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章开沅

章开沅

章开(1926年7月8日-2021年5月2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荣誉资深教授、名誉所长,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章开沅少年时代热爱文学,曾加入青年军,抗战结束后被分到金陵大学历史系,自此与历史学结缘。1948年末,章开沅进入中原解放区,参加中原大学政治研究室工作并兼读在职研究生。1948年11月,章开沅随中原大学南下武汉。1951年,章开沅任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并在1980年升为教授。1981年,章开沅成为全国高校首批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之一,转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章开沅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4至1990年,章开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3年至1990年,章开沅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章开沅曾先后四次请辞“资深教授”头衔,并于2014年4月成为中国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头衔第一人。2018年12月,章开沅获“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5月28日,章开沅在武汉逝世,享年95岁。

章开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领军人物,在辛亥革命史、中国资产阶级及中国商会史、近代化道路比较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研究及中国教会大学史等领域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推动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其论著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传稿》《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等。章开沅曾应邀访问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及近代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曾被田纳西州州长授予荣誉公民证书。

人物生平

章开沅,祖籍浙江省吴兴县,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个人作品

1954年以来,他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会环境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三卷本,与林增平共同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并主编《辛亥革命史丛刊》《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等。

学术研究

在从事科研及著述的同时,他亦致力于教学及各种社会活动。1980年参与创建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任理事长。1984年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1986年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1983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至1990年止。1990年至1993年,历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与普林斯顿神学院客座研究员、耶鲁大学历史系鲁斯学者、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客座教授。1993 年9月至1994年1月,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客座研究教授,1994年2月任“中研院”近史所访问学人。1995年1月至7月,任香港中文大学第14届“黄林秀莲访问学人”,并进行合作研究。在美国期间,奥古斯坦那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田纳西州州长授予荣誉公民证书。现任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教授。2012年3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任名誉院长。

人物逝世

2021年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去世,享年95岁。

成就荣誉

章开沅先后应邀访问东西方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受聘担任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以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研究教授或客座教授。章开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先后有一百多个国家或地区给予报道和评论。其论著丰厚,主要有《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等。章开沅教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3—1990)、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培养和影响了一批活跃于国内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中青年知名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华中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杰出校友评选中当选为“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2015年2月14日,由武汉广播电视台举办的“感动江城”2014年人物评选揭晓,2个团队和12名个人成为首届感动江城人物,章开沅榜上有名。章开沅获奖名片为“师者之范”,其感人事迹介绍为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权威。2014年,88岁高龄的章开沅向华中师大请求辞去“资深教授”头衔,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为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开了个好头。  

2018年12月,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在北京颁奖,章开沅成为两位获奖学者之一。  

请辞第一人

他主动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请求退休,辞去“资深教授”的名称和所有待遇,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

他曾自嘲说:“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后边带着括弧,标注‘等同院士待遇’。”

资深教授请辞,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意味着不再享受同等两院院士待遇——章开沅是第一人。

在章开沅看来,高校现今的体制像“围墙”,他想打破这堵墙,出去透透气。

著作成就

主持项目

1、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国家“六五”重点项目)

2、 “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重点项目)

3、 “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1840-1949)”(1996年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4、 “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2001年国家规划项目)

5、 “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1986年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项目)

6、 “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

7、 “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998年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8、“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2001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9、“张謇与中国近代社会”(2001年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

10、“教会大学研究”(国际合作项目,10万美元

11、“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1986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12、“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1987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13、“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1990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14、“湖北通史”(1997年湖北省社科项目)

主要奖励

(仅报省部级及以上)

1、《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国家级三等奖

2、《历史的见证》获教育部第二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3、《张謇传稿》获教育部第一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4、《平凡的神圣》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辛亥革命史》获湖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

6、《湖北通史》获湖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著作

1.《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华书局1986年版;日本东方书店1989年日文版。

4.《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韩国岭南大学2008年韩语版。

5.《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杜1990年版。

6.《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南京:1937年11月~1938年5月》,香港三联书店1995年版。

