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墩古城遗址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位于新津区宝墩村。
宝墩古城遗址建造于公元前2550年,废弃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长近2000米,宽近1500米,城周近6.2公里,总面积达276万平方米,由内、外双重城墙构成,内城圈平面呈长方形,方向约为北偏东45度,是龙山时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1995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古城遗址。1996年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展开,2009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2022年1月21日,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开展。
2001年,宝墩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2月29日,宝墩古城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命名
1995年冬天,四川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前往新津区龙马乡宝墩村一个叫“龙马古城”的地方调查。后证实,该城址始建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将其改称为“宝墩古城”。
历史沿革
宝墩古城遗址建造于公元前2550年,废弃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
1995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第一次正式调查试掘新津宝墩古城遗址。1996年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展开,将宝墩古城遗址的年代上限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并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2009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子项目,宝墩古城遗址考古工作重启。
2022年1月21日,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启用,包括宝墩遗址展馆、学术交流中心、后勤区、科研工作区、田野考古智能工作平台五个部分,是集宝墩文化展示、宝墩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出土文物整理修复、考古人员食宿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考古工作站。展现三代人考古成果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也于当天开展。
方位布局
宝墩古城分内外双重城圈,均为东北—西南走向,其中南、东、西三个方向均为两道城墙,东北方向因外有河流而内外城墙重合。内外城墙修筑方式和形态相似,其中内城面积60万平方米,呈长方形;外城面积276万平方米,呈较规整圆角长方形。从时间上来看,外城修筑时间晚于内城,但内外城同时使用过内外城墙之间有众多宝墩文化时期的遗存,外城的修筑可能是因为内城的空间满足不了人口增长或聚落内部规划变化的需求在后来修筑的。
建筑特征
宝墩古城遗址为单重城墙,外设壕沟。从选址上来看,既邻近水源又避免水患;从筑城技术来看,为平地起建、城垣斜向堆筑,略加拍打,没有夹板束缚,堆积土层厚薄不匀;从城垣结构来看,为高耸的城墙,外侧有壕沟。这样的选址位置和修筑方式,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澧阳平原史前城址类似,而与黄河流域史前城址城墙有较大差异。
宝墩古城遗址与其余位于长江流域的史前古城的修筑方式有着十分类似的治水功能,城墙的首要功能是防御,城墙与壕沟形成的高差有利于防御外侵;但同时还具有城墙挡水、城壕泄水避免水患对古城的冲击的功能。此外,利用壕沟治水,将进入城内的水量予以适当控制,这样既能保护城内的民居房舍,又能管理水资源,服务于农耕。
相关文化
在宝墩文化之前,川西人群生业形态以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渔猎,而到了宝墩文化时期,通过植物考古的浮选大植物遗存、植硅体的研究表明,那时古蜀人的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粟作农业。并且宝墩文化各时期,水稻在作物中的重要性呈上升趋势。除了种植水稻,宝墩文化时期,古蜀人还开始对猪、狗等家畜进行驯化,奠定了古蜀文明乃至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生业基础。
宝墩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例如,石家河文化的覆钟形豆、良渚文化的玉凿等器物,都在宝墩文化时期就已进入成都平原,这些器物也在三星堆文化时期被发现。
宝墩人居住的房屋基址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多为单间,双室套间很少。可以推测出,宝墩人先挖墙基槽,于槽内埋密集圆竹,内外抹泥,最后经火烘烤,形成“竹骨泥墙”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成都平原一直沿袭到很晚的历史时期。此外,在宝墩遗址城内还存有多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基址规模大、筑坑规矩、筑网清晰、规格较高,单体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应为宝墩文化时期类似宗庙的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
价值意义
宝墩古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龙山时期城址的空白,构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篇章,为寻找三星堆文化的来源提供了一把钥匙。宝墩文化的社会复杂化、文明化进程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基础,随着宝墩文化聚落的扩张、人口的增长,群体间产生冲突与摩擦,社会复杂化程度加剧,伴随着中华文明视野下其他区域先进因素的进入,成都平原进入鼎盛的三星堆文明时期。
宝墩文化的发现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的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后秦灭巴蜀,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重要见证。
保护与开发
在宝墩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新津区坚持把宝墩大遗址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谋求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与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和遗址居民致富相结合,让遗址区居民共享大遗址保护成果,从而实现宝墩大遗址保护和提高遗址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
2012年,为确保宝墩古城遗址完整性及周边历史环境的协调性,改善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新津区投入3.8亿元实施遗址保护区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遗址保护区内宝墩村、双石村农户集中安置在新平镇万街新型社区,截至2014年5月,双石、宝墩两村已搬迁农户1498户,3986人入住新社区。
2022年12月16日,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都市文广旅局局长何丽表示,围绕宝墩遗址打造,成都市文广旅局已经展开了工作。该局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宝墩遗址本体保护、安防监测、环境整治、遗迹展示四大工程,深度展现宝墩遗址文物价值。在建成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和宝墩展馆的基础上,该局将实施宝墩遗址实验地块初步保护与展示项目,建设游客中心、游览道路、标识导视等文旅设施,建设碑文广场、城墙遗迹,营造史前文化场景。与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沟通合作,协调联动宝墩文化其余7座古城所在区(市)县,策划举办古蜀文明展、宝墩文化古城遗址联展等展览,扩大宝墩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且市文广旅局将指导新津区以2025年底申报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梳理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2024年完善宝墩遗址内城墙保护展示工作,提升文旅设施与服务,2025年完成宝墩遗址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好资料编制工作,力争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4500年前的象牙杖、水稻葡萄、陶锅陶灶长啥样?“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今开展.百家号.2024-02-04
专家走进古蜀文明新发现考古现场:宝墩古城已进入早期国家形态.百家号.2024-02-04
何一民:4500年成都历史脉络.成都全搜索.2024-02-04
东西问丨唐淼:宝墩文化如何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百家号.2024-02-04
人境国保寻踪|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发出古蜀文明第一缕曙光.人民资讯.2024-02-04
“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开启,首站走进宝墩遗址.百家号.2024-02-04
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公布 共19个公园入选.中新网.2022-12-29
宝墩遗址:4000年前的王者之城.新浪收藏.2024-02-04
走进宝墩遗址 看文明之光如何照亮成都平原|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百家号.2024-02-04
四川宝墩遗址:能否揭开三星堆文明之谜.新浪新闻.2024-02-04
代表“代”言丨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将进行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百家号.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