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Mathematics Thought)就是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属于人脑的基本活动形式。思维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思维与数学
思维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前者能够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又以构造能力最让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数曝光的所谓geek,比如什么Nash之类的。当然也有两种能力的结合体。
我国初、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指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课程特色
教材页面风格生动有趣,内容涵盖形状、对应、空间、方位、比较、分类、排序、图形、拼摆等多方面。系列课程逐步引导孩子走出单纯的知识记忆,轻松获得观察性思维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协调能力。
数学思维拓展训练特点:
1、全面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能,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幼儿学会思考、主动探讨、自主学习,
2、通过思维训练的数学活动和策略游戏, 对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造性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3、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的数学推理、空间推理和逻辑推理,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为塑造幼儿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4、利用神奇快速的心算训练和思维启蒙训练,提高与智商最为相关的五大领域的基础能力。
5、为解决幼小衔接的难题而准备。
理论依据
数学就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或者一种模式化(抽象化)的过程。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对这个抽象的问题的解决又具有实际的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数学具有两重属性,即抽象性和现实性(或应用性)。儿童学习数学,须从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逐步开始数学的抽象过程。仅仅停留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不能称为数学,而不从具体的事物出发或者脱离具体实践来教授抽象的数学运算,更是违背了数学的本质属性。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习数学可以锻炼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教材体系
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15个主题,循序渐进帮助孩子熟悉数学概念、培养数学发散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教学
数学思维教学,是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进行数学运算,形成数学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感”,是一种动态的数学学习活动。例如,原来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这是数学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形成数学构思就是数学思维。例如,原来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一共有几只?原来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飞来的比原来的少几只?原来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原来的是飞来的几倍?
有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小树有多少棵》的看图题时,能引导学生观察文本,描述图意。在老师精心启发下,学生也能准确地说出图上相关的物体、事件和数量,老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描述清楚。看完图后老师追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我还看到了小明和小华都想去种树。”老师听后让同学们送给他三记响亮的掌声,还奖给她一颗聪明星,以鼓励其创造性思维。表面上,老师引导到位,表扬得体,学生观察细致,描述生动,似是无懈可击,但用有效教学的眼光去衡量,实为教学的一个大误区。因为“想去种树”只是(思想)主观动向问题,不是数学问题。就是说老师的引导只是停留在数学素材上,没有引导学生把数学素材形成数学运算思维。这样的引导,只是隔靴搔痒,未能真正深入实质,即便那位领了星星的学生把“想去种树”描述得再生动,也仅仅是文本想象,缺少“数感”构思,仍然不是数学运算思维,实效性不强。假如老师换句话问:“你能根据这些条件提出一个数学运算问题吗?”方向就对了,效果也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媒体刊文:数学思维今何在.百家号.2023-11-18