8.《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实斋笔记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修订再版。

10.《章开沅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鸿爪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4.《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合著。

15.《张謇与近代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

16.《南京难民宣教师证言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日文版,编著。

17.《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编著。

18.《武昌起义》,中华书局1964年版,编写。

19.《辛亥革命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版,合编。

20.《辛亥革命史丛刊》,中华书局1980~1994年版,主编。

21.《中国近代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合编。

22.《辛亥人物文集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96年版,主编。

23.《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合编。

24.《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994年版,主编。

25.《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合编。

26.《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合编。

27.《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合编。

28.《国内外辛亥革命研究综览》,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合编。

29.《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主编,共2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0.《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合编。

31.《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合编。

32.《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合编。

33.《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合编。

34.《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编译。

35.《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合编。

36.《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丛刊》(第一辑),珠海出版社1999年版,合编。

37.《清通鉴》(共4卷),岳麓书社2000年版,合编。

38.《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以后陆续出版,合编。

39.《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1860~1919》,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合编。

40.《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学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合编。

41.《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合编。

42.《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共10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版,合编。

4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合编。

44.《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编。

45.《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丛刊》(第二辑),珠海出版社2006年版,合编。

46.《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合编。

主要论文

1.《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57年第1期。

2.《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

3.《有关太平天国土地政策若干问题》,《华中师院学报》1957年第3期。

4.《有关太平天国性质的几个问题》,《理论战线》1958年第2期。

5.《试论中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前的维新思维》,《理论战线》1959年第12期。

6.《1990年前后湖北地区反洋教斗争》,《理论战线》1960年5期。

7.《武昌起义与湖北革命运动》,《江汉学报》1961年第3期。

8.《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新华日报》1961年11月。

9.《谭人凤与社会改进会》,《文汇报》1962年2月23日。

10.《太平天国在天京实行的几个制度》,《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

11.《论张謇的矛盾性格》,《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

12.《辛亥革命前后张謇与袁世凯的关系》,《光明日报》1963年4月7日。

13.《辛亥革命前后黄兴和江浙立宪派》,《文汇报》1963年5月30日。

14.《试论1913年的“二次革命”》,《新建设》1964年第2期。

15.《民国初年清朝“遗老”的复辟活动》,《江汉学报》1964年第4期。

16.《从“伪降”到“苦肉计”》,《文汇报》1964年8月12日。

17.《不要尽量美化,也不要一笔抹煞》,《光明日报》1964年8月24日。

18.《是尊重历史事实,还是乞降辩护》,《江汉学报》1964年第9期。

19.《论张勋复辟的历史机缘和失败的必然性》,《新建设》1965年第3期。

20.《湖北阳新半壁山太平天国烈士丛葬》,《文物》1973年第12期。

21.《“孔家店”与张勋复辟》,《文物》1975年第5期。

22.《从状元到资本家——〈张謇评传〉连载之一》,《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2期。

23.《在两个世纪之间——〈张謇评传〉连载之二》,《华中师院学报》1978年第3期。

24.《论同盟会的性格及其内部分歧》,《历史研究》1978年第11期。

25.《民元“争都”浅释》,《北方论丛》1979年1月。

26.《宫崎寅藏与〈革命评论〉》,《文物》1980年3月。

2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8.“A General Review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in the P.R.C.”,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 39, No.3 (May 1980).

29.“Some Problem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1911 Revolu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12, No.4 (Spring-Summer 1980).

30.《翁张交谊与晚清政局》,《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31.《论国魂——辛亥革命进步思潮浅折之一》,《华中师院学报》1981年第3期。

32.《排满与民族运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33.《论1903年江浙知识界的新觉醒》,《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

34.《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35.《时代·祖国·乡里》,《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36.《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37.《论辛亥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思想特征》,《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5期。

38.《苏州市民公社与辛亥革命(1908~1912)》(合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4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39.“Liberate Thought, Seek Truth from the Facts, and Diligently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1911 Revolu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15, No.3-4(Spring-Summer 1982).

