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针茅
天山针茅(学名:Stipa tianschanica),又名戈壁针茅,为禾本科针茅属下的一个植物种,多生长于海拔2100至2600米的干山坡和砾石堆上。天山针茅为多年生密丛草本植物,秆高可达23厘米,具节;叶片纵卷如针状,呈圆锥花序,紧缩;小穗浅绿色,颖披针形,先端渐尖,外光滑,不具毛环。天山针茅的密生柔毛使其成为山地草地上的优等饲用植物,各种家畜均喜食,尤其适合放牧山羊。
形态特征
天山针茅为多年生草本。秆高17-23厘米,具2-3节,无毛或在节的下部具柔毛,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无毛,短于节间;基生与秆生叶舌长约1毫米,边缘被短柔毛;叶片纵卷如针状,茎生叶扭曲席卷,成细条形,长2-10厘米。基生叶长为秆高1/2-2/3。常为顶生叶鞘所包,长5-9厘米;紧缩,基部为顶生叶鞘所包;小穗浅绿色;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3脉,两颖等长或第一颖稍长,长约2.7厘米;小穗的颖长3-3.5厘米;外稃长约10毫米,与芒的关节处不具一圈短毛,背部贴生成纵行的短毛,基盘尖锐,外稃长10毫米,具条状毛,顶生1圈短毛,基盘尖锐,长约2毫米,密生柔毛,芒一回膝曲扭转,芒柱长1-2厘米,无毛,芒针长10-15厘米,具长约5毫米的羽状毛;内稃与外稃近等长,具2脉,脊上具柔毛。花果期6-7月。
分布范围
天山针茅分布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东北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等省(区);在东西伯利亚和蒙古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天山针茅常生于海拔2100-2600米的干山坡和砾石堆上。在其分布区内,年降水量一般低于250毫米;温度≥10℃的积温在2000-3100℃之间,全生育期可达180-240天。天山针茅广泛出现在乎缓砂质坡地或丘陵坡地粗砂与砾石的棕钙土壤上,为主要的建群种。
生长习性
石生针茅可深入土中80余厘米,根量大部集中分布于钙积层以上,即表层0-25厘米的土层内,向下则显著减少。植株低矮,须根发达,草丛密集紧实,且在植丛基部保持着发达的纤维枯鞘,表现出适应于旱石生针茅是荒漠草原地带的一种旱生小型密丛禾草。石生针茅通常于4月萌发,返青的进程与春季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一般在秋雨较大或冬雪较多的年份,翌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时,返青后迅速生长。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抽穗开花,6月下旬颖果成熟,8月开始干枯,9月至10月彻底干枯。正常年份,开花的石生针茅可以结出大量颖果,但它的营养繁殖更有重要意义。
主要价值
天山针茅为优良的牧草,放牧价值明显较大型针茅为高。马和羊最喜食,牛、骆驼喜食。草质优良,家畜吃了易长膘,肉质好。抗寒、有耐力,且颖果成熟时对家畜亦少伤害。一般早春利用能迅速恢复体力,抽穗后采食较差,颖果脱落后又能良好地被家畜采食。天山针茅在未抽穗以前家畜极喜采食,短的营养枝适口性高,至抽穗以后,家畜则仅采食短的营养枝,而少采食或不采食生殖枝。秋季以后,尤其经霜冻后,叶及生殖枝又为家畜所喜食。天山针茅在抽穗以前含有软高的粗蛋白质,但植株在变干时则显著降低。冬季残株中粗蛋白质含量较青鲜时几乎降低5-10倍。因此,其残株的营养价值是很差的,虽然适口性较好,但不能满足家畜对蛋白质的正常需要,天山针茅主要为放牧型牧草。以天山针茅等小型针茅为主的草场,每亩可产干草17.5-22.5公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