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莉
林西莉(1932年-2021年9月26日),女,瑞典人,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
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
2021年9月26日,林西莉去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七八岁时她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珍贵的礼物,一把粉红色的中国伞,上面还有奇妙的中国字。这是传教士从遥远的中国带回来的。老师也常跟他们提起,世界上还有中国等其他国家。多少美好幻想和童年的好奇都寄存在那把美丽的伞中,至今她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它。从此,林西莉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育经历
1961年,28岁的林西莉第一次见到古琴。那时她偕夫婿定居北京两年,并到北大继续学习中文。与此同时,林西莉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古琴。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西莉师从古琴大师王迪。两人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得林西莉对古琴的掌握和理解都有了质的提高。
几十年的古琴生涯,让林西莉对古琴的了解深入其中。直到现在,林西莉每周都会在家用六十年代老师们赠她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弹上一曲。
工作经历
1971年起,林西莉在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
个人作品
《古琴》
林西莉结合她几十年学琴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书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2009年冬天,77岁的林西莉把她的《古琴》带回了中国。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在中国学到很多,我很高兴能用这本书来回报中国。”
《古琴》是一本优美、好读、丰富的书。它从林西莉学琴的经历和进入古琴文化世界的体悟写起,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这件乐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与诗歌音乐乃至与人的生活方式及命运的关系,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手笔。
《汉字王国》
《汉字王国》里收录了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从字形上追根溯源,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原来传递着这么多的故事。
此书1989年在瑞典出版的时候,就让林西莉第一次获得了奥古斯特文学奖。热爱文化的瑞典人总是把当年奥古斯特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书籍当作圣诞节礼物,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和《古琴》就这样两度用中国文化点染了瑞典人的最隆重的节日。
2006年,《汉字王国》引进台湾省市场,被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古琴》中译本先于内地引进台湾,连续两个月占领畅销排行榜榜首。台湾的媒体评论: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她为了写《汉字王国》到中国进行了十多年的田野调查,因为她等不及考古报告的出版,决定亲自到考古工地上找寻那些汉字最初的故事。“我见了很多考古学、建筑学、语言学、植物学等的专家,他们都对我非常好。我一个人去了,说我能看看吗?他们都很友好地让我进到考古现场,给我看他们的研究成果,讲解我不明白的东西。”于是,每年定期到中国河南、陕西省、山东省等地的几个大考古现场看看,就成了林西莉生活的一部分。直到《汉字王国》完成了20年的今天,仍是如此,“因为我的兴趣就是跟汉字有关的地方,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但凡在一个地方发现一种工具或文物器具与某个字字形有关,她便会兴奋得不得了:“汉字太多了,我还有很多新的东西值得学习。”
林西莉正在着手准备一本关于中国剪纸的书。她在北京看过一个安塞区地区的妇女剪纸展览,感到非常震撼,于是她记下了所有民间艺术家的名字,90年代初,她硬是到安塞把这32个民间艺术家全部找到了。令她感动的是,其中一位年纪很大住在山里的老人,因为下雪她不能进去,那老人的儿子便给她带来了一大包剪纸,说老人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便把自己所有会剪的花样全部剪了留下来。但是那时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大家都说剪纸过时。林西莉把那些样子全部留下了。她说,她收集了一百五十多种不同的剪纸,就是要好好写一写这些美丽的剪纸的故事。
已出版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21年9月26日,林西莉去世,享年89岁。
参考资料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去世,著有《汉字王国》.今日头条.202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