40.《就辛亥革命性质问题答台北学者》,《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41.《论辛亥国魂之陶铸》,《江汉论坛》1983年第2期。

42.《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干问题》,《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43.“Characteristic of the Trend of Patriotism in the 1911 Revolu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16, No.3-4 (Spring-Summer 1983).

44.“The Slogan ‘Drive out the Manchus’ and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t Movement”, The 1911 Revolution-a Restrospective after 70 Years, New World Press, 1983.

45.《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46.《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5期。

47.《从状元到资本家的张謇》,《文史知识》1984年第9期。

48.“The Slogan ‘Expel the Manchus’ and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in Modern History”,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Interpretative Esssays, Ed. Eto Shinkichi and Harold Z.Schiffrin,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1984.

49.《振兴中华与认识国情》,《华中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50.“The 1911 Revolution and the Jiang-Ze Bourgeoisie”,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Vol. 18, No.1 (June 1985).

51.《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国内论文批评》,狭间直树等编:《中国历史学の新しぃ波——辛亥革命研究につぃて》,东京:霞山会昭和六十年版。

52.《辛亥革命前后的张謇》,《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1期。

53.《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求索》1986年第4期。

54.《孙中山と中国国情》,《孙中山研究日中国际学术会议报告集》,东京:法律文化社1986年版。

55.《“排满”と民族运动》,安藤彦太郎编:《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の道程》,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86年版。

56.《从离异到回归——孙中山与传统文化》,《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57.《张謇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58.《对外经济关系与大生资本集团的兴衰》,《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

59.《张謇与近代化模式》,《民国档案》1988年第1期。

60.《“排满”与民主运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61.《法国大革命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62.《俱分进化论的忧患意识》,《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63.《大陆对于孙学之研究与定位:回顾与前瞻》,《中山社会科学季刊》(高雄市)第五卷四期(1990年12月)。

64.《论国魂》,《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5.《国魂与国民精神试析》,《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6.《孙中山与宫崎兄弟》,《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7.《孙中山与世情》,《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8.《对张謇的再认识》,《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9.《辛亥革命后张謇与袁世凯的关系》,《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0.《辛亥武昌首义记》,《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1.《湖南人与辛亥革命》,《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2.《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专辑。

73.《愤悱·讲画·变力——对外反应与中国近代化》,《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74.And Ng, Tze Ming Peter, “Recent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the Chinese Exeprience”, Newsletter fo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15 (March 1993), pp. 118-128.

75.《贝德士与金陵大学》,《宇宙光杂志》(台北市)1994年6月。

76.《教会大学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政治》,《中国教会大学史论丛》,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7.《1949年以后大陆辛亥革命资料》,《国史馆馆刊》(台北)1994年12月。

78.《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1995年2月。

79.《展望未来中国教会大学档案之研究方向》,《中国教会大学历史文献研讨会论文集》(香港)1995年版。

80.《现代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历史学年鉴》1995年。

81.《“排满”评议——对辛亥前后民族主义的再认识》,《国史馆馆刊》(台北市)复刊号1995。

82.《甲午战争与晚清政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艰难的探索(论纲)——对五权宪法的再认识》,《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4.《基督教与五四运动》,《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5.《让事实说话——贝德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6.《年年新绿满芳洲》,《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

87.《教会大学史研究的文化视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88.《贝德士文献的史料价值》,《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3期。

89.《论史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90.《论史学与政治及其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91.《史学四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92.《到底是谁在制造伪证?——驳田中正明著〈南京大屠杀之虚构〉对贝德士的诋毁》,《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93.《对于容的新认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94.《教育改革与培养高素质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95.《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96.《张謇与中韩文化交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97.《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论纲》,《江汉论坛》2001年第2期。

98.《关于孙中山研究的思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99.《论汤寿潜现象——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00.《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01.《张謇感动中国》,《苏东学刊》2003年第2期。

