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劳氏鳄科

劳氏鳄科

劳氏鳄科是大型主龙类掠食者,主要生存于冈瓦纳大陆西南部,劳氏鳄科演化支定义:包括劳氏鳄,但不包含坚蜥属迅猛鳄属波波龙属尼罗鳄在内的最大的演化支。一般将劳氏鳄科动物统称为劳氏鳄。在三叠纪,劳氏鳄科是陆地统治者。

简介

劳氏鳄科(Rauisuchidae)是群大型主龙类掠食者,是先进的劳氏鳄目生物群的代表。劳氏鳄的化石是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采石场的岩石中发现的,它生活在2亿1500万年前三叠纪,食肉目,长着较大头部,锋利的牙齿,较长的后腿,背部有鳞片,它们身高可达到7.6米,头部长度达到0.6米,重量为大约1,500公斤。劳氏鳄的分类名是以Wilhelm Rau博士为名。

分类

J. Michael Parrish在1993年对于镶嵌踝类主龙(Crocodylotarsi)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里,劳氏鳄科包括了:芙蓉龙、法索拉鳄(Fasolasuchus)、劳氏鳄、撕蛙鳄属。然而根据大卫·高尔(David Gower)在2002年的叙述,Batrachotomus实际上跟迅猛鳄科关系较近。使得本科剩下:生存于晚拉丁阶或早卡尼阶巴西的劳氏鳄、生存于晚诺利阶阿根廷法索拉鳄、以及有类似异齿龙帆状物且缺乏牙齿的奇特物种芙蓉龙。除了生存于中国的芙蓉龙,劳氏鳄科主要生存于冈瓦纳大陆西南部。巨齿鳄属过去曾归类于波波龙科,现在为劳氏鳄科。其他属如Heptasuchus、提基龙(Tikisaurus)也被列入本科。也有主张认为习惯上被分类到波波龙科的波斯特鳄属,实际上属于劳氏鳄科。

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在2005年将劳氏鳄科演化支定义为:包括劳氏鳄,但不包含坚蜥属迅猛鳄属波波龙属尼罗鳄在内的最大的演化支。科考发现2014年考古研究发现,陆栖劳氏鳄腿骨上嵌入一颗植龙牙齿,这颗2.2亿年前的牙齿属于半水栖生物——植龙,它应当是与一只陆栖劳氏鳄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植龙在撕咬劳氏鳄时将一颗牙齿嵌入其腿骨之中。同时,多处骨骼咬痕暗示着这两种动物曾经常发生冲突,尽管它们的栖息环境不同。劳氏鳄是陆地大型掠食性生物,而植龙是体型略小的半水栖生物,它们很可能会攻击捕食这些体型较大的生物。这个罕见的骨骼化石样本挖掘于美国西部地区,在三叠纪爬行动物曾在这里栖息生活。该研究对于科学家关于这些远古生物生活方式的认知产生了挑战,之前科学家们曾认为这两种生物分别栖息在陆地和水中,它们不会发生冲突。但在腿骨上的咬痕分析显示,这两种食物链上顶级掠食者不仅存在生活轨迹交叉,而且体型较小的植龙可能捕食体型较大的劳氏鳄。该骨骼样本保存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生物博物馆,考古人员在没有破坏骨骼样本的前提下对牙齿进行了分析,他们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AT)建立一个3D模型,通过检查骨骼上残留的咬痕,可揭晓生前这两种动物曾展开一番激烈的殊死之战。研究小组分析劳氏鳄骨骼咬痕周围的组织样本,发现劳氏鳄曾遭受两次攻击,并最终存活下来。但是撞击、肉体被撕咬,伤口未愈合等证据表明,这只劳氏鳄死于另一次攻击。这项研究表明,三叠纪时期之前可能存在着明显的水栖和陆栖生物食物链差异性,但在三叠纪末期,很可能水栖和陆栖生物生活轨迹存在交叉现象。同时,通过这项研究应当意识到体型大小并不能是判定其是否是顶级食物链生物的唯一标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