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硖龙眼
石龙眼简称石硖(Shixia),别名脆肉、十叶、石圆等,系龙眼的一个品种。分三个品系:黄壳石硖、青壳石硖及宫粉壳石硖。该品种是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栽品种,原产南海区平洲,是栽培历史悠久的鲜食品质最优的良种之一。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品种8月上、中旬成熟,系早熟品种。
形态特征
黄壳石硖
植株生长壮旺,树冠自然圆头形,开张,枝梢粗壮,树冠外围枝梢下垂。每复叶有小叶8~10片,以10片为多,叶呈阔卵形,色泽浓绿,有光泽,叶比略有波浪形。花穗较大,呈圆锥状,着花密。果实圆球形或扁圆球形略歪,单果重7.5~10.6克,最大的14克;果皮黄褐色,果肉乳白色或浅黄色,不透明;肉厚0.5厘米左右,易离核,肉质爽脆,浓甜带蜜味,品质极上,果汁较少。种子红褐色,较小,外种皮有明显的纵行纹沟。果实可食率65%~70%,果肉可溶性固形物23%~26%,含全糖21%~23%,蔗糖12.6%,还原糖7.23%,酸0.052%,每100克果肉含维生素c65.85~74.47毫克。
青壳石硖
与黄壳石硖相比,小叶较黄,叶脉青绿色,花穗和果穗较短,坐果密集,结果率较高,丰产稳产,但果较小,平均单果重7~8克。果皮较薄,外皮呈青绿底色带黄褐斑,果肉厚,肉质稍软,果汁稍多,品质中上,果核小,乌褐色。
宫粉壳石硖
与黄壳石硖相比,叶片较大,叶背灰白色。果皮红褐而被有灰粉,壳厚而脆。果扁圆形,平均单果重8~9克,肉厚爽脆,甜香,果汁量中等。
分布范围
石硖龙眼原种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大新镇。在桂东南各县为主,另外,在广东省等地亦有引进石硖龙眼品种栽培。
石硖龙眼是广西平南县名特优水果。平南石硖龙眼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广西平南县现已种植石硖龙眼20万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硖龙眼商品生产基地,1996年广西平南县被农业部评为优质石硖龙眼基地县.
栽培技术
(1)培养健壮的秋梢结果母枝,主要注意:a.重施速效肥,促发适时健壮的秋梢;b.做好修剪工作;c.掌握好末次秋梢放梢时间。
(2)做好枝梢(主要是冬梢)调控,促进花芽分化,处理方式有:a.化学药剂(如:控梢促花素)处理,b.机械方法(环割、环扎和深翻断根)处理;两者注意结合。
(3)适当做好“冲梢”、花穗处理工作,及时做好保果措施,并适时施好花前肥、壮果肥,以保花保果。
(4)做好病虫害(主要有霜疫霉病、叶斑病、炭疽病、阆中九香虫、角颊木虱、尖细蛾、蒂蛀虫、亥麦蛾和尺蛾科等)防治工作。
植物文化
品种传说
传说,“石硖”是“石夹”的意思,最早的龙眼树是从大石缝中长出来的,由于树根被大石夹住,只好往深土层里钻,树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气”,结出来的龙眼果特别好吃。
石硖龙眼母本园位于广西平南县大新镇,南宁市至梧州市、平南至容县二级公路从旁边穿过,距平南县城30公里,距南广高铁占平南站20公里,占地120多亩,始建于1927年。
石硖龙眼始源
相传在平南大新镇新和街,有一座高大的石山,石山下有一颗龙眼树,果质很好,当地人称为“长寿果”。上世纪20年代,大新县上垌村举人覃竹饶之子覃敬清,留学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带回一些橄榄、银良种,在大新购置了近千亩土地,辟为果园。一天,听母亲提到新和石山的“长寿果”,他便去察看。来到石山,细看那棵龙眼树,树从石缝之间钻出,树干有碗口粗,树冠像大伞,树叶青绿茂密,果满枝头。摘下几颗“长寿果”品尝,果大肉厚,晶莹剔透,爽脆清甜,而且糖分高水分少,果真为果中珍品。覃敬清如获至宝。后来,他利用在日本留学时学到的果树嫁接技术,用石山上的那棵龙眼树,成功嫁接培植了108株龙眼树苗。这108棵龙眼树,便是石硖龙眼的母本树,现存于母本园中,石硖龙眼因此而得名。
经中外专家考证,石硖龙眼母本园早期嫁接技术及连片开发的远见实属罕有。
品种评价
石硖有黄壳、白壳、青壳三个品系,以黄壳石硖为最优(黄壳石硖耐贮藏;焙干后果肉比率高)。该品种适应性强,粤中、粤东、粤西均丰产、稳产。缺点是果实较小,树体易感病染鬼帚病。
参考资料
龙眼 .中国自然标本馆.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