102.《荻溪章氏家乘初探》,《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03.《金泽荣——中韩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韩国研究专刊。

104.《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从容闳与留美教育说起》,《徐州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105.《荻溪章氏》,《寻根》2004年第3期。

106.《境界——追求国融》,《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107.《走自己的路——中国史学的前途:在暨南大学“星期一史学沙龙”的演讲》,《暨南学报》(人文科学概论与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8.《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史林》2005年第4期。

109.《尊重历史 超越历史》,《学习月刊》2005年第9期。

110.《同盟会及〈民报〉的渊源》,《文史知识》2005年第9期。

111.《学习张謇的理性爱国主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2.《百年以后看同盟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13.《商会档案的原生态与商会史研究的发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114.《从清史编看太平天国》,《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清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15.《追寻早期华工的历史足迹——以艾尔松〈爱达荷华人往事〉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116.《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张謇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17.《国学家的精神世界——对章太炎与〈苏报案〉的再认识》,《光明日报》2007年5月17日。

118.And Wang Weijia, “Tao Xingzhi and 质量 Education Movement”, Ethical Visions of Education: Philosophies in Practice , Bosto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21st Century,Teachers Colleges Press, Colombia University. April, 2007.

其它作品

1.《“傲霜花艳岭南枝”——评论历史故事〈林则徐〉》,《人民日报》1959年11月15日。

2.《既不苛求也不溢美——〈孙中山思想研究〉读后》,《光明日报》1982年11月24日。

3.《〈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读后》,《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6期。

4.《与世纪同龄、与时代俱进——刘廷芳〈记两广“六·一事变”未曾公开的一段内幕〉一文读后》,《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近代中国商会与市民社会研究的力作──评朱英著〈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由〈文化的商务〉引起的遐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7.《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评介艾尔松的〈爱达荷华人往事〉》,《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8.《“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全集〉出版感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9.《历史视角下的区域文化研究——评〈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文化论纲》,蒋显福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评述》,《辛亥革命史研究通讯》1982年。

11.《辛亥革命(1982年研究述评)》,《中国历史学年鉴》1983年。

12.《辛亥革命研究的三十年》,《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13.《辛亥革命研究の三十年》,狭间直树等编:《中国历史学の新しぃ波——辛亥革命研究につぃて》,东京:霞山会昭和六十年版。

14.《孙中山革命思想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1986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中华书局1986年版。

15.《5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6.《辛亥学脉,世代绵延——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7.《革命日记》,《辛亥革命史丛刊》第5辑,中华书局1984年版,译文。

18.《〈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译本序言》,《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美]周锡瑞著,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译本序言》,《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以]史扶邻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0.《〈邹容陈天华评传〉序言》,《邹容陈天华评传》,冯祖贻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1.《〈章太炎思想研究〉序言》,《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罗福惠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2.《〈张之洞评传〉序言》,《张之洞评传》,冯天瑜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3.《〈蔡元培评传〉序言》,《蔡元培评传》,胡国枢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4.《〈陈英士〉前言》,《陈英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唐继尧评传〉序言》,《唐继尧评传》,谢本书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6.《〈幻想与现实——中国道路〉序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7.《〈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总序》,《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8.《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布莱克〈现代化动力学——比较史学研究〉中译本前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29.《〈辛亥人物文集丛书〉出版说明》,《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0.《〈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序言》,《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章开沅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1.《〈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序言》,《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乐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辛亥革命辞典〉序言》,《辛亥革命辞典》,章开沅主编,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33.《〈辛亥革命史地图集〉序言》,《辛亥革命史地图集》,辛亥革命史纪念馆等编,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34.《〈辛亥革命研究动态〉创刊感言》,《辛亥革命研究动态》创刊号。

