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其中,该镇的大葱种植已初步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截止目前,全镇种植大葱的村已达到24个,大葱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0300亩。2001年,全镇大葱种植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实现利润8000万元。种植大葱已成为该镇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示范引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对于结构调整,有一种观点是“船大抗风浪”,认为规模越大越好,还有一种观点是“船小好调头”,认为规模越小越容易适应市场变化,但我们认为,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该镇徐庄村多年来一直有种植大葱的传统,并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此外,大葱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前景看好,因此,该镇党委、政府将大力发展大葱种植作为该镇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谢旗营镇党委、政府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使得大葱种植在全镇迅速掀起热潮。
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努力提高产出效益传统的大葱种植模式是葱、麦两熟,这种种植模式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一直禁着谢旗营群众的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勤劳、聪明的谢旗营镇徐庄村群众进行了大胆创新,即在麦垄中套种一些莴苣,春菜收获后紧接着种瓜,然后在瓜田种植大葱,葱垄中再套种小麦,循环轮作,一年下来,除去成本,一亩地净赚2000至3000元。效益是无声的号召,仅仅两年时间,“一年四熟”的种植模式在徐庄村得以推广,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村庄辐射开来。镇政府对此现象高度关注,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这种模式进行总结、完善,另一方面组织全镇各村两委、干部群众代表到徐庄去实地参观考察,很快这种模式在许多村都得到了试作。各村又都结合各村、各农户实际,又开创出“一年三熟”的模式,对此政府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引进优良品种,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方面,由于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大葱种植由原来的徐庄一个村,增加到2009年的24个村,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几百亩,扩展到1万亩。
参考资料
武陟县人民政府.武陟县人民政府.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