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海军
中华民国海军是是中华民国国军的一个军种。民国海军经北洋军、国民革命军和中华民国国军三个时期。
历史沿革
成立
1911年11月,上海市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驻沪海军随之起义。不久,驻宁海军舰艇反正。武汉市江面的海军受到革命党人运动策反,同时长江进入枯水期影响其主力舰只活动,且由于长江下游地区相继起义致使舰队得不到补给亦难以出海北上,遂倒向革命。1911年12月,临时海军司令部在上海成立,民国海军正式建立。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立海军部。
军阀时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经费不足、军阀混战,使得中华民国海军发展进入停滞期。直到北伐完成后,于十年建设期间,海军才有较大规模的建舰计划。期间由于中华民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胜利国,使得当时海军获得第一批缴获舰艇。与此同时,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也曾多次策划北洋政府海军起义,比较著名的有肇和兵舰起义和护法舰队事件。
1927年3月,闽系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1928年东北易帜后,海军形式上实现了统一。1929年6月,国民政府设立海军部,闽系海军编成第一、第二和练习舰队,东北海军编成第三舰队,其小型舰只曾进入黑龙江省成立江防舰队并参加了中东路冲突,粤系海军编成第四舰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海军大部移驻青岛市,江防舰队投靠伪满政权。海军部成立后,中央海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933年1月海军电雷学校开学,电雷系成为民国海军的又一派系。闽系、粤系、东北系以及电雷系,相互之间积怨很深,直到全面抗战爆发,民国海军依然处于实质上的分立局面:东北系控制的第三舰队分驻青岛,粤系掌握的第四舰队则为广东地方政府控制,电雷系亦与闽系中央海军不相统属独立发展。
中央海军时期
早在中华民国建立时,为了持续发展海军,而成立中华民国海军署。1928年北伐胜利后,1928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任命陈绍宽为署长。该署下置总务处和军衡、军务、舰械、教育、海政五司。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海军署扩建为国民政府海军部,下设总务厅及军衡、军务、舰政、军械、海政、军学等六司,并开始培养海军。初期舰队约44艘,排水量3万余吨;至抗战前夕,舰队增至58艘,5万余吨。
战术目标
主要武器装备以主作战舰、辅战舰艇、潜舰、陆战、空中等核心战力为主,以建立现代化海军,并以“高效质精、快速部署、远距打击”之海军战力为目标,包括反封锁能力、保存战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