35.《〈辛亥人物碑传集〉序言》,《辛亥人物碑传集》,卞孝萱唐文权编,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36.《〈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序言》,《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马小泉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序言》,《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朱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8.《〈护法运动史〉》序言》,《护法运动史》,莫世祥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序言》,《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郭国灿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0.《〈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序言》,《传统与近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马敏、朱英著,巴蜀书社1993年版。

41.《〈比较中的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序言》,《比较中的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2.《〈商会与早期现代化〉序言》,《商会与早期现代化》,虞和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3.《〈居正传〉序言》,《居正传》,林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4.《〈湖北地方政府与社会经济建设(1890-1911)〉序言》,《湖北地方政府与社会经济建设(1890-1911)》,宋亚平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5.《〈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序言》,《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马敏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6.《〈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序言》,《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马敏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序言》,《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朱英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8.《〈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序言》,《跨越中西文化的巨人》,马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9.《〈抗日战争大辞典〉序言》,《抗日战争大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0.《〈熊希龄传〉序言》,《熊希龄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1.《〈走向世界的宁波帮企业家〉序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朱峙三日记〉说明》,《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经谭史,言传身教——纪念钱基博先生诞生100周年学报专刊序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4.《〈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序言》,《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丛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5.《〈东方商旅丛书〉序言》,《东方商旅丛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6.《〈近代史秘〉序言》,《辛亥前后史事论丛续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7.《〈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序言》,《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章开沅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8.《〈杨东学术论著选辑〉序言》,《杨东莼学术论著选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近代商人与中国社会转型——序〈东方商旅丛书〉》,《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60.《〈荆楚青年人文学者文丛〉序》,《理论月刊》1999年第8期。

61.《优秀出版社永远是无形的大学——〈文化的商务〉序》,《出版广角》2000年第5期。

62.《大教育:建设中国的支点——〈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序》,《中国改革》2002年第7期。

63.《〈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序言》,《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64.《〈明清阳历史文献笺注稿〉序》,《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5.《〈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序言》,《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章开沅、严昌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6.《生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序》,《生活教育》2006年第10期。

67.《我怎能保持沉默——〈重庆大轰炸档案文献史料丛书〉总序》,《红岩春秋》 2007年第6期。

68.《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缩影——〈湖北近代革命史〉代序》,《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69.《〈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代序》,《中国基督教区域史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70.《序:迎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3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武汉抗战史料〉序言》,《武汉抗战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武汉出版社2007年版。

72.《百年前的长江第一座大桥》,《长江日报》1955年11月11日。

73.《“读书与求解”(学史偶记)——史料与史学的关系》,《理论战线》1959年第7期。

74.《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75.《辛亥七十周年感言——兼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长江日报》1981年10月3日。

76.《访日纪事——一首黄兴题赠日本友人的诗》,《湖南日报》1982年3月17日。

77.《我与辛亥革命史》,《书林》1983年第6期。

78.《纪念馆的地位、功能及其发展方向》,《辛亥革命研究会通讯》1987年第3期。

79.《着眼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80.《增强主体意识、维护科学尊严》,《湖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81.《辛亥以前康有为、梁启超等致柏原文太郎等的13封信注释》,《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2.《辛亥严复致陈宝琛书注释》,《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3.《赣宁之役史料辑录》,《辛亥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4.《辛亥革命的意义与纪念馆的建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编:《辛亥革命研究及其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5.《在“三个中心”的道路上迈进》,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编:《辛亥革命研究及其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6.《海外旅程》,《1994~95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章开沅教授》特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5年版。

87.《我与教会大学史》,《1994~95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章开沅教授》特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5年版。

88.《历史寻踪》,《1994~95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章开沅教授》特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5年版。

89.《知识分子与历史使命感》,《1994~95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章开沅教授》特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5年版。

90.《孟浪少年游》,《1994~95年度黄林秀莲访问学人——章开沅教授》特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5年版。

91.《华中师大章开沅教授来信》,《百年潮》1998年第1期。

92.《改革也需要策略》,《开放时代》1998年第3期。

93.《一个交流的窗口》,《书屋》1998年第1期。

94.《回忆与祝愿》,《江汉论坛》1998年第8期。

95.《学风应成为世风的先导——致曾业英同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96.《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耶鲁馆藏容闳档案简介》,《浙江社会科学工作者》1999年第1期。

