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笠贝

笠贝

笠贝属于腹足纲,以腹足吸附在岩礁上,壳嵌于岩石窝槽。它属于草食性贝壳,以海藻为食。白天它依靠腹足紧附在礁岩上,夜间则四处寻找食物。它们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直繁衍到现代。

概述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纲:腹足纲 Gastropoda

目: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科:青螺科 Acmaeidae

属:Acmaea

笠贝属于腹足纲,以腹足吸附在岩礁上,壳嵌于岩石窝槽。它们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直繁衍到现代。

南沙笠贝(学名:Acmaea nansha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常栖息在潮下带。

相关新闻

洞头列岛潮间带的礁岩,生长着一种长相奇特的海产:长不过三五厘米,柔软的身子紧贴岩壁,外罩一个薄薄的壳。这外壳的形状有点怪,像斗笠,也像一个倒趴着的小锅子,因而学名便叫做笠贝;而在民间,洞头讲闽南语的渔民,就称它为“趴锅”了。

笠贝为什么背着锅子?在洞头渔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早年,笠贝并没有外壳,游泳本领高,武艺精,被东海龙王封为将军,把守南水寨,防备南海广利王的偷袭。笠贝上任后,每天训练兵士,加强防卫,把南水寨镇守得像铁桶一样。东海龙王高兴,赏下几瓮美酒犒赏南水寨众兵将。龙宫美酒香呵,笠贝独自享用,早也喝,晚也喝,喝得醉醺醺,兵也不练了,岗也不查了。过了三个月,忽听得寨外喊声连天,南海龙王的兵将攻破水寨,杀进来了。笠贝想应战,哪知这几个月下来,只喝酒不动弹,身体发胖了,刀枪生锈了,怎么打呀,只得逃,慌乱中在伙房撞翻了一只锅子,被紧紧盖住了。后来,东海龙王派援兵救急,才保住了南水寨。失职的笠贝被贬到礁岩,自那以后,它的身子就跟锅子紧贴在一起,再也分不开。它传下的后代,也就都背着锅了。

故事归故事,劝的是千万不要贪酒误事。笠贝当然不会喝酒,它属草食性贝类,以海藻为食。白天它依靠腹足紧附在岩礁上,夜间则四处寻找吃的。由于食用的海藻颜色各不相同,它们的外表便有黄色、绿褐色、青灰色的差异。

别看小小笠贝不起眼,它早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历经漫长岁月,任凭风吹浪击,它与大海不离不弃,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究其原因,当然很多,其中,薄薄的外壳起了很大的作用。斗笠的外壳类似流线型,有挡浪的作用;加上它贴附岩壁时产生的吸着力,能超出自身重量的数百倍,所以尽管风浪冲刷,它自“岿然不动”。熟悉它这一习性的渔民在采集时,会悄悄近前,乘其不备,用锐利的长铁铲以极快的动作,沿着岩壁用力将它剥落。否则,一旦触动,它会把岩礁吸得更紧,要剥动它就要大费周折了。

笠贝和鲍鱼同属腹足纲,外形也很相似,在海洋生物中,他们可以说是“表亲”了。鲍鱼是海产八珍之一,居“鲍参翅肚”之首。不过时至今日,野生鲍鱼数量渐少,即使是人工养殖的鲍鱼,价格也不菲。于是,既是野生、价格又相对便宜的笠贝,便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且,传说中的笠贝是喝足了龙宫美酒的,它的肉能不鲜嫩可口吗?

洞头渔村食用笠贝保留了原生态的方法:一是作冷盘。笠贝洗净,加料酒和少许精盐,置蒸笼内蒸熟即可。装盘时,肉嫩壳硬,层层交叠;酒香扑鼻,贝鲜润唇,煞是诱人。二是汤煮。笠贝加少许精盐、葱段共煮,出锅后,壳和肉在盘底若隐若现,葱段在上面忽漂忽浮;汤则呈绿褐或淡黄,色泽养眼,味道鲜滋。用这两种方法加工的笠贝,原汁原味,养分也不会走失,方法虽显原始,却藏有奥妙,即加工时必须掌握好火候,过火了,贝肉会变得又韧又硬,失去原味。高明的渔妇和厨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善于掌握火候,烹调出的笠贝当然也就鲜嫩可口了。

近些年,洞头海岛旅游业发展迅速,海鲜餐馆、排档多了,对笠贝感兴趣的游客也多了。于是,对笠贝的烹方法,更是花样迭出。有组合的,如百合与笠贝同炖,笠贝和鸡蛋共蒸,使得菜肴的营养成分相互融合,更能滋补。有红烧的,高汤加精盐、酱油米酒,与笠贝肉同烧入味后,用湿淀粉勾以薄芡,再加味精、香油和匀装盘,盘的四周缀以西兰花。这样的加工法,使得笠贝菜肴形、色、味俱佳,不逊于鲍鱼。不久前,又有餐馆推出一款笠贝新菜肴:笠贝与枸杞同炖后,装入小瓷盅,人手一份。上桌时,但见瓷盅雪白,清汤微绿,嫩黄的笠贝隐于盅中,鲜红的枸杞漂浮其间,淡褐的笠帽点缀于底,看一眼,便已眼缘满满,口水盈盈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