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植物抗菌化合物

植物抗菌化合物

《植物抗菌化合物》是2005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立刚。

内容简介

该书详细介绍了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试验方法、研究进展,书中反映了植物抗菌化合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与植物抗菌化合物研究紧密相关的学科

第二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提取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结构与极性的关系

第三节 各种溶剂的性能

第四节 化合物极性与溶解性

第五节 浸出及影响浸出的因素

第六节 常用的提取溶剂

第七节 常用的提取方法

第八节 几种杂质的去除

第三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根据化合物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第三节 根据化合物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第四节 根据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进行分离

第五节 根据化合物分子量差别进行分离

第六节 根据化合物离解度不同进行分离

第七节 常用的层析分离方法

第四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构测定中常用的化学方法

第四节 结构测定中常用的光谱与波谱

第五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类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生物碱

第三节 甾体类

第四节 类

第五节 黄类

第六节 类

第七节 苯丙素类

第八节 单宁

第九节 糖苷

第六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四节 酶免疫测定法

第七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的准备

第三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体外活性测定

第四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活体活性测定

第八章 植物抗菌化合物的作用方式与作用机理

第一节 作用方式

第二节 作用机理

第九章 组成性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在植物中的分布

第三节 结构类型

第四节 展望

第十章 诱导性植物抗菌化合物——植保素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分布和结构

第三节 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节 植保素的分子生物学

第五节 应用前景

第十一章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植物中的光活化抗菌化合物

第三节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的分离与活性

第四节 光活化植物抗菌化合物的特性分析

第五节 展望

第十二章 豆科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豆科植物

第三节 豆科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

第十三章 茄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

第三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提取、分离与检测

第四节 茄科抗菌化合物的诱导形成因素

第五节 展望

第十四章 十字花科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化学结构、诱导及生物活性

第三节 检测、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

第四节 化学合成

第五节 生物合成

第六节 微生物的生物转化

第七节 展望

第十五章 菊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菊科植物

第三节 展望

第十六章 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印楝

第三节 苦楝

第四节 其他具抗菌活性的楝科植物

第五节 展望

第十七章 旋花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番薯植保素的合成和分布

第三节 甘薯植保素的分离和特性

第四节 甘薯植保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五节 甘薯植保素的诱导

第六节 甘薯植保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第七节 甘薯植保素对动植物的生理作用

第八节 甘薯酮合成前阶段中HMG-CoA还原酶的调控

第九节 甘薯酮合成后阶段中P-450的代谢调控

第十八章 蔷薇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蔷薇科植物

第三节 蔷薇科抗菌化合物

第十九章 锦葵亚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棉花抗菌化合物

第二十章 桃金娘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桃金娘科植物

第三节 桃金娘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

第二十一章 伞形科植物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具抗菌活性的伞形科植物

第三节 伞形科抗菌化合物

第四节 展望

第二十二章 禾本科抗菌化合物

第一节 水稻抗菌化合物

第二节 禾本科异羟酸类抗菌化合物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的抗菌植物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抗菌植物资源

第二节 植物抗菌化合物作为药物开发和利用的前景

附录 抗菌植物名录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植物抗菌化合物.res4.nlc.gov.cn.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