97.《开卷有益》,《学习月刊》2000年第2期。

98.《百年树人 一往情深——张謇赠通师毕业生诗述略》,《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9.《精品意识与文化武汉》,《政策》2003年第9期。

100.《武汉研究》,《近邻》2003年第8期。

101.《对若林正书评的回忆》,《近代基督教史研究集刊》2004年第6期。

102.《笔墨缘结五十年——寄语〈历史研究〉》,《光明日报》2004年4月10日。

103.《望重士林 泽惠江汉》,《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

104.《学人评说学界弊病(专家访谈)》,《同舟共进》2006年第5期。

105.《回忆学报若干往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6.《为什么要有校园草坪?——读〈小草青青 践踏何忍〉一文有感》, 《学习月刊》2006年第9期。

107.《中部崛起,文化先行——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专家学者纵论“中部崛起”》,《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108.《香山花艳岭南枝》,《粤海风》2007年 第2期。

109.《寻梦无痕——西北寻根随笔》,《寻根》2007年第4期。

110.《史华慈:真正的学术与真正的学者——兼议当今高校的“项目拜物教”》,《同舟共进》2007年第5期。

111.《章开沅与一位普通考生的通信》,《同舟共进》2007年第9期。

112.《泰晤士河源头的思考——从“牛津现象”谈起》,《同舟共进》2008年第1期。

学术讲座

我与辛亥革命研究

章门弟子

朱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严昌洪: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桑兵: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

王奇生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南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张艳国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宋亚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军: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教授

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刘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子侠: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何建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世祥: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富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财税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饶怀民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王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

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硕士生导师,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游建西:深圳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高钟: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小泉: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寿昆:著名中国书画家、金石篆刻家,卓有成就的瓷器艺术家

陶宏开: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社会教育学家

王建辉: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经理、党委书记,湖北出版总社社长,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

彭剑: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轶事典故

“硬汉”形象

1980年的某一天,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宿舍斜对面的教工一食堂门前贴出了一张“声明”,观者云集。写“声明”的正是章开沅。“声明”很快就被人撕了,原意是,希望实事求是地对待“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批判的一篇文章。说起“声明”的起因,还得从“文革”前夕章开沅为《光明日报》所写的文章《不要尽量美化,也不应一笔抹杀——对于李秀成评价问题的一点浅见》说起。文章主张全面客观地看待并评价历史人物,却被借题发挥者认为是折衷主义,为此章开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次被批判。后来章开沅虽经有关部门发函宣布平反,但并不彻底,平反函中留有一个尾巴,说章开沅自己也对此“负有一定责任”。从不苟且的章开沅,就这样以一张公开“声明”的方式,在与历史系77级学生见面之前,给大家脑海中留下了敢于发声、毫不妥协的“硬汉”形象。

当选校长

章开沅在校长之位上为国家服务了8年,但骨子里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学者。这从他1983年当上校长第一天,就可见一斑。当校长,对他来说是“偶然”事件。在那之前,章开沅的最高职位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尚未入党。20世纪80年代的校长任命采取选举民意制。华中师范大学校内民意测评第一名是他,校内投票第一名又是他,而且章开沅当时五十来岁,正值年富力强,教育部自然就任命他为校长。就这样,章开沅从一名普通的教研室主任跃升为一校之长,再无第二人。

参考资料

“敢为人先”章开沅.光明网.2023-12-18

章开沅.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23-12-18

章开沅先生简介.章开沅文化交流基金会.2023-12-18

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馆).2023-12-18

中原大学时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12-19

章开沅:史学浩海的远航者 桂子山上的传灯人.光明新闻.2023-12-18

历史学家章开沅去世,享年95岁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1-05-28

章开沅:要留风骨在人间.